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谁解其中味?”

龙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川剧:谁解其中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观巴渠河川剧艺术交流演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9月8号晚上,我怀着超级激动的心情,早早就一头扎进了巴山大剧院,去看川渝两地搞的那个巴渠河川剧艺术交流演出!</p><p class="ql-block"> 这之前啦,文联给诗歌协会弄了10个看戏的名额,我在诗歌微信群里死劲鼓动大家要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学素养,丰富创作内容,有必要观看一场巴渠河川剧演出。”你猜,有几个人要看?没差点让我吐血(笑)。幸好,一个叫蓝紫的现代诗人回复曰:“院长,我准时参加。”我这才没把血吐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演出活动正好赶在《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实施一周年的时候,目的就是想让川剧这老宝贝儿能继续传下去,还能让巴渠河川剧这朵小浪花更引人注目。主办方和承办方都是响当当的单位,还有重庆和四川的友好单位奔赴达州参演,这简直是川渝文化圈的一大盛事啊!我就这么想。</p><p class="ql-block"> 川剧这玩意儿,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还是国家级非遗呢!它把昆、高、胡、弹、灯五种唱腔搅合在一起,叫“五腔共和”,说话带着地道的成渝口音,特别有川味儿。巴渠河川剧呢,就是川剧在四川东北角巴渠河这块儿的变种,带着浓浓的巴渝文化和民间艺术味儿,唱起来还夹杂着当地民歌调调,表演接地气,又特别有艺术范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阖宫欢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讲话和一阵巴巴掌,第一个上台的是重庆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的小姑娘彭艳云等,小彭还是“00后”呢!她们演的是川剧《阖宫欢庆》,讲的是南北朝时候,一个叫萧衍的哥们儿打仗立了功,“非法”娶了两个妃子回家,结果打翻了他老婆郗氏的醋坛子,在宫廷智斗“群雄”,闹出不少事儿。彭艳云演的那个郗氏,眼神儿活泛,身段漂亮,唱得也刚柔相继,把郗氏那小心眼儿演得活灵活现。她唱的每一句都特别有味儿,动作也精准得不行,看得我呀,感觉就像穿越回了那个皇宫里,太带劲了!看到这些年轻演员这么厉害,我心里那个高兴啊,川剧有希望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卖画拍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广安春天艺术剧院的蒋晓明、沈姚他们几个,演了《卖画拍门》。这是大戏《日月图》里的一小段,讲一个叫汤子炎的书生有拥有日月宝图后,立了大功,结果被一个叫胡定国的大官抢了功劳,他儿子还想强娶汤子炎的表妹。蒋晓明可是国家一级演员,能演、能导、还能主持,拿过好多大奖,还一直忙着把川剧往学校里带。他在《卖画拍门》里演白茂林,动作唱词都透着老道,真叫一个宝刀不老!我在现场始终为他捏着一把汗!而且这出戏的唱词特别有意思,又搞笑又贴近生活,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川剧那段子土得掉渣,又特逗的劲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渠县耍锣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后,渠县音乐家协会的楚道兴他们几个,带来了非遗表演《渠县耍锣鼓》。这可真不容易!渠县耍锣是渠县那块儿的老传统,打起来特别带劲儿,节奏激昂,声音震天响,听着就像看到了古代打仗一样,也感觉到了巴渠人民那股子热情。演员们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不过因为音响有点毛病,锣鼓声没完全放出来,有点可惜。配合着锣鼓的川剧变脸吐火,那绝活儿还在变着花样呢,变来变去,技术含量超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石怀玉惊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中市巴州区川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杨真、肖秋、王通他们,演了《石怀玉惊梦》。讲的是一个叫石怀玉的哥们儿考上了,结果变坏了,害死了救他的狐仙老婆,最后做了个噩梦,自己把自己吓死求了。这出戏特别抓人,演员们唱、做、念、打样样俱全,还用川剧特有的帮腔,把人物心里的小九九演得特别细。杨真演的石怀玉,眼神儿吓人,身子抖得厉害,把那种害怕演得真叫一个毛骨悚然!川剧那些特别的动作用在这出戏里,既讲故事又有地方特色,看得人一愣一愣的,完全沉浸在剧情里了。那石怀玉最后一个僵尸翻滚倒地,把舞台都整䀚了,他紧到不起来,我好害怕他起来不到哦。“川剧演员真不容易啊!”我对身旁的舞蹈家协会主席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现代川剧《巴巴掌·包谷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压轴的是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和戏剧家协会的演员们,演的现代川剧《巴巴掌・苞谷粑》。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出戏讲的是达州大竹县出的一位川军将领范绍增,就是大名鼎鼎的范哈儿。1937年抗战爆发,他主动要求带兵出川打仗,自己变卖家产,拉起一支队伍,带着自己的粮草武器就上了前线。1942年在浙赣会战里,他亲自指挥,带着弟兄们跟装备精良的小日本干,硬是拖住了敌人。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老家,用川剧给大家表演,还报答了曾经狠狠铲他一巴掌的赵屠夫。演员们演得太棒了,把范绍增的英勇、重情义,还有川军那股子爱国劲儿都演出来了。那些感人的情节,那些深情的唱词,看得我眼泪都快下来了,真为川军兄弟们骄傲,也更觉得现在和平日子来之不易,“要做那重情重义的巴山人”!</p> <p class="ql-block">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宝贝,藏着四川人的精神密码,巴渠河川剧更是其中特别有风情的一支。每当看完一场川剧,我都被演员们“手眼身法步”里藏着的真功夫深深折服。台上一个水袖翻飞,腕间得有十年功;一句高腔破空,喉间藏着无数个清晨的吊嗓。那一招一式精准利落,不掺半分虚浮;一板一眼韵味十足,全是老祖宗传下的讲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矣。</p><p class="ql-block"> 川剧剧情里的悬念总在不经意间勾着人心,唱词里的风趣又满是市井烟火气,连胡琴的婉转、锣鼓的铿锵都像长了眼睛,跟着剧情起伏——该紧张时,鼓点能敲得人攥紧手心;该柔情时,琴音能绕着人心尖转。可这样的好戏,愿意“认真”看的人却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这可是沉淀了几百年的宝贝艺术啊,融了戏曲的魂、武术的劲、民俗的根,每一处细节都是文化的印记。如今它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不是它失了魅力,而是我们少了停下脚步去感受的耐心。不是她老朽不堪,而是我们缺乏审美的知识、能力和心力!</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如果四川没有川剧,还叫“四川”?四川人都不爱惜自己的宝贝,还是四川人吗?这次演出,不光让川渝两地的文化交流更深入了,还给川剧这老宝贝儿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相信,有这么多的文化人儿在努力,又有法律撑腰,川剧这老宝贝儿在新时代肯定能焕发新的光彩,巴渠河川剧也会一直传下去,成为连接川渝两地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还是曹(雪芹)大哥懂我,给我写了一首,让我不得不在此收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p> <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完一场川剧,我都被演员们“手眼身法步”里藏着的真功夫深深折服。台上一个水袖翻飞,腕间得有十年功;一句高腔破空,喉间藏着无数个清晨的吊嗓。那一招一式精准利落,不掺半分虚浮;一板一眼韵味十足,全是老祖宗传下的讲究,难怪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