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若论界湖街的地标,年轻人多会想到三皇庙,不仅因其声名远播,更因庙中那株参天的大白果树,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象征。然而,真正承载界湖街历史与地理中心意义的地标,并非三皇庙,也非袁家大院,而是位于青石板路与哑巴巷子、当铺巷子交汇处的堂子庙,即今日人民路与正阳路交汇之地(如下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堂子庙之所以成为界湖街的核心地标,不仅因其地处全街的几何中心,更因其是界湖四个村的分界点:堂子庙以南为南村,以北为北村,以东为东村,以西为西村。尽管四村之间存在交叉地带,但堂子庙无疑是划分区域的重要标志,深深植根于当地人的地理认知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地理上的分界意义,堂子庙更是界湖街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参照点。过去赶集时,人们习惯以“堂子南”“堂子北”“堂子东”“堂子西”来指代方位。尤其向南的方向,常被称为“堂子前”,这不仅是一句口头禅,更因堂子前的青石街是界湖最繁华的商业街,商铺林立,人流如织,承载着十几代人的市井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界湖街原有三皇庙、堂子庙与火神庙三处庙宇。其中,三皇庙声名最盛,那株万历六年由王绪栽下的大白果树,早已成为老界湖的象征。建国后,这里曾是公检法机关所在地,七十年代界湖公社从堂子庙东的“老盐店”迁至此地,后又成为界湖镇的宿舍区。而火神庙位于青石街南端,曾是界湖供销社的收购股。三处庙宇中,三皇庙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火神庙存在感最低,非本地人几乎不知其存在;而堂子庙虽仅为三间高台屋,却因地处中心、家喻户晓,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六七十年代,堂子庙曾一度作为理发店使用,我亦曾在此理过多次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堂子庙的宗教属性颇具独特性。不同于供奉佛祖的寺院或供奉三清的道观,堂子庙是满族祭祀天神与祖先的场所,与清朝皇室有着密切联系。其供奉对象并非单一神祇,而是融合了满族传统信仰中的天神、祖先神及部分特定神祇,体现了满族“多神崇拜”的文化特征。堂子庙内传说众多、禁忌森严,外人难以窥其全貌,由此流传出“莫问堂子庙有谁”的俗语,道出了其神秘与不可探知的特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界湖堂子庙的建造年代,至今无人考证,也无确切史料可查。供奉的神祇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其位于街心的地理位置来看,其建造时间应不晚于清中期,约有三百年历史。我大哥解放前在堂子庙东侧的“老盐店”读小学时,常入庙中玩耍,记忆中庙内塑像众多、神神怪怪,却不知其名。如今想来,那时的堂子庙已从清代的萨满教祭祀场所,逐渐演变为融合沂蒙地方风俗的民间神祇供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及堂子庙,不得不提沈阳的盛京堂子庙。作为满族皇族的祭祀圣地,盛京堂子庙承载着皇室的神秘与庄严,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历史与堂子庙遥相呼应,揭示出满族信仰在不同地域的延续与演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的界湖街,早已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焕然一新。无论是三皇庙、堂子庙,还是火神庙,都已不复存在,仅留下口耳相传的名字与记忆。曾经的地标,成了传说;曾经的繁华,化作尘烟。唯有“三皇庙”“堂子庙”等几个名称,依旧在老一辈人口中回响,成为界湖街历史深处最深的印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