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行(一零零)‍山河无恙念钢城

禹人

<p class="ql-block">文字/禹人</p><p class="ql-block">图片/禹人</p><p class="ql-block">编辑/禹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84968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山河无言,钢城永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雨中的三线历史记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细雨中的攀枝花,金沙江翻涌着浑黄的浪花,我从攀钢总部广场沿河盘旋来到位于仁和区的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门前,这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老年人来攀枝花旅行必到之处。我看着仿真的成昆铁路渡口站和那些留存时代记忆的绿皮火车厢,恍若听见时光深处传来的铁轨磨擦的咣当声,那是1964年的风雷,在神州大地的腹心卷起的建设浪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友圈里两位襄渝铁路建设者老王大哥刚刚兴奋地参加了陕西地区三线建设学兵五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他们的美篇洋溢回忆、兴奋和怀念。那是个青葱岁月,有参加工作的兴奋,也有每天劳作的疲惫。当黑雾王大哥《襄渝铁路建设旧事》回忆性的报告文学连载时,我一字不拉的看到末尾,仿佛我也在那均县六里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奋斗过,这是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难怪他们至今念念不忘。我曾在安康市博物馆三线阳安、襄渝铁路建设分馆参观过,在那些复原场景里,我看见了被征集作为文物的钎锤——木柄被手掌磨出深凹,钢钎顶端仍留着碎石崩裂的痕迹,以及墙壁上公布的一串串流淌过多少战士、学兵们血液的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思绪回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墙壁上展板一一述说三线建设筹划的缘起、决策、组织架构,规划应对可能到来的大战涉及的军工产品生产的链条基本建设。三线地区十三个省区各自承担的任务和建设内容。各展位玻璃展柜中特写一般展出征集的可以当作文物的用品。三双不同尺码的胶鞋静静地卧在展板上,最大码的鞋底几乎磨穿,最小码的鞋带上系着褪色的红绳。褪色的安全帽周边都能看到破损,旁边展板上是那位扎辫子女电工的照片——她正攀爬在高压线塔上,布鞋鞋底打着补丁,目光却亮得能点燃整片西南的夜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成昆铁路沙盘前,红色小灯标记着每处烈士陵园。平均每公里铁轨下,就长眠着一位年轻的筑路人。他们化作青山的一部分,在列车经过时用松涛声应答汽笛。有个细节让我驻足良久:某位烈士遗物里发现的入党申请书,背面用铅笔写着“等我修完这段隧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攀枝花从金沙江畔的七户人家,长成钢花飞溅的钒钛钢铁明珠;六盘水在乌蒙山脉深处,点亮煤矿的星火。这些因三线崛起的西南山区闪亮的中等城市,都是时代记忆的标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凝聚着全国一二线地区工厂的智慧和精华。来自沈阳的机床与上海的图纸,在西南山洞里完成奇妙的嫁接。军工厂老师傅把关键参数写在手臂内侧,他们说这些数字比生命更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震撼的是那面手印墙。三千双建设者的手掌拓印在陶土上,有总工程师描画蓝图的手,有女焊工布满灼痕的手,有放炮员缺失手指的手。我悄悄伸出自己的手贴合上去——冰凉的陶土忽然有了温度,仿佛穿越到40年前的时代,参与到热火朝天建设洪流中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雨中离开时,在外形别致的博物馆大门外台阶上特意让人留了个影。三线建设对我来说不陌生,但当进入浓缩为一个时代缩影的博物馆内浏览时,还是感到震撼,也被深深地感染。那些为了祖国平安而奋斗,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贡献的是青春,洒下的是汗水和热血。近代史上中国人被外来入侵者无数次欺凌,在国人的脑海里,历史记录的档案里,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国安则民安,没有驱赶野兽的利器,终将被野兽所伤。这三线建设,何尝不是在打造围猎野兽的利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次到达攀枝花附近的丽江、元谋、永仁,都因故未能来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今日如愿以偿。要离开了,回望博物馆如展翅的雄鹰栖在山脊,远远地望着雨后浑黄的江水奔流不息,它带走时光却带不走山河记忆。那些年轻的建设者永远留在了岁月里,河边高大的攀枝花开了谢,谢了开,年复一年,树长的越来越高大,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们这些后来者,终将成为他们凝视未来的眼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任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参与了三线建设规划的全过程,这是他题写的馆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攀枝花名称的前身~~渡口市,别名钢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资料</b><b>: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成立渡口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渡口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府。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即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22日,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将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千米,地跨金沙江两岸。</b></p><p class="ql-block"><b> 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是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是四川南向门户,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最近点;是四川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盛产芒果、枇杷、莲雾、石榴、草莓、樱桃等特色水果;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展览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攀枝花市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天,火红的木棉花——攀枝花,南山遍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西南宜居之康养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市区输水管道。金沙江的雨季堪比黄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凤凰木也随处可见。</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市区西部金沙江畔的水墨金沙休闲旅游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参访于2025年6月21日,撰文编辑于2025年9月9日,欢迎浏览批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