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童 年 四 季 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郑子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豆包给制作的妈妈送儿子上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初 识 童 蒙</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七岁那年(1952年),妈妈病得很严重了,不停地咳嗽,面黄肌瘦,毫无精神 。即便如此,她还得拖着病身子伺候务农的爷爷和三姐,根本顾不上管我。不得已,妈妈把我带到学校,向老师说明了家里的情况,央求老师把我留下来。念书识字倒在其次,主要是怕在家没人管,别把我给野坏了。学校里学生不多,也就二十多个不到三十个孩子,老师体谅我家的情况,便把我作为非正式学生留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妈妈给我用旧布缝了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了一块不知从哪里找来的缺了一角的小石板 ,一再叮咛我要听老师的话,做个好孩子。就这样,我开始了一年半的小学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里的学校在村口堂上,有三间没有隔墙的瓦屋是教室;北边有两间是老师的宿舍和厨房;南边的房子已经坍塌,没有屋顶,空留四壁和门框窗框。</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室北面的侧墙上画着一幅好大的画,画上有重山峻岭,有树有水,没有着色。画面上画着两溜人,一溜是从山上下来,一溜从山下走上;两溜人都背着枪,打着裹腿,有的还背插大刀,中间两人四手相握。那时,我也不知这幅画画的是什么。现在想来,那应是一幅白描国画,画的是朱总司令和毛主席的《井冈山会师》吧?</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室南端砌了一个一砖高的讲台,上面摆着一张四面皆空的讲桌。教室里摆着几排条桌和条凳,每排可坐四个学生。因为学生不多,每排最多坐三人,有的只坐两人。那时候学生上学晚,最小的也在十来岁,有的已经十三四了。因为我最小,老师把我安排在第一排。</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里的学校是初小复式班,只有一个老师。上课时,老师先由高到低分年级安排布置一些作业,或让高年级学生到院里去背书,然后给低年级授课。讲完一个年级,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自我完成,然后再给上一个年级讲课。依次类推,每天几节课反复进行。低年级作业完成了,就让高年级学生给判作业。我因为不是正式学生,没有课本,也没有具体作业任务,所以学校生活过得很轻松。可能我天生就是个爱上学的人,对学校生活毫不感到枯燥,每天听老师给学生教字,讲国文课,讲算术演算等,觉得很新鲜,很有兴趣。因为没有任务,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老师讲一二年级的课我听,讲三四年级的课也听。起先,老师让我把一年级书上的生字先认会、写会,我便根据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笔顺,拿着同学给的石笔在小石板上一遍一遍地写,念会写会一个,再练下一个。每天学会几个字,回家就写给妈妈看。妈妈不识字,不知道我写的对不对,只会夸我,鼓励我好好学习。不知不觉中,我竟认识了好多字。</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师在闲暇时也间或考一下我,发现我的认字能力和演算能力并不比大我两三岁的正式学生差。有一次,一个二年级的学生答不来老师出的算术题,老师便把我叫上讲台,让我在黑板上演算,我居然写对了。老师便当众表扬我,让一二年级的学生向我学习。从此,我学习的劲头更大了。到第二年春开学时,老师把他用过的两本二年级国文和算术课本给了我,从此,我也像其他学生一样有了自己的书。</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学生没有作业本,没有铅笔,更没有钢笔。算术作业本是用麻纸裁成书本大小的纸块自己订起来的。作文本则是老师用一块木刻板在上面涂了印泥一张一张给学生印出来的。作文本是竖行的,两行方格间留了空行,以供老师批改。这种情况下,学生日常练习生字,演算算术,都是用石板,石板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石板石笔:这种石板是商店里卖的,不是我们自做的那种。石笔没有这么粗,也太长了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这是我请豆包制作的图片,氛围还可以,只是石板太厚了,用的笔也不是石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很羡慕高年级学生用的石板,又大又平,黑油油的,不知用过多少年了,经常用手摩挲,变得像玉一样,温润而有光泽,好像有了生命。看着自己那块缺了角的小石板,心里就觉得有些委屈,非常盼望自己也能有一块像大同学那样的石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出外活动,带着我们到村西的河床上起石板。河床两边尽是红砂石页岩,隔一两米就会有裂纹,一直通向底层,看起来就像自然堆放的纸张一样。石头一层一层的,如遇上厚度为五毫米左右的,就是做石板最好的材料。老师带着两根撬棍,大同学们带着两把直锹和几把铲子。遇到好的材质,老师和几个大同学就先把上面的两层石片连铲带撬地清除掉,然后将裸露出来的石材敲击几下,使它裂成几块,再下来的工作就要十分小心地进行了。老师先指挥大同学们将较大的石材轻轻地敲击,使它和下一层的接触面松动,然后将铲沿对准上下层石板的边隙缝,边轻轻地敲击,边往里插。在十分小心谨慎的敲击进插中,终于将石材和下面的石板分离开来,取材的大工程就算完成了。但这种工作成功率不高,往往在谨慎的敲击上撬中石材会忽然断裂,碎成几块,不能再割制石板了。于是只好再小心地撬下一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反复的劳动中,一上午终于撬起来十几块石板,但撬起来的石板也不是全能用,不是厚度太厚,就是不够平整,无法裁制石板。经过认真挑选,最后终于选用了几块可以裁用的石料。拿回来后,老师安排几个大同学比着尺子,用刀在石板上划出与学习用的石板大小相等的横竖直槽,几经周折,终于将不规则的大石片裁成了十几块学生用的小石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堂上的天祥是制作石板的主将,他见我的石板小得可怜,便将裁好的石板给了我一块,并叮嘱我回去自己好好打磨。我高兴极了,将石板带回家,拿着小石片蘸着水不停地打磨。经过一天的努力,我的新石板居然也平整光滑能使用了。经过一年多的使用,我的石板竟也像玉一样有了光泽,颜色比较深了,好象也有了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随父到汾阳时,我特别将石板带到了汾阳。到进入新学校时,我的石板比同学们在市面上新买的带木框的石板神气多了。虽然没有安木框,但比他们的大,比他们的光滑好看,又好用。我宝爱我的石板,到二年级使用起铅笔本子后,我把石板放在我放小人书的箱底保存起来。后来我上高中后,石板就不知所踪了,可能是被我淘气的二弟把它扔了吧?心里还有点惋惜。因为它毕竟是我付出过劳动,使用过的宝爱之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用石板,就得用石笔,石笔是老师从故县镇买回来的。家里没钱没有买过,因为不是正式学生,老师给过我一两次。平时我总是用同学们用剩的石笔。别人用剩的石笔太短,写起字来捏得指头有些疼,直到实在捏不住了,才不得不丢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写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里学校很重要的一门功课是写仿,练毛笔字。因为升到三年级后,写作文,做算术作业,都是用毛笔在麻纸本上完成的。因而所有学生不仅每天有专门的写仿课,回家后还有写仿的家庭作业。老师给每个学生都打了仿引,学生印着仿引描红练字。所以妈妈便拿着鸡蛋到村里代销店给我换回了毛笔、墨锭和麻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给我打的仿引很简单,是从一二三四,人口手之类最简单的字开始的。老师教给我握笔、坐姿、行笔等要领,我便开始了学写仿。起先,手颤抖,行笔不稳,笔划写不直,显不出笔锋;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我交的作业在十二个字中,居然有一两个字,三四个字,老师给打上了红圈;写的不好的字,老师在错的笔划上打上了红杠;再后来,打红圈的字逐渐多了,打杠的字由多到少,直至完全没有了。对于这个进步,我心里很得意;老师和同学也夸奖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物资匮乏,没有红墨水。老师判仿、批改作业和作文都是用沁县特有的一种红土。把红士用水调开来,搅匀,便可用毛笔蘸着写字画圈了。好的红土呈朱红色,色泽十分鲜艳。那时的农村教育对写毛笔字十分看重,农民对老师的评价,也是看他毛笔字写得好不好,打的仿引行不行。毛笔字水平高的老师,更容易受到全村人的尊重;每个节日前后,有孩子上学的人家都会轮着请老师吃饭;老师日常吃的瓜菜,也是学生从自家地里摘了新鲜的供给老师的。老师的午饭则由年龄大的女生轮流来做;每天中午放学后,值日的女生便留下来把饭做好再回家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农村尊师重教,老师和村里人处得很好。村里人与外地家属亲友书来信往,都是请老师来家代写、代念,事毕,必留饭款待;逢年过节,家长必送老师吃食。由于农村学校重视写毛笔字,凡是上过小学的人,毛笔字一般都写得很好。文化革命中有我在汾阳中学的同学曾串联路过沁县,回来后对我说,“你家沁县有个特点,大字报上写的字都相当漂亮。”我想,沁县虽是小县,但在晋东南那一带也是以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的,沁县人书法好,盖乡俗使然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孩子们玩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在石头上做作业,这都是真实的景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里学校很重要的一门功课是写仿(描红),练毛笔字。因为升到三年级后,写作文,做算术作业,都是用毛笔在麻纸本上完成的。因而所有学生不仅每天有专门的写仿(描红)课,回家后还有写仿的家庭作业。老师给每个学生都打了仿引(描红模板),学生印着仿引描红练字。所以妈妈便拿着鸡蛋到村里代销店给我换回了毛笔、墨锭和麻纸。</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给我打的仿引很简单,是从一二三四,人口手之类最简单的字开始的。老师教给我握笔、坐姿、行笔等要领,我便开始了学写仿。起先,手颤抖,行笔不稳,笔划写不直,显不出笔锋。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我交的作业在十二个字中,居然有一两个字,三四个字,老师给打上了红圈;写的不好的字,老师在错的笔划上打上了红杠。再后来,打红圈的字逐渐多了,打杠的字由多到少,直至完全没有了。对于这个进步,我心里很得意,老师和同学也夸奖我。</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物资匮乏,没有红墨水。老师判仿、批改作业和作文都是用沁县特有的一种红土。把红土用水调开来,搅匀,便可用毛笔蘸着写字画圈了。好的红土呈朱红色,色泽十分鲜艳。那时的农村教育对写毛笔字十分看重,农民对老师的评价,也是看他毛笔字写得好不好,打的仿引行不行。毛笔字水平高的老师,更容易受到全村人的尊重。每个节日前后,有孩子上学的人家都会轮着请老师吃饭;老师日常吃的瓜菜,也是学生从自家地里摘了新鲜的供给老师的。老师的午饭则由年龄大的女生轮流来做,每天中午放学后,值日的女生便留下来把饭做好再回家去。</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的农村尊师重教,老师和村里人处得很好。村里人与外地家属亲友书来信往,都是请老师来家代写、代念;事毕,必留饭款待。逢年过节,家长必送老师吃食。由于农村学校重视写毛笔字,凡是上过小学的人,毛笔字一般都写得很好。文化革命中有我在汾阳中学的同学曾串联路过沁县,回来后对我说,“你家沁县有个特点,大字报上写的字都相当漂亮。”我想,沁县虽是小县,但在晋东南那一带也是以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的,沁县人书法好,盖乡俗使然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写仿,不仅要练大字,而且要练小字。三四年级同学在写好大字后,还要沿仿引上的田字格由竖行到横行工整地间上小字。他们的蝇头小楷写得很工整,有的十分秀丽。这样,他们在作业本和作文本上的作业就整齐好看了。我很羡慕大哥哥大姐姐们完成的作业,便也试着练小楷,但总也写不好,笔划多的字写不小,排列起来字大小不匀称,字形歪扭难看。在作业本上写字时,一离开引格就写不直了,越写字行越往上斜,字写得越来越大。这使我很沮丧,觉得自己太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村里学校练写毛笔字的时间不长,始终没有练好。等后来到汾阳正式上学后,发现城里的小学对写毛笔字不是很重视。虽然也有过写仿课,但老师不会打仿引,仿引都是从文具店中买来的,千篇一律,就那么一两种;学生练好练不好老师也不太过问,之后就用铅笔写作业了。老师只求作业写得整齐,字体好不好就不管了。那时我写字把铅笔捏得太紧,很多时侯会把纸抠破或留下划痕,笔划横平竖直是直线,看得整齐,但横没有横样,竖没有竖形,全没有章法,字写得不成型体。写钢笔字手腕离不开纸面,写毛笔字不会悬笔,胳膊肘离不开桌面。所以字形丑拙而僵硬。虽然羡慕有些大人写的行书和行楷字体漂亮,但想学又学不来。到初中时,语文老师王静山曾对我说,“子文,你把手写坏了,今后写不好字了。”到高中毕业后当代教时,因为不满意自已的板书,怕学生笑话,曾照着一本赵体行书狠练了二年书法,虽然把十余年形成的“学生体”改掉了,但字写得还是丑陋没有章法,羞于拿出示人。后来就干脆不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爷爷去世后,到53年冬,劳苦一生的妈妈也不幸辞我而去。在外工作的爸爸把三姐、五妹和我接到了汾阳。我由此结束了我的童年生活,离开了我热恋的故土,开始了我的少年城市生活。但一年多的村中跟学,使我认识了不少字,对初小的学习内容有了大体了解,这给我后来正式上小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解放初的农村小学就是这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记事起在家乡的几年童年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对我的一生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和永难磨灭的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乡的生活是贫瘠而艰苦的,尤其是受过战争洗劫,刚刚解放的那时。但在我的记忆中她却是天堂,是仙境,是乐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远也忘不了“南瓜甜饭”(煮了南瓜的小米焖饭)、“谷面窩子蘸炒面”(去掉粗糠的谷面煮的窝头蘸上炒面吃)、“黄蒸、实条条”(用软米面做的两种食品),以及终生想吃的“和和饭”的“家乡味道”。人就是这样,山珍海味吃上几天就吃腻了,不想吃了,但家乡的粗蔬寡菜却永远吃不腻,永远吃不够,到老了,还是想吃那口和和饭,你说怪不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童年时的物资很匮乏,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孩子们玩耍的玩具。但那满山遍野的庄稼地,那寂静的山林,清沏的小河,是我们任意驰骋的天地;春种秋收,四时变幻,飞鸟虫鱼……,无不引起我们探求生活和大自然奥秘的渴望;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道德伦理,民风乡俗,在潜移默化中像种子在沃土中发芽、生根,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并树立了自已的认知。父老们勤劳俭朴,善良热情,敦厚待人的品德感染和影响着我的一生,使我永远记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远也忘不了,我那多彩的童年。那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那时的我看来,却是如此美丽;随处都是新奇的物事,我和我的发小们整天尽情地贪玩,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以致于玩得顾不上吃饭,梦中犹满脸写着笑意。现在想来,仍是常常梦魂牵绕,无法忘怀。古人云:相由心生,用美好的眼光去看世界,美景无处不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一代没有荒废童年生活的人,是完整地享受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7月3日于太原家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