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西域

胡楊林

五、喀纳斯 <p class="ql-block">7月18日,这是一个充满吉祥寓意的日子。晨光初现时,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昨晚的合居共宿,不仅未扰清梦,反而为今日添了几分活力。走出毡房,山风裹着草香扑面而来,清爽宜人。</p> <p class="ql-block">东山顶上,朝霞变幻。初阳如害羞的少女,半掩云纱为山峦披上彩衣;忽又跃出云层,将金光洒向草原,投下斑驳光影。这难得的天光云影之美,恰似今日吉兆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8:20,我们提前抵达贾登峪游客中心,稍事休息后,乘观光车前行5公里,喀纳斯景区如画卷般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景区由高山、河流、森林、湖泊、草原等壮美自然景观组成。融合了成吉思汗西征军点将台,与蒙古族图瓦人独特的民俗文化。拥有神仙湾、月亮湾、卧龙湾、变色湖、观鱼台等核心景点。兼具极高的旅游观光、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曾获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多项荣誉,被誉为“人间仙境、神的花园”。“喀纳斯”为蒙古语,其含义具有多重解释:一说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另说指“峡谷中的湖”;还有传说称其意为“王者之水”,相传成吉思汗西征途中,曾在此取水休整,故得此名。</p> <p class="ql-block">从景区大门到换乘站点约28公里,观光车是全程不停靠的,途中突发惊险一幕:一位游客突然取下车窗处的安全锤,刺耳的警报声瞬间响彻车厢。</p> <p class="ql-block">全车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声源处,只见那位中年男子涨红着脸,手忙脚乱地试图将锤子复位,直到警报解除才松了口气。这场虚惊引得众人摇头,实在不该在旅途中上演这样的闹剧。</p> <p class="ql-block">很快抵达喀纳斯游客服务中心,我们直奔换乘站点。这里有前往喀纳斯湖、白哈巴、观鱼台以及喀纳斯新村/老村的线路,我们先选择了观鱼台这条线路。</p> <p class="ql-block">登上前往观鱼台的观光车,随着车辆盘山而上,车窗外的景色渐次铺展——翡翠般的喀纳斯湖在群山环抱中若隐若现,云杉林如墨绿色的浪涛翻滚,而最令人屏息的是,那传说中湖怪出没的水域,此刻正泛着神秘的幽蓝波光。</p> <p class="ql-block">观鱼台原名观鱼亭,始建于1987年,原为防火瞭望塔,因处于观察喀纳斯湖水怪的最佳位置,便得名“观鱼亭”‌。2009年改建后更名为“观鱼台”,由著名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大师吴肇钊设计,著名学者余秋雨题写牌匾‌。两位大师的合作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观鱼台位于喀纳斯湖西岸的骆驼峰上,山名叫“喀拉凯特”,距湖面高差660多米。从停车场至观鱼台一楼平台共1068个台阶。之所以叫观鱼台,原因有三: 一是台基宽于檐顶,显开放之姿;二是台“抬”寓意步步高升;三是远望如香火台,云雾中宛若仙境。这正是叫台优于叫亭的原由。</p> <p class="ql-block">到了喀纳斯,必登观鱼台。不登观鱼台,不足以领略喀纳斯的神韵;不登观鱼台,更不足以参透天地的启示。登上观鱼台,可览湖光山色、寻“湖怪”传说、观佛光奇景。喀纳斯的壮阔,涤荡风尘,让游人心灵归于澄明。</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游览道缓步上行,偶见休息平台上有商贩叫卖、游客歇脚。同学们渐渐地拉开距离,我和德荣不知不觉走在了最前面。</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快接近山顶,突然发现一块圆润光滑的巨石,静卧在游览道的一侧。这块大石头,在成分上和外观形态上,都和这座山本身的岩石格格不入,因为它是由古冰川带到这里的不速之客(漂砾),经岁月磨蚀后留下的遗迹。在游览道两侧,像这样的“飞来石”还有许多。</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走完1068级台阶,不一会儿国华也攀了上来。三人一同踏入观鱼台一楼,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玉石赫然矗立,上面镌刻着《兴建观鱼台记》。这是吴肇钊为观鱼台撰写的记文,详细记录了该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建造历程。</p> <p class="ql-block">观鱼台通高19米,总重达777吨。其结构采用“两台一亭”的独特设计,顶部为半圆球状,并配有四个对称的“翅膀”造型——既象征湖怪的尾鳍,又寓意雄鹰展翅,完美诠释了开放进取的设计精髓。</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喀纳斯湖如翡翠嵌于群山,雾纱轻笼远峰。观鱼台银弧框景:近处碎绿,远处残雪,传说中潜伏的暗影与倒映的云,在深蓝里无声共舞。</p> <p class="ql-block">登顶后,同学们陆续下山,虽无倦容,却个个神采飞扬,谈笑间满是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赞叹。汇合于山脚后,大家沿喀纳斯湖标识漫步。</p> <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北部的高山湖泊,海拔1374米,湖面45.73平方千米,最深达188.5米,蓄水量53.8亿立方米,如嵌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蓝宝石。翠草甸铺展如茵,云杉笔挺入云,湖水澄碧似染,步步皆成画卷。徜徉其间,恍若置身秘境。</p> <p class="ql-block">湖畔微风拂过,带着松木与湖水的清冽,同学们三三两两驻足拍照,或低声讨论眼前的奇景。时间在此刻放缓,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中,连呼吸都变得轻柔,生怕惊扰了这片仙境。</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乘区间车返回转乘中心,一同走进《喀纳斯自然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的重要成果,以探索生物多样性窗口为主题,填补了景区内综合性科普平台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馆内通过仿真生态场景、珍贵生物标本及互动科技等手段,生动呈现喀纳斯的地质演化历程、独特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资源,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沉浸式自然史诗的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走出喀纳斯自然博物馆,乘观光车返程时/可以停靠三湾景点——神仙湾、月亮湾与卧龙湾。三湾沿喀纳斯河依次分布,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神仙湾位于三湾最上游,因晨雾缭绕如仙境而得名。河面常现珍珠般的光斑,故称珍珠滩。这里地势平缓,形成沼泽草甸,河水分流为支流,分割出森林小岛。四季湖水变色,云雾与雪山倒映,构成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位于三湾中游,因形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河道两侧峰峦叠嶂,原始森林密布。从观景台俯瞰,碧绿的河水如丝带般蜿蜒,沿岸点缀着木屋。秋季层林尽染时,景色尤为惊艳。</p> <p class="ql-block">卧龙湾位于三湾最下游,因河中沙洲形似卧龙而得名。河水碧蓝清澈,四周林木与水面...形成鲜明对比。此处水流舒缓,可沿栈道近距离感受自然的静谧。三湾连缀,一步一景,是喀纳斯最动人的自然乐章。</p> <p class="ql-block">14:00离开喀纳斯景区,乘坐景区区间车返回贾登峪游客中心。在游客中心附近的大巴扎自由用餐后,换乘商务车沿G219国道(贾铁公路)前往白哈巴。这段路程虽耗时约5小时,但沿途的雪山、草原和森林风光,也给我们带来意外的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在途经铁热克提公路边检站时,因65岁以上老人可免办边检证,工作人员直接给我们签发一张通行证。19:10抵达铁热克提游客中心,年轻门卫查验后放行。车辆刚驶出十多米,突遭一位敞衣腆肚的壮汉厉声喝止,被迫折返。最终每人支付30元车费,改乘景区接驳车前往白哈巴。</p> <p class="ql-block">19:40离开游客中心时,我们乘坐的车辆由一位50多岁的男司机驾驶。他性格温和,十分健谈,一路上主动向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当车行至中哈大峡谷时,他特意减速停车,让我们下车,近距离观赏中哈界牌和壮丽的峡谷风光,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之后,车辆继续沿中哈边界线行驶,两国以一道铁丝网为界,岗哨之间相隔甚远。行驶约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白哈巴村。</p> <p class="ql-block">白哈巴村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地处中哈边境哈巴河畔(北纬48°69′05″,东经87°78′49″),被誉为西北第一村。作为中国三大图瓦人聚居地之一,现有居民约1003人(2021年数据),以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为主。该村海拔1279.47米,属丘陵山地,气候寒冷,冬季长达7个月。</p> <p class="ql-block">这里建筑为原木搭建的尖顶木楞屋,保留着图瓦人的喇嘛教信仰和游牧传统。著名景点有中哈大峡谷、白桦林、空中草原等,秋季景色尤为壮观。曾获中国最美小镇、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司机在白哈巴村第二站口停稳时,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迎了上来。她身体偏瘦,衣着朴素却格外精神,眉宇间透着生意人的精明。寒暄中得知,她生于新疆,父母是从苏北来的支边人员。随后将我们引向她的家民宿——边関驿站。</p> <p class="ql-block">驿站由两座并立的双层木楼组成,设有十几间紧凑的客房。每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木屋,按标间配置,设施齐全。经协商每晚300元,在这天边之地,能有个这样的“安乐窝”,十分欣慰。</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小型广场别具特色:篷布遮顶,下方摆放着五六张木桌,并配备投影幕布,夜晚可放映电影,为游客增添休闲乐趣。‌</p> <p class="ql-block">待我们安顿下来,老板抱出一颗30多斤的本地西瓜,让我们尽享新疆瓜果的甘甜。此时,晚霞为木屋与篷布镀上一层暖色,整个驿站沉浸在静谧而惬意的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任建忠</p><p class="ql-block">制 作:任建忠</p><p class="ql-block">摄 影:乔谏呈或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