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水解字 ①

雷州市河长制办公室

圩 “圩”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圩”字有两种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 wé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 xū。</p> “圩”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 当读作wéi的时候:表示防水护田的堤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圩堤】在沿江、滨湖或滨海的低洼地区,用来防涝护田的堤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圩田】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农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圩垸】滨湖地区为了防止湖水侵入而筑的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圩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 当读作xū的时候:表示集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圩场】(xū cháng)集贸市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圩日】集日,也称为圩期。</p> 江南首圩——大公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江南,我们常能看到方方正正的稻田。田地如棋盘排列有序,水田纵横交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一带气候温暖宜人、降水充沛,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想要在河湖纵横的大地上,养活更多人,与湖争地,是南方古代先民世代不变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圩堤,这个让北方陌生的词汇,但在江淮地带,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江南,防水护田的堤岸便叫作圩。堤坝合围,圈出宝贵的土地。水被挡在外面,里面就成了一块圩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公圩,被誉为江南首圩,也是中国著名的古圩之一。大公圩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总面积363平方公里,圩田31.2万亩,圩堤长78.2公里,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因围湖而成的大公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一直有“圩田收,食三秋”的民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公圩史称大官圩,早期由若干小圩组成,从三国、西晋到隋唐不断扩展,直至宋代最终联圩成大官圩。联圩后的官圩内,分布着东西、南北几道主水系,尤以从乌溪陡门至护驾墩的南北水系——官沟最长。田畴、村舍旁水系纵横交错,田岸杨柳依依,俨然一片水乡泽国之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在开拓田地的同时,因围占河湖造成的水患之灾也不时发生。今天的人们学会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寻找平衡,不再对湖泊步步紧逼,退耕还湖,而河湖对人类也慷慨地给予了它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大公圩水利工程历经千年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治水史的宝贵遗产,更是“沧海变桑田”的最佳见证。</p> 滘 “滘”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滘”字有一种读音:jiào。</p> “滘”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河道分支或会合的地方,多用于地名,在广东地区十分常见,如道滘、沙滘。</p> 特色“滘”文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滘”字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的频繁使用,与珠三角的河流沉积地貌相关。此地区水汊四散,河道纵横,大小河流极易交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滘”字地名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元代。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释:“二水相通处曰滘。”据元人陈大震《大德南海志》,广州横水渡中有南海县的叠滘渡和南津沙滘渡、番禺县的横滘渡,可证元代广州地区已有带“滘”字地名,且与渡口有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网纵横交错的地方称“滘”较多,如沟通西江和北江的河道是“思贤滘”。广东佛山的“叠滘”,因其水网密布,溪河回环如叠,故有此称。而顺德的“北滘”原名“百滘”,取众多的大小河流交织汇集之义,因江河纵横交错,古代有100多条涌滘,故当地人将此地唤作“百滘”,后由于“百”字在粤语中与“北”字相近,逐渐改称为“北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滘”现在有时还作“漖”。例如广州市原芳村区的“东漖镇”,本是“东滘”,现作“东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使用频率上,广东地区星罗棋布的“滘”,正是水路四通八达的真实写照,在地图搜索平台,以“滘”作为地名用字就已达上万处。</p> 涌 “涌”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涌”字有两种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 chōng;</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 yǒng。</p> “涌”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当读作chōng的时候:表示河汊,多用于地名,在珠三角地区十分常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当读作yǒng的时候:表示水或云气冒出;从水或者云气中冒出;波峰呈半圆形,波长特别大、波速特别高的海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涌潮】海潮涌进喇叭形河口时,由于水位急骤升高而形成的陡立的水墙,如我国的钱塘江涌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涌】堤坝渗水严重时,细沙随水带出,形成孔穴而集中涌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者向前翻滚。</p> 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水网交织的珠江三角洲孕育了岭南水乡,水乡聚落总体上由河涌分割成不同的板块。据20世纪不完全统计,在广东地区带“涌”字的地名达2585处,星罗密布的“涌”正是岭南水乡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有名的岭南水乡,广州有着纵横连通的水系。唐代时,广州城天然而成的水系很发达,人们择水而居。到了宋代,随着人口逐渐增加,人们开始重视水利建设,在城市开凿了西濠、南濠、玉带濠等。东濠涌是明朝1370年建城时疏通成濠,发源于白云山麓湖一带的小河涌,因位于广州城东,因此称为东濠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东濠涌成游玩好去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从北到南全长约3000米,穿过三条中心城区主干道直入珠江,曾因两岸污水直排产生黑臭问题。为迎接亚运会,广州市政府于2009年开始对东濠涌河道开展九大整治工程。通过采取雨污分流、净水补水、景观提升等措施,河涌水质逐渐好转,成为了居民亲水戏水之地以及广州水清岸绿的示范工程。东濠涌的改变引来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红尾水鸲在此栖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东濠涌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广州市政府还在遵循河涌生态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恢复了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唤醒了广州的水城记忆。通过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设立以河涌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治水碑记,展示河涌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和老广州的风俗人情。</p> 垸 “垸”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垸”字有两种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yuà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huán。</p> “垸”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 当读作yuàn的时候:表示垸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垸子】长江中游地区,在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像堤坝的防水构筑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垸田】堤垸内的田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当读作huán的时候:用漆和灰涂抹器物;古同“锾”,古代重量和货币单位。</p> 人与水争地的产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沿江沿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堤坝,长江下游叫做“圩”,中游叫作“垸”。作为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特有的一种农业景观和水利工程,垸既是一种土地利用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垸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了人类与水的斗争和共生关系,是人与水争地的产物。一方面,使得原本的湖泊和湿地变成了农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两湖平原由此成为主要的粮食生产地。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使更多土地得到利用,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城头山古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最早的城,可能与垸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发现表明,在洞庭湖西滨的澧阳平原,中国最早的城之一——城头山遗址周围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稻田。这表明,早期的城邦部落在河洲滩地上生活和生产,建立国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长江中下游地名中带“圩”字和“垸”的居民点分布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如今,地名中带“垸”的居民点(包括自然村、乡镇和城市等)千余处,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湖南和湖北。仅在今日的洞庭湖地区,千亩以上的堤垸就有226个,大大小小的垸子阡陌纵横,犹如棋局。</p> 渚 “渚”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渚”读:zhǔ。</p> “渚”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中间的小块陆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洲渚】水中的陆地或小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渚泽】洲中积水的洼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渚”字在古籍中多有使用,如《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描绘了江中小洲的景象。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写了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的画面。</p> 风光与文化并存的太湖流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查询可以看到,目前全国包含“渚”的地名共845条。总体来看,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是渚地名的聚集区,这也与地域自然环境特征相匹配。</p> 文脉华章——良渚文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杭州,江南水乡的代表。而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这里也同样矗立着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良渚古城。这座古老的城市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人们在这里临水而居,夹河筑城,舟楫往来,安居乐业。1959年,以良渚遗址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确认,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陆续发现的灌溉面积可达100余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更是成为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良渚的外围水利系统,具有防洪、运输、调水等综合功能,进一步揭示良渚人5000年前在这个湿地平原顺应自然、趋利避害,建设一个超级都市的超凡智慧。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太湖佳绝处——鼋头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湖,又名震泽、具区,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鼋(yuán),指神话中的神龟。鼋头渚为太湖西北岸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鼋翘首而得名。鼋头渚始建于1916年,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59年郭沫若游览太湖边的无锡园林,对比湖光山色和人工点缀的亭台楼阁之后,作诗咏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江苏无锡太湖鼋头渚景区</span></p> 溇 “溇”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溇”字有一种读音:lóu</p> “溇”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溇水】水名。源出湖北省鹤峰县,东南流经湖南慈利县,注入澧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溇港】环太湖地区与太湖湖区相连、引排太湖水的河道,是太湖流域特有的灌溉排水工程类型。</p> 因溇而兴,因溇而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湖流域湖多地少,如何让水和土各占了50%的淤泥地实现水土分离,成为获得土地的关键。古人在杭嘉湖地区创造性发明了一种沟渠技术——“竹木围篱透水”,成功分离水土,将淤泥滩涂改造为水土分明的河沟与土基。也正是这项技术,造就出一条条河流,构建起环太湖地区特有的古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太湖溇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太湖的古地图集上来看,太湖每隔一公里左右就有一条延伸到内陆的河道,这些沿岸排列的纵向河道,被当地人称作“溇”或者“港”。作为环太湖地区与太湖湖区相连、引排太湖水的河道,溇港由渠道、水闸、堤防等构成,具有排水、灌溉和水运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条溇港水道汇入太湖的尾闾处均设有水闸,是溇港发挥水利功能的关键。多雨之年,太湖涨水,闸关便可防止湖水内侵害田。少雨之年,溇港水位降低,闸开便可引进太湖水灌溉农田,供圩田上的居民生产生活之用。依靠水闸的调节,溇港始终保持较为稳定的水位,实现了北宋范仲淹所说的“旱涝不及,为农美利”。经勘察,湖州的50多条溇港至今仍然发挥着防洪导水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18条溇港已于2019年被评为我国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陂 “陂”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陂”字有三种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bē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p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pō。</p> “陂”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阝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当读bēi的时候,表示池塘;水边,岸;山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当读pí的时候,黄陂,地名,在湖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当读pō的时候,陂陀,表示倾斜不平;不平坦。</p> 陂与水利工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陂是一种古代水利工程,用于拦截水源、调节水流、防洪灌溉等。我国水利开发源远流长,兴建了大量的渠、塘、陂、堰、运河等水利工程。在拦河分水方面,古人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智慧和技术,巧妙利用山川河流来筑陂,开沟引水,以灌溉农田、防御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p> 从水患之河到清波安澜——木兰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木兰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福建莆田的木兰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水源丰富,但弯多且急,河道狭窄,入海处地势低洼。木兰陂建成前,木兰溪两岸频遭上游洪水和下游海潮侵害,民众饱受水患之苦。北宋年间木兰陂的修建,彻底改变了南北洋平原以往“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状况。木兰陂工程由陂首枢纽、输水渠系、涵闸三大部分组成,至今仍发挥着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挡潮、水运和养殖等综合功能。2014年,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 中国现存最早的陂塘型灌溉工程——芍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芍陂及其灌溉农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芍陂,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陂塘型灌溉工程。芍陂由楚庄王时期的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巩固楚国的东疆,孙叔敖组织人民在淮南地区大修水利。在他主持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芍陂。芍陂灌溉工程系统主要包括蓄水工程、环塘水门、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防洪工程四大部分。芍陂灌溉了淮南淮北广大地区,改变了当地无雨则旱、多雨则涝的局面。1958年,芍陂被纳入淠史杭灌区,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灌溉面积达67万亩。2015年10月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 垛 “垛”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垛”字有两种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du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duò。</p> “垛”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当读作duǒ的时候:墙头或墙两侧凸出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垛】城墙向外突出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当读作duò的时候:整齐地堆起来(动词);成堆的东西(名词);散装物品的成堆状的数量(量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者如垛】形容观看人数众多。</p>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江苏泰州兴化市有一片奇特的区域,田块如同海洋中的岛礁,遍布沼泽湿地湖荡之中,叫作垛田,是一种由泥土堆积而成、高出水面的台状高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垛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朝,‌兴化垛田为典型代表,是历代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兴化地处江苏的里下河腹地,因地势低洼,被人形象地称为“锅底洼”。特殊的地貌曾导致兴化水患频发,田地被冲、庄稼被毁频繁。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兴化先民选择沼泽湿地中的地势稍高处,用泥土堆积,形成水中高地,在高地上耕作,高地被称之为“垛”,垛田便由此而来,并逐渐形成规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如今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主要分布在兴化湖荡区,灌溉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整个体系包括堤防、渠道、水闸等,充分发挥了排水、灌溉、防洪、航运、人居、生态、水土保持等复合功能,具有重要的生态、农业和文化价值。2022年10月6日,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作为江苏里下河腹地独有的、国内外唯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垛田还以“水上花海”的景观闻名。阳春三月,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盛开于垛田之上,形成“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壮观景色。</p> 淖 “淖”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淖”字有一种读音:nào。</p> “淖”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示烂泥;泥坑,泥淖。</p> 取自少数民族语言的“淖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蒙古语当中通常把湖泊译为“淖尔”,也可以称为“诺尔”。因此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可以看到以“淖尔”为尾缀对湖泊进行命名。例如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查干淖尔(也叫查干湖)、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交界地带的察汗淖尔、河北省的九连城淖尔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p> 巴彦淖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位于黄河“几字弯”北端,“巴彦”为“富饶”之意,“巴彦淖尔”意为“富饶的湖泊”。其北部为乌拉特草原,中部为阴山山地,南部为河套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沛。巴彦淖尔有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乌梁素海,这里是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这里还拥有富饶的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黄河流经巴彦淖尔345公里,滔滔黄河水滋养着这片良田。近年来,在引黄灌溉工程的支撑下,河套灌区年均粮食总产量达60亿斤以上。2019年,河套灌区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 查干淖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查干湖是我国知名淡水湖之一,总面积近500平方公里。蒙古语称“查干淖尔”,意为“白色的湖泊”“圣洁的湖泊”。查干湖以其数百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成为了渔猎文化的摇篮。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查干湖繁衍生息,他们世代以渔猎为生,查干湖也成为渔民们赖以生存的水域。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反映了北方蒙古族草原文化、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每年12月中下旬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渔民们进行大规模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2008年,查干淖尔冬捕习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堰 “堰”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堰”字有一种读音:yàn。</p> “堰”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围堰】在河流或有水的地基上施工时,围绕工程四周修建的临时性挡水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堰】用以挡水、溢流的石筑低坝。</p> 壅水谓之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雅》记载:“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堰”是一种低矮的挡水建筑物,用以壅高水位。从“堰”字本身来讲,它是一个形声字。字从土,从匽(yàn),匽亦声。右边的“匽”字意为“停止”“土”和“匽”合起来指的就是“让水结束流淌,停下来休息的土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坝和堰都是挡水的构筑物。但堰与坝不同,坝的主要功能是拦水防洪,堰的主要功能是让水流变得相对平稳一些。枯水季节可做拦水、调水用,丰水季节又可让过多的河水自动漫过。多余的水漫过顶部,可用以保证通航或者引水灌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堰的原理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以“堰”闻名的水利工程众多,除了“润泽天府两千年”的都江堰,还有它山堰、通济堰等,它们代表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最高成就。例如,它山堰是我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由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堰底倾向上游,倾度为5到10度,大幅度提升了水平抗滑稳定性,较近代坝基倾斜理论早了1000多年。通济堰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开世界水上立交桥之先河,还有着世界最早使用的古代农田水利法规之一《通济堰碑》,也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堰渠法规碑刻实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它山堰堰坝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国,还有一个地名与堰有关,它便是湖北十堰。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记载:“十堰,在县(今十堰市郧阳区)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是目前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明代民众沿百二河垒石为埂、拦蓄河水而修筑的十道堰塘,也由此成为了此区域的指代名词,十堰镇、十堰老街乃至十堰市正是“十堰”这一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十堰城市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堰作为鄂西北山区农耕文化的代表,堰塘是十堰山区保障农业生产顺利开展重要的稀缺资源之一。为避免户与户之间为水发生争执,当地摸索出“堰长制”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堰塘管理制度,并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用水办法,一是按田分水,限日轮放;二是按亩燃香,计时灌溉;三是以种计水,限口灌溉。</p> 漕 “漕”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漕”字有一种读音:cáo。</p> “漕”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漕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漕渡】军事上指用船、筏子、两栖车辆等渡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漕河】运漕粮的河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漕,水转谷也。”意思是通过水道运送粮食。</p> 古代的“水上物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漕运,即官方组织的粮食水运,在春秋争霸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当时各诸侯国出于军事争霸的目的,使用水路进行后勤补给以及兵员运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灵渠、关中漕渠等的开凿,以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漕运进入了生机盎然的大运河时代,很多河道呈现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的火热景象,一些重要河道甚至常常发生“堵船”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在宋代,每年漕运量高达六百万石。漕运制度将重要物资从生产地带到全国各地,满足各地人民的需求,通过水路运输,漕运不仅带动了沿岸许多城市的经济繁荣,对这些地方的文化、民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明、清,继续对大运河进行了扩建,大运河也成为南北水运干线。漕运的物资,除大规模的南粮北运之外,还有食盐、金、银、铜、铁、砖瓦、木料等。清代时,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漕运形成了庞大行业,上百万人依靠其生活。清代后期,经济衰退、运道失修、漕粮减少,漕运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随着铁路、公路的兴盛,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停办漕运,中国两千多年的漕运史就此结束。虽然清代后期停止了漕运,但因漕运而开通的各条运河一直在旅游和水运方面继续发挥着作用。</p> 千年漕运看淮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江苏省淮安市,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旁,坐落着一座全面展示漕运古迹和历史的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位于黄河、淮河、大运河交汇之处,同时处在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淮安自古是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的必经之地。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明清时期,国家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总督漕运公署就设于此,负责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等筹运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中国漕运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2年8月,淮安市在旧城改造时挖掘发现了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它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为研究中国运河史、漕运发展史乃至世界交通史、经济史提供了实物研究资料。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总督公署遗址是重要的遗产区之一,是大运河淮安段的核心保护区。</p> 泾 “泾”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泾”字有一种读音:jīng。</p> “泾”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洋泾浜】原是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泛指上海租界。该地华人洋人杂处,语言混杂,后来指不纯正的英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泾河,水名,发源于宁夏,经甘肃、陕西流入渭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p> 上海独特的“泾文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文解字》把“泾”解释为渭河的支流“泾水”,但在这之前,“泾”通常是指人工开挖而成的直河。《尔雅》曾提到“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可见,“泾”作为河流通名,实际可以追溯到两汉甚至更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泾河和渭河交汇产生的“泾渭分明”自然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明清时代,吴地(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的“泾”成为人工开挖小河沟的代名词。特点是体量小、数量多,原本径直的含义弱化,“泾”变成小河的泛称。“泾”是吴地十分常见的河流通名,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吴中水利全书》记载的1万余条吴地河流,以“泾”命名的占比四分之一。现今全国带“泾”的地名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嘉兴、无锡四市,合计占比超过9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清末的洋泾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独特的“泾文化”,作为城市地理和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特色。隋唐两宋时期,上海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发展,在太湖流域修建了诸多以排洪为主要目的的塘、泾、浦。上海至今仍可查到多处以“泾”字命名的地方和水道,如:洋泾、吴泾、新泾、漕河泾、女儿泾等。上海青浦区更是有11%的村落名带“泾”字,是上海含“泾”量最高的地区。上海遍布“泾”字命名的水道,也侧面说明了上海地区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和分布的繁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上海青浦区局部地图</span></p> 淞 “淞”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淞”字有一种读音:sōng。</p> “淞”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中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淞江,水名,发源于江苏,流经上海,入黄浦江。</p> 长三角的“黄金水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发源于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以南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在今上海市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吴淞江以北新泾为界,上游称为吴淞江,以东的下游、进入上海市区段被称为苏州河,即起于上海市区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33年前后的苏州河口航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湖下游史称有“三江”排水,即东江、娄江和吴淞江。东江上游为白岘湖群,中游为淀泖湖群,下游入杭州湾。娄江大约在今浏河位置,向东北入海。约在公元8世纪前后,东江、娄江相继湮没,仅留下吴淞江。蜿蜒的吴淞江成为太湖与东海之间的纽带,也是苏州与上海相融互通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上海水系及淞浦交汇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末,吴淞江成为太湖下泄入海的骨干河道。南宋建炎元年后,杭州湾出海口全部封闭,杭嘉湖排水改为向北、向东入吴淞江。宋代后期至元代,吴淞江的淤淀问题逐渐加重。宋代,以范仲淹等为代表的治水人士,围绕吴淞江治理,提出很多治水之策,为之后各代治理吴淞江奠定了基础。元末明初,吴淞江下游几乎全部淤塞,且疏浚无效。明永乐元年,开挖范家浜,上接大黄浦,下接南跄浦口(今吴淞江),引淀山湖众水由范家浜东流。黄浦江逐步取代吴淞江成为太湖泄洪的主要通道,改善了上海西南部众水壅滞淀山湖、泖湖的局面,形成“以浦代淞”的水系变化和浦东浦西的地理格局,为日后上海地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清朝,治水者仍十分重视吴淞江在排水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太湖下游水系的变化及吴淞江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方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吴淞江(江苏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吴淞江治理方略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古代吴淞江治理方略是古代太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完善太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2022年5月16日,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开工建设。吴淞江整治工程是“十四五”完善太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骨干工程,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实施的省际重大水利工程。工程涉及上海、江苏两地,建成后将成为太湖的第三条行洪通道。此外,吴淞江整治工程还将通过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有效改善区域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提升苏州至上海内港航道航运能力。</p> 围 “围”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围”字有一种读音:wéi。</p> “围”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口部,全包围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围田】动词,在洼地筑堤挡水护田;名词,挡水围堤内的田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围】广东近海的田地,为防御水患,在周围修筑堤围。</p> 不一样的基围水利工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防洪御灾,千百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堤坝不断兴建和完善,形成了完善的堤围体系。特别是在唐末以后,岭南人口南迁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出于对土地的需求,人们开始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开垦田地,筑堤障水成必然之势,桑园围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桑园围成围沿革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围、窦闸和河涌是构成桑园围的关键工程,巧妙利用西江和北江之间的水位差,把握时机,关闭窦闸,便可拒水入围,开则自流引水入围或排水出围。桑园围正是靠着这三大关键工程设施实现了引水灌溉、排水除涝、防洪挡潮、维系生态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民乐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桑园围因围垦灌溉而“生”,因合围防洪而“盛”。桑园围修筑后,防洪排涝自如,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每逢大旱之年,周边许多地方农田无法耕作,据《桑园围志》记载:“而围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种,踊跃春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桑园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桑园围还衍生出丰厚的地域文化,将水神崇拜与农事年节密切结合。每年端午节来临时,当地民众举办的扒龙舟赛,大都是在围内的河涌进行,这一节庆活动经久不衰,延续上千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12月,佛山桑园围成功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p> 浔 “浔”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浔”字有一种读音:xún。</p> “浔”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浔】江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九江的别称。</p> 一山二水满城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九江有着2200多年历史,古时又称浔阳、江州、柴桑。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端,地处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省的交界地带,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江南岸,庐山脚下,鄱阳湖畔,这里自古就被称为“众水汇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长江九江城区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江九江段古称浔阳江,江西152公里长江岸线全部在九江境内。九江自古便是我国重要的水运枢纽,大量文化名人往来九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唐代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夜,江州司马白居易来到浔阳江头送客,遇到舟中夜弹琵琶者,听闻遭遇之后,挥笔写下《琵琶行》。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在送客处建起琵琶亭。这里还有苏轼赞叹“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还诞生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书法名家黄庭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琵琶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确保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近年来,九江市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着眼全链条推进水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溯源清源计划,对流域内的822个长江排污口、285个重点河湖排口,实行“一口一策”分类整治,从源头扎紧排污“闸口”。长江干流江西段连续6年保持Ⅱ类水质,江豚种群数量明显回升,每年到九江鄱阳湖水域越冬的候鸟多达70万至80万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4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启动建设,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核心,以长江为轴,将千年文化串珠成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总长度约11公里,从琵琶亭沿滨江路到抗洪广场岸线,串联锁江楼、浔阳楼等古今历史文化景点,打造兼具自然生态和人文气息的文化公园,建设“最美长江岸线”。目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一、二期已建成开放,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纷纷到此观赏长江恢宏壮阔景象,体验浔阳江畔千年文化传承。</p> 泠 “泠”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泠”字有一种读音:líng。</p> “泠”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泠泠】形容清凉或声音清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泠】桥名。西泠桥在杭州孤山西北尽头处,是由孤山入北山的必经之路,亦称西陵桥或西林桥。</p> 含义丰富的“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水、令构成的“泠”字,造字本义是滴落在岩石的深谷山泉幽幽低鸣,形象地描绘了山泉在深谷中流淌时发出的轻柔声响。此后,在《说文解字》中,“泠”字开始指代具体的河流名称,被解释为“泠水,出丹阳宛陵,西北入江”,即如今安徽一带的青弋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时以“泠水”命名的河流众多,在《康熙字典》中还提到了其他名为“泠”的水流,比如关中的泠水、零陵的泠水,以及桂阳曲江县的泠水等,这显示“泠”作为水名在古代地理中曾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间的推移,“泠”字也引申出了形容词的用法,用来形容清凉或者冷清的感觉。李白《登太白峰》中写道:“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这里的“泠风”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清新脱俗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康熙字典》中,“泠”还被用来形容声音,如“泠泠”一词,常用来形容声音清脆动听、悠扬悦耳。唐代刘长卿的《听弹琴》中所描述的“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就是形容琴声清澈悦耳,如同山间清泉一般纯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泠”字相关的,还有著名的西泠桥。西泠桥,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孤山路,是一座历史极为悠久的古桥,古人诗画中的“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一般指的就是此处。该桥还因六朝南齐的苏小小爱情传说故事,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是现如今西湖极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p> 沕 “沕”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沕”字有两种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h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mì。</p> “沕”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当读作hū的时候:沕沕水,地名,在河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当读作mì的时候:潜藏。</p> 太行山中的璀璨明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是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平山县旅游资源丰富,有森林、奇峰、飞瀑、温泉等自然景观和资源,其中就包括位于北冶乡沕沕水村的沕沕水生态风景区。景区内流水丰沛,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泉从半山涌出,沿绝壁飞落,形成落差93米、45米等多级瀑布。明嘉靖《平山县志》记载,沕沕水瀑布是平山“八大胜景”之一。它因水而得名,取其“有水从天上来,其声沕沕”之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还诞生了我党我军自己动手勘察设计兴建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水电站,被誉为“红色发电厂”。1947年3月,为提高兵器生产能力和改善党中央驻地西柏坡的办公条件,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第三十三兵工厂迁至北冶、罗汉坪一带,克服交通不便、材料缺乏等困难,历时半年,利用沕沕水高落差的天然瀑布修建了水力发电站。1948年1月,沕沕水水电站竣工,朱德为电站剪彩,并题写了“边区创举”的牌匾赠予电站。水电站向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输送了照明、发报用电,也使西柏坡的兵工厂生产力成倍提高。沕沕水水电站点亮了西柏坡的第一盏明灯,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立下不朽功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沕沕水水电站旧址内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沕沕水生态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于一体。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到自然风光的魅力,更能深刻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红色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冬季的到来,沕沕水生态风景区的瀑布被低温凝固,形成了壮阔的冰瀑奇观。当地整合了温泉、冰雪、民俗等旅游资源,推出冰瀑旅游文化节等冬季旅游活动,各地游客可到这里感受沕沕水的缤纷冬季。2024沕沕水冰瀑旅游文化节已经开幕,活动持续至2025年3月上旬。</p> 汊 “汊”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汊”字有一种读音:chà。</p> “汊”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水岔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汊】流入江河湖泊的短小水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汊河】河流被沙洲或岛屿分成两股或两股以上的水流,其宽度、深度和流量较小的称做汊河。</p> 汊,水歧流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水”和“叉”构成的“汊”字,造字本义指的是河流的分岔或汇流地带,形象地描绘了水系的交错和分支,这种地理特征常见于河流的交汇处或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因为水流的分散而形成了多个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新疆阿克苏托什干河河汊纵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说文解字》中,“汊”字被解释为“水歧流也”,强调了它与水流分岔的特性。《旧唐书》和《宋史》等史书中,也有提及“汊”字用于描述河流分叉的地理特征。而后这个本义得以保留,如今“汊”字仍然用来指代河流的分叉处,如“汊港”“汊河”等,都是指河流的分支或河汊。“汊”字也用于地名,如“三汊口”等,这些地名往往与河流的分叉有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最大的内陆型封闭式湖泊汈汊湖,其中的“汊”字正是对湖体形态的精准描述。汈汊湖,位于湖北省中部,为“日”字型全封闭式湖泊,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汈汊湖地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汈汊湖属古云梦泽遗迹的一部分,其形成和演变均与汉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明代以前,汉水似脱缰之马,直奔长江,后因长期冲刷,形成河槽,人们即在此大举围垦,久而久之,形成大垸。又因垸内有一湖名曰“刁汊湖”,故相应写为“汈汊湖”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汈汊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湖泊,汈汊湖的湖岸线曲折,湖中有众多的分支和汊口。从空中俯瞰,湖体就像一个被众多河汊切割的巨大水体,这些河汊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小型水道,用于湖水的流通和汇聚,这便是“汊”字在湖名中的体现。</p> 沱 “沱”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沱”字有一种读音:tuó。</p> “沱”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停船的水湾(多用于地名)。</p> 沱,江之别流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沱,江之别流也。”主要是指大江的支流,现多指可以停船的水湾。沱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河流侵蚀形成的。如果河岸岩石较软弱,河流对其旁蚀的作用又强,就会造成江岸凹入而成为回水河湾。另一种是因石滩或碛石突出于江中,改变了流水方向或者将流水排斥出河湾,其下游就形成了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古称江州、渝州,都是因水得名。在重庆,有大量的地名和江河有关,包括江、溪、沱、塘等。沱在重庆是回水湾的意思,是与河流地貌有关的特殊地名。沱湾的水流相对缓慢,且水深,适合鱼类繁殖。由于与主流相隔,不易受江流侵蚀,沱湾岸边也更适宜人类居住。由于重庆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很多这样的沱,因此,“沱”在重庆地名中是常见词汇。它们有的以沱的形状或者岸上参照物命名,如牛角沱、兰花沱等;有的以岸上居住人家的姓氏取名,如唐家沱、郭家沱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带沱的地名约有600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唐家沱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沱”字还可以指特定的河流名称,如沱江。沱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是四川省腹部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发源于绵竹市西北九顶山南麓,干流自上而下流经德阳、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6市32个县(市、区),于泸州市汇入长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沱江简阳城区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沱江流域是四川省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均占全省的17%。曾经的沱江一度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近年来四川通过建立健全以河长制为核心的体系,实施断面消劣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等,让沱江流域水质实现根本好转。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跃升至2022年的93.7%,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水体,沱江入长江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p> 氹 “氹”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氹”字有一种读音:dàng。</p> “氹”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半包围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凼”,指田地里沤肥的小坑,也可指水坑、水塘,如 “水氹”“氹仔”(多用于地名,如澳门的氹仔岛)。</p> 氹,水塘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凼” 和 “氹” 意思相同,二者为异体字关系。“凼” 和 “氹” 在造字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有表意的部分。“凵” 和 “乙” 在汉字中都可以表示凹陷、弯曲等与坑洼相关的意象,加上 “水” 字,都能形象地表达出水坑、小水池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凼”字被解释为“凼,水塘也。从水,凵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不同的地区和文献中,“凼”和“氹”的使用频率有所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发展,它们在表示“水坑”意思上的通用关系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此外,这一词语还常用于描述农田中用于蓄水、排水或施肥的小型坑塘。这些坑塘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储存雨水以备干旱时灌溉,或是作为肥料的发酵池,提高土壤的肥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虽然“凼” 和 “氹”是异体字,但都被收录进词典,在一些词语中可以互换使用,如“凼肥”也可写作“氹肥”,“水凼”也可写作“水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广东、香港等地区,“氹”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澳门还有一个著名的地点叫“氹仔岛”,是澳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澳门半岛南方约2.5公里处,西面与广东省珠海市的小横琴岛隔海相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氹仔岛原本很小,面积仅有2.57平方公里,由大氹仔和小氹仔两个小岛组成,后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填海,两座小岛最终合二为一,使得氹仔岛的面积达7.9平方公里。之所以得名“氹仔”,传闻是因为大氹和小氹两个岛都有一个小海湾,形似小水坑,故称此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