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润发在现场与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摄影人交流摄影经验</p> <p class="ql-block">位于港岛中环的香港中央商务区(CBD)</p> <p class="ql-block">一艘装饰成帆船状的游船经过我们架在尖沙咀海滨长廊前的相机</p> <p class="ql-block">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金紫荆花雕塑</p> <p class="ql-block">行人摩肩接踵的中环一带街道</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湾与中环CBD</p> <p class="ql-block">沐浴晚霞的维多利亚港</p> <p class="ql-block">香港的传统文化符号黄大仙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镜头下的东方之珠:记一次跨越深港的摄影之约</p><p class="ql-block"> 八月中旬的维多利亚湾,海风带着咸湿的暖意,拂过北岸香港图书馆的落地玻璃窗。当近百名内地与香港的摄影名家手持相机,在展厅里相视一笑时,这场酝酿已久的由香港蒲公英摄影艺术学会主办,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为艺术指导,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琛为艺术总顾问的《拍好香港 放眼世界》摄影名家作品大汇展,终于在快门声中拉开了序幕。中国著名摄影家、中国纪实摄影奠基人之一,现任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83岁高龄的朱宪民;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琛、线云强;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画报社原社长柳军;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李学亮以及香港著名影星,摄影爱好者周润发,均以自己的作品参展。而我,作为来自深圳的参展人之一,望着窗外湾仔的霓虹,忽然觉得手中的相机,沉甸甸的全是故事。</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次展览,我们几十位内地摄影人提前两日抵港,目标只有一个——用镜头重新丈量维多利亚湾的两岸。说起来,香港于我并不算陌生。作为一名定居在深圳的我,香港回归前后,每年都会来港公务或旅游若干次,穿梭在尖沙咀的街头、中环的楼宇间。可谁也没想到,过去的十年里,先是香港社会动荡让这座城市蒙尘,后来疫情又筑起了无形的壁垒。除了两次出国经香港转机时匆匆一瞥,我竟再也没有好好看过它。那些曾经熟悉的街角、码头、天桥,渐渐只留在了旧相册里。</p><p class="ql-block"> 再次踏上香港的土地,按下快门的瞬间,我愣住了。镜头里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记忆中街边偶见的露宿者、随意搭建的棚屋摊位,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人行道,精心修剪的街心花园,连红绿灯旁的栏杆都擦得锃亮。旺角的商铺重新挂满了醒目的招牌,铜锣湾的行人摩肩接踵,耳边混杂着粤语、普通话和各国语言的交谈声,热闹得让人恍惚——这才是我记忆中那个充满活力的香港啊。</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沉醉的,还是维多利亚湾的黄昏。我们一群人分散在尖沙咀海滨长廊,有的架起长焦镜头捕捉对岸的ICC大厦,有的蹲在码头边等待游船驶过。当夕阳为香港岛的摩天大楼镀上金边,夜幕像被打翻的墨汁般晕开时,奇迹发生了。一盏盏灯光次第亮起,从中环的金融中心到湾仔的会展中心,整座城市仿佛被镶嵌上了无数钻石,璀璨得让人睁不开眼。海面上,天星小轮拖着长长的浪花穿梭而过,对岸的灯光在波心碎成一片星河。“咔嚓”“咔嚓”,身边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没人说话,却都在镜头里读懂了彼此的感慨——这才是“东方之珠”该有的模样,历经风雨,愈发耀眼。</p><p class="ql-block"> 回深整理照片时,我特意查了香港2024年的经济数据,那些冰冷的数字突然有了温度。2.5%的经济增长或许不算惊人,却藏着“稳中向好”的底气;3.1%的失业率背后,是无数人重新找回工作的踏实;恒生指数回升至2万点,资产管理规模突破4万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金融中心的韧性与活力。(以上统计数字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场摄影展终会落幕,但我们镜头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关于一座城市的重生,关于两地摄影人共有的热爱,更关于这片土地上,永远不灭的希望与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吴子俊 文/图</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