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所用图片全部都是一次精准曝光原片,无一张是剪裁和电脑后期修改对比度或涂鸦曝光的。</p> <p class="ql-block">——写给9月28日曲阜祭孔大典前的每一位举相机的人。</p><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9月9日,距离孔子诞辰日(公历9月28日左右)还有大约19天。虽然祭孔大典尚未举行,但曲阜孔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无论何时都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p><p class="ql-block">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圣地,更是一座艺术与历史交融的殿堂。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碑刻、每一株古树,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通过艺术摄影影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孔庙的静谧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飞檐翘角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殿内孔子塑像威严而慈祥,仿佛仍在传道授业;</p><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的石碑上,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与追封清晰可见,字迹遒劲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处,古柏苍翠,光影斑驳,摄影镜头下仿佛能听见两千五百年前弟子们的琅琅书声;</p><p class="ql-block">奎文阁藏书浩如烟海,檐角风铃轻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儒家经典的智慧与传承;</p><p class="ql-block">晨雾中的孔庙,红墙黄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古柏,枝干如铁,剪影斜映,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孔庙之美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凝视。它们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感受那份"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庄严与敬畏。</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计划前往曲阜,不妨提前规划行程。祭孔大典期间(9月28日前后),你将有机会亲眼目睹盛大的释奠礼乐表演,聆听古乐《箫韶》,感受"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精神在当代的鲜活呈现。</p><p class="ql-block">即使现在还未到诞辰日,孔庙依然值得一游。清晨人少时,阳光透过古柏洒在青石板上,光影交错间,你会忽然明白:所谓"千年文脉",不过就是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藏着的时光。</p><p class="ql-block">以下六组局部,是笔者在历届祭孔筹备期反复踩点后提炼的"微观脚本"。它们既可独立成幅,也可连成一部视觉版的《礼记》。带上一支16-35 mm、一支100 mm微距,以及一点点对秩序的敬畏,你就能在正式大典前,先完成一场属于自己的"摄礼"。</p> <p class="ql-block">一、轴线·对称·君臣秩序</p><p class="ql-block">孔庙自棂星门到大成殿是一条笔直的南北轴线,所有建筑左右对称。把相机放在中线,用16-35 mm广角低机位拍摄,让丹陛石(云龙石雕)占据前景,台基与殿身依次叠起,天空压在上层,画面自然形成"金字塔"构图。对称轴就是"中庸"二字的视觉化;低角度仰拍,则是"敬"字的身体语言——镜头替我们弯腰,向秩序与圣贤行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二、古柏·垂直·时间图腾</p><p class="ql-block">庙内古柏两千余株,最老的一棵传说由孔子亲手所植。把相机竖过来,贴干仰拍,让树干直接冲出画面顶端,观众在瞬间被拉成"垂直时空"。微风时收1-2秒长曝光,叶梢被虚化成年轮般的烟雾,象征"时间流动,道却不动"。若想更亲密,用微距对焦树皮裂缝,侧光30°打亮"龙鳞"边缘,每一道沟壑都是一部无声的儒家编年史。</p> <p class="ql-block">三、丹墙·黄瓦·色彩仪式</p><p class="ql-block">孔庙的"官方色"只有两种:正红与琉璃黄。红对应"仁"的温热,黄对应"土"的中央。找一处干净墙角,让一段丹墙填满画面左半,一片黄瓦叠在右上,中间留2 cm呼吸空白,瞬间把"庙堂之高"抽象成 Mondrian 式的几何。阴天时色彩最饱和;雨后可拍倒影,瓦面水膜映出墙的红,出现上下对称的"镜像双生",传统色彩立即有了当代国潮感。</p> <p class="ql-block">四、碑刻·文字·权力肌理</p><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到奎文阁之间,横卧着历代帝王御制石碑。用侧光30°扫过碑面,阳文在金光里凸起,阴文在阴影里凹陷,像给文字装上了"光影摩斯电码"。换100 mm微距、黑白模式,光圈收至F8,让刀口崩痕与纸张纤维同处焦平面,你会看见每一次改元、每一场风蚀留下的"政治齿痕"。此刻,文字不再是安静的书法,而是权力与时间在石头上的拉锯。</p> <p class="ql-block">五、晨雾·斜阳·光的祭仪</p><p class="ql-block">日出前半小时,庙内常起薄雾。选杏坛或大成殿侧角,让雾气把红墙黄瓦"擦"成淡彩水墨;太阳跃出城墙的瞬间,第一缕金光像一把"礼剑"劈开雾幕,这时用点测光对准亮部,背景自动欠曝,画面出现天然暗角,仿佛舞台只给圣人留灯。傍晚同理,夕阳把台基照成熔金,用逆光拍香客剪影,人影与殿脊重叠,完成一场"众生向礼"的默剧。</p> <p class="ql-block">六、空椅·静物·缺席的在场</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孔子塑像前常设一张空供案。把焦点锁在案上香炉,让塑像退到景深之外,F2.8大光圈把孔子"虚化"成柔光中的隐约背影,空椅反而成为"缺席的在场"。降低曝光补偿-1 EV,金属香炉只留高光轮廓,仿佛仍在等待一次两千五百年未结束的"问礼"。这张静物照里没有人物,却能让观众听见自己心跳——那是"祭"的空白格,也是留给每一位观者的"仁"之座位。</p><p class="ql-block">用这六组视觉语言拍孔庙,你不再只是记录古建,而是把"仁、义、礼、智、信"转译成可感、可见、可带走的图像。按下快门的一刻,相机替我们完成了一次"摄—礼":把看不见的精神,收进看得见的画面,再让画面回到众人眼里,继续完成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古老使命。</p><p class="ql-block">以下两张照片诠释密码,是摄影师在孔庙与孔府局部特写中发现的"隐藏文本",它们共同构成一部可随身携带的"色彩礼记"。</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孔府门楣"府"字匾额 </p><p class="ql-block">1. 核心主体:身份的终极象征——"府"字匾额 </p><p class="ql-block"> "府"的含义:在封建时代,"府"是高级官员和贵族住所的专称。曲阜孔府是"衍圣公"的府邸,是孔子嫡系长孙世代居住的"天下第一家"。这个字直接宣告了其主人仅次于皇家的崇高地位。 </p><p class="ql-block">色彩的密码:蓝色底配金字,是古代最高规格的配色之一。蓝色象征庄重与威严,金色代表辉煌与神圣。这种组合常见于皇家建筑或敕建的重要场所,凸显了孔府受历代帝王尊崇的"圣府"身份。 </p><p class="ql-block">2. 结构与艺术:</p><p class="ql-block">木构之上的宇宙观与秩序感 </p><p class="ql-block">斗拱 (Dǒugǒng):图片中层层叠叠、向外挑出的木构部件就是斗拱。它最初是承重构件,将屋檐的重量传递到柱子上。发展到明清时期,它已成为一种等级与装饰的象征。如此繁复华丽的斗拱,非寻常人家所能使用,是官式建筑高等级的明确标志。 </p><p class="ql-block">彩绘 (Cǎihuì):梁枋上精美的彩画并非随意为之,它属于官式彩画,有严格的规制。 </p><p class="ql-block">图案寓意:您看到的龙纹是皇权与神权的象征,衍圣公作为"文官之首"被特许使用;卷草纹(又称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回字纹象征富贵不断头;团花代表吉祥圆满。这些图案共同构成了一个视觉上的"吉祥语汇"。 </p><p class="ql-block">用色之道:主调的青、绿、蓝是冷色,与金色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冷底金线"的搭配不仅华丽夺目,更在庄重中透露出神圣感,符合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p><p class="ql-block">3. 整体诠释:</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的物化表达 </p><p class="ql-block">"礼"的秩序:建筑的每一个元素,从匾额的规格、斗拱的层数到彩绘的图案,都严格遵守着当时的等级制度(礼制)。它无声地宣告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结构观的物质体现。 </p><p class="ql-block">"文"与"质"的统一:孔子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张图片正是"文"与"质"的完美结合。"质"是斗拱精妙的力学结构(实用功能),"文"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彩绘艺术(装饰美学)。功能与形式高度统一,既庄严稳固,又华美典雅,正如儒家理想中品德与修养兼备的君子。</p><p class="ql-block">这扇门楣不仅仅是一扇门的人口装饰,它是一篇用木头、颜料和黄金写就的立体宣言书:它宣告着权力("府"字匾额与龙纹),展现着等级(规制的斗拱与彩绘),寄托着祝福(吉祥图案),并最终体现了以"礼"为核心的儒家哲学思想。通过摄影师极具洞察力的特写镜头,我们得以超越宏观的建筑体量,聚焦于一个细节,却反而窥见了整个孔府乃至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深邃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第二张照片:</p><p class="ql-block">孔庙彩绘局部——垂花柱、牛腿、横梁、斗拱 </p><p class="ql-block">1. 垂花柱 (Chuíhuā Zhù) - 悬垂的华彩 结构定位:悬挂于梁下,底部常雕琢成莲花、花苞等形状的短柱,是装饰性极强的构件。 </p><p class="ql-block">色彩与纹样解读: </p><p class="ql-block">主调:宝蓝色底 + 金色纹样。这是最高规格的色彩组合之一,蓝色象征庄重与理性,金色代表神圣与辉煌。 </p><p class="ql-block">纹样:缠枝纹/卷草纹。以流畅的曲线勾勒出连绵不断的花枝,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完美契合孔子世家"千秋万代、香火永续"的愿景。 </p><p class="ql-block">2. 牛腿 (Niú Tuǐ) / 撑拱 (Chēnggǒng)力与美的交融 </p><p class="ql-block">结构定位:位于柱与梁枋交角处的斜向支撑构件,兼具承重和装饰功能。 </p><p class="ql-block">色彩与纹样解读: </p><p class="ql-block">主调:蓝底金花 + 绿白条纹。牛腿通体以宝蓝色为底,绘有精美的缠枝花卉图案,金色花蕊点缀其间,下方呈尖锥形,饰有绿、白相间的条纹装饰,顶端同样加以描金处理。 </p><p class="ql-block">蓝色与金色延续了整体的庄重与神圣感。绿色的加入代表了生命与繁盛,与金色搭配有"金玉满堂"的吉祥寓意。缠枝纹同样寓意着基业的绵延不绝。 </p><p class="ql-block">3. 横梁/枋 (Héngliáng/Fāng) - 水平的礼序 结构定位:连接柱头、承托斗拱的水平构件。 </p><p class="ql-block">色彩与纹样解读: </p><p class="ql-block"> 主调:绿色底 + 红色/金色纹样。横梁的绿色与垂花柱的蓝色、牛腿的金色形成冷暖对比,通过共用的金色达到和谐。 </p><p class="ql-block">绿色代表生命、生长与繁盛。 </p><p class="ql-block">纹样:旋子彩画(官式彩画的一种)。可见标准的箍头、藻头、枋心结构。藻头部分使用"旋花"图案,其间点缀祥云、宝珠等,寓意吉祥高升、福瑞圆满。边缘的金色回纹装饰带,寓意"富贵不断头"。 </p><p class="ql-block">功能与象征:横梁如同建筑的"腰带",其彩画起到了划分空间、标示等级的核心作用。绿色与生命的关联,与红色(吉祥)、金色(神圣)的结合,仿佛在吟诵一首对家族繁荣、基业长青的视觉颂歌。 </p><p class="ql-block">4. 斗拱 (Dǒugǒng) - 结构的逻辑 </p><p class="ql-block">结构定位:中国古建筑独有的力学构件,位于柱顶、梁枋与屋顶之间,用以承重并出挑屋檐。 </p><p class="ql-block">色彩解读: </p><p class="ql-block">主调:蓝、绿相间 + 金边勾勒。斗拱的用色法则清晰:同一层构件用同一种颜色,相邻层则交替使用冷色调(蓝、绿)。 </p><p class="ql-block">金边:在每个构件的边缘用金线勾勒,称为"沥粉贴金",使其在阴影中也熠熠生辉,凸显其精致与珍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一部色彩的礼制教科书</p><p class="ql-block">这张特写完美诠释了中国古建筑彩绘的核心精神——"雕梁画栋"绝非为了炫技,而是"礼制"的物化表达。 </p><p class="ql-block">礼的秩序:通过色彩严格区分构件(蓝柱、绿枋、斗拱跳色),构建了清晰的结构逻辑和视觉秩序。 </p><p class="ql-block">文的寓意:通过纹样寄托愿景(缠枝纹表绵长、旋花纹表吉祥、回纹表富贵),将美好的祝福刻入建筑。 </p><p class="ql-block">美的和谐:蓝、绿、红、金等对比色在匠人的巧妙安排下,达成了一种既富丽堂皇又庄重典雅的极致平衡,这正是儒家"中庸"美学思想的最高体现。</p><p class="ql-block">工匠们用画笔和颜料,将冷硬的木结构变成了承载着文化、哲学与权力的艺术品。从垂花柱的华彩,到牛腿的巧思,再到梁枋的礼序和斗拱的逻辑,让建筑本身成为了一部可以阅读的"色彩礼记",无声地讲述着孔府千年来的故事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把相机变成"第三只俎豆"(zǔ dòu)</p><p class="ql-block">9月28日,当《箫韶》乐起、八佾舞生踏阶而上,真正的"祭孔"才刚刚开始。但摄影人可以提前完成一次"摄礼"——让16-35 mm收纳秩序,让100 mm微距倾听时间,让存储卡成为新的"俎豆"。你不必等到大典那一刻才按下快门,因为礼乐早已藏在局部:一片瓦当、一道裂缝、一缕晨光,都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小幅手札。</p><p class="ql-block">带上这份"微观脚本",提前去曲阜吧。等9月28日万仞宫墙城门洞开,你早已在暗房里把"仁"与"敬"显影成自己的底片——那是一张可以带走、可以传阅、可以永远回味的"孔庙之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