皖北郭庄:七十年代初的学生时代到过

太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收到友人从皖北萧县丁里镇郭庄村发来照片,那片熟悉的知青点旧地跃然眼前,唤醒我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青葱记忆。青山绿水间,仿佛又见当年那群热血青年,踏着晨露走进这片曾被称作“大寨之花”的热土。石墙黛瓦,静默如语,岁月痕迹在斑驳中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1973年,我们还是徐州一中的高中生,响应“五七指示”号召,走上了学农之路。从拾麦穗运麦垛,到扬麦粒学农技,一步步走进田野课堂。</p><p class="ql-block">那年,我们是乘坐部队高帮解放卡车去的郭庄。一路尘土飞扬,却挡不住我们满腔热情的迎风高唱。到郭庄的第一站便是供销社前的小广场。还记得那位红工老师,一下车便挂起小黑板,操着一口胶东腔念着一道物理题,求徐州到郭庄的平均车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校后,我和同学一样写学农心得。没想到,我的《郭庄纪行》竟被老爸和郝敬训老师反复润色,成为了我文学之路起点。张老师用一支沾满黄广告色的毛笔,在民国老楼的办公室,将文章抄写在宣传板,成为学校“五七道路”教育成果的一角。虞建老师还为文章配了插图:一行垂杨依依,两辆解放卡车迎风疾驰,红旗如火。可惜当年没有手机,未能留下那幅珍贵画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起郭庄,不能不提供销社前的热闹场景,不能忽视那些虽早已无人居住却仍保留着当年风貌的老屋,更不能忽略那条曾用于灌溉的水渠成了垂钓中心。然而,最值得我们铭记的,还是那位曾带领村民改天换地的村支书——郭宏杰。他出身贫寒,初中文化,却毅然返乡和乡亲们一道苦干十年,将1500亩盐碱地翻了个底朝天,在那个火红年代,他用汗水和信念,书写了一段传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宏杰的一生,是奋斗与沉浮交织的缩影。他从基层一步步走上省委书记的高位,却也因与“四人帮”关系密切而黯然下台。2008年,病逝砀山,享年七十一岁。他的一生,正如古人所言:“左列钟铭右傍书,人间随处有乘除。”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人生如旅。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因曾走过的路而变得厚重;每一段时光,都在记忆中留下过不可磨灭印记。郭庄之行,是我青春岁月中一抹浓重的色彩,因为它让我懂得:生命因经历而丰满,人生因沉淀而成熟。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虽早已融入时长河,却在我心中永远鲜活。</p><p class="ql-block"> 2025.9.8</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