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有一座永昭陵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巩义有一座永昭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县级市)杜甫路与新华路交叉口往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北宋帝陵,即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永昭陵。如今,永昭陵既已成为文化遗址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亦为公园,免费为游人开放。其实,永昭陵是宋陵的一个组成部分。宋陵即北宋皇陵,始建于乾德元年(963),位于今巩义市嵩山北麓与洛河之间的大片丘陵和平地,面积达156平方公里,主要集中于西村、蔡庄、原县城等地。它涵盖了北宋除徽、钦二宗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围绕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300余座,寇准、包拯等大臣的陵墓也在其中。宋陵体现了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皇家秩序,也形成了理论严谨、独具特征的皇家丧葬文化。所存700多件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1982年2月23日,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十一五”期间国家100处大型遗址保护重点工程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题扯得远一些。先说说北宋及几位皇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宋始于960年,终于1127年,计16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一个朝代,与南宋(计152年)合成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帝姓赵,也称赵宋。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至976年11月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陈桥兵变中被拥为帝,回京后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时,他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未宋。开宝九年(976)赵匡胤逝世,享年50岁,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就是赵匡胤登基建隆元年,追封其父为宋宣祖,庙号宣祖;尊母杜氏为皇太后,次年母亲病逝,谥号明宪,后改昭宪,与宋宣祖合葬于永昌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位皇帝是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997年5月),宋太祖赵匡胤胞弟,本名赵匡义,宋朝开国后避其兄匡胤名讳改“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开宝九年十月,赵匡胤驾崩,赵炅匆忙登位。赵炅登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烛影斧声”即赵匡胤病危时召见赵光义,两人对话间出现烛影斧声,暗示赵光义趁机谋杀兄长;其二是“金匮之盟”,是说其母临终前嘱咐赵匡胤要求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并由赵光义传给弟弟赵廷美。赵炅在位21年,至道三年(997),赵炅驾崩,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位皇帝是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1022年3月),是宋太宗赵炅第三子,至道三年继位,在位25年,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开创“咸平之治”,但晚年沉迷道教。乾兴元年(1022)驾崩于开封延庆殿,享年55岁,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位皇帝是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063年4月),宋真宗第六子,母为李宸妃。乾兴元年即位,时年13岁,由章献明萧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才开始亲政。在位期间出现“仁宗盛治”,支持庆历新政。宋仁宗在位41年,嘉祐八年(1063)崩逝于东京福宁殿,享年54岁,葬于永昭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位皇帝是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067年1月),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宋仁宗赵祯养子。嘉祐八年继位,翌年改元治平。治平三年(1066)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次年即1067年驾崩于福宁殿,时年36岁。实际在位4年,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琐(1048年1月—1085年4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治平四年即位,在位18年,期间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击败安南,元丰改制,收复河湟,五路伐夏。于元丰八年(1085)去世,年仅38岁,庙号神宗,葬于永裕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1100年2月),宋神宗赵琐第六子。元丰八年二月立为太子,三月即位,年龄尚幼,由高滔滔临朝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元祐。元祐八年(1093)高滔滔去世,赵煦开始亲政,改元绍圣。在位期间恢复新法,击败西夏,但英年早逝。赵煦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备受打击,元符三年(1100)病逝于福宁殿,在位15年,年仅23岁,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1135年6月),是一位书画家,宋神宗赵琐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母为钦慈皇后陈氏。元符三年正月宋哲宗驾崩,因他无子。于是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虽艺术造诣极高,但朝政腐败,导致“靖康之变”。就是他在位期间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相继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靖康元年(1126),金军兵临城下,他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桓,次年三月与宋钦宗赵桓一起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境内),时年54岁。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迎回棺椁,葬于绍兴永佑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九位皇帝宋钦宗赵桓(1100—1156),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同南宋高宗赵构为异母兄弟。政和五年(1115)被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次年改元靖康。也就是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京,次年与其父宋徽宗同被掳去,北宋灭亡。1156年宋钦宗赵桓死于燕京(今北京),葬处存疑,依据宋陵“七帝八陵”,其寝陵应该不在此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来说说寝陵的主人宋仁宗赵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祯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李氏(即李宸妃)原为赵恒宠信的美人刘氏(即章献明肃皇后)的侍女,后得幸于赵恒,生下一子即赵祯,因刘氏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祯为刘氏所生。历史剧《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便是赵祯,只不过真实的故事并不像剧中编的那样。赵祯自幼被刘氏抚养,直到刘氏病逝她亲政后才得知生母是李宸妃并,更令人痛心的是,李宸妃在他登基前已去世,这段亲情缺失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禧二年(1018)九月,赵祯被册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代行处理军国事务。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去世,赵祯开始亲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祯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对待臣僚、侍从很是宽厚。他知人善用,在位42年期间,国泰民安,文臣武吏名臣辈出,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单唐宋八大家就有六大家出于仁宗时期。所以,被史家誉为“守成贤主”,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我们耳熟能详的范仲淹、呂夷简、文彦博、狄青,柳永、包拯、晏殊、苏洵、欧阳修,周敦颐、程颢、程颐,毕昇、沈括、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那个时期各方面杰出的人才。正如苏轼所说:“仁宗之士,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祯励志变革。针对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以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等现象,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选拔重用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人称“四谏”),锐意进取。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不得已,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也正因为这次改革未能如愿,才有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才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有了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氏已逝,当赵祯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没有过多地责备惩罚刘氏及刘氏提拔上来的文武大臣,而是以大局为重,除自己内疚、厚誉生母李宸妃外,还厚遇刘氏的家眷族亲,充分体现出他“仁”的心底,仁的处事为人,仁的治国理念,庙号“仁宗”实至名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皇帝赵祯也有不如意之处。因膝下无子,在景祐二年(1035)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但在宝元二年(1039年)苗妃生子赵昕后,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出宫。赵祯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连失三子(赵昕、赵昉、赵曦)心情沉重,朝廷内外对皇嗣问题深为担忧。经宰相韩琦及大臣包拯、范镇、司马光等反复劝谏,赵祯终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正式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起,赵祯重病不起,最终于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在东京福宁殿驾崩,享年54岁岁。谥号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十月二十七日,葬于河南府永安县的永昭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朝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紧抓宋使的手,哀恸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朝历代君主“奉其御容如祖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宋盛行将姓氏按五音对应五行来选择葬地的堪舆风水理论——五音姓利。语音即宫商角徵羽,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宫对土,商对金,角对木,徴对火,羽对水,以此来选择有利方位。角音利东南,徵音利南方,商音利西方,宫音利中央与北方。他们赵姓属角音,对应木姓,利东南,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即东南高,西北低。故而宋陵均为坐北偏西,朝南偏东,并且采取“倒葬制”一反常规寝陵高高在上让人敬仰仰望的特点,而陵台在最低处。当然是风水使然,这是其一。其二是规制:上宫即围绕陵台所修筑的宫城,地宫即安放棺椁之处,附属设施等;其规制尺寸、仪仗、石刻等数目基本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记载,赵祯驾崩后修陵期间调集士兵四万六千七百余人,工期七个月,耗银五十万两,钱一百五十万贯,绸绢二百五十万匹,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永昭陵。故而历经千年风剥雨蚀,饱经战乱抢掠,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弘气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午后去的永昭陵,远远望见红灰色的两座鹊台巍巍高耸,在阳光映照下巍峨不乏庄重之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昭陵位于杜甫中路北面。进高出地面近一米的入口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称“永昭陵南门广场”,这里也是整个寝陵的最高处。向北望去,两旁对称的建筑、神道两旁的石刻及最北边的神门一览无余,透过神门依稀能看到陵台(坟墓堆)的土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的东西稍北段各矗立一座在远处就望见的鹊台。鹊台是古代陵墓特别是宋代寝陵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作为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阙,具有礼仪象征和空间界定的功能,通常鹊台成对出现,有喜鹊登枝的吉祥寓意。此鹊台四壁稍有收分。内为黄土夯筑,表面青砖包砌。底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2.2米,台上筑有华丽的歇山悬山式楼阁——三出阙台。那三出阙台,飞檐翘角,脊兽追随,螭吻相望,插飞锦瓦,角挂风铃,额枋彩绘,棂条窗户,汉白玉栏杆围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鹊台下石阶为皇帝陵神道。本来神道是指寺、庙、祠等参拜场所前用于通行的路,汉代以后将帝王陵墓前修筑的墓道也称神道。此神道为陵中的核心景观之一。神道南端两旁与鹊台相对的高耸建筑是乳台,同是歇山悬山式三出阙台楼阁,作为第二道门与鹊台构成陵区核心区域的门户。乳台为长方形,平面呈双重凸字形,靠近神道台边较宽,相对的外边较窄,同是外墙青石包砌,内为夯土结构。如果鹊台为第一道门,那么乳台就是第二道门。神道采用青石板铺砌,笔直宽广,全长360米,由南自北贯穿陵区,两旁分布竖立着石像生群。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等,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0多尊人、兽石刻像堪称石刻博物馆,姿态不同,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最南端是一对望柱,实际上就是陵寝前的华表,六棱柱身,雕有缠枝牡丹和丹云龙纹,柱顶是一朵合瓣莲花。它是一种图腾标志,更是象征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传承。武士石刻,形象高大威猛,目光坚定,忠实地守护着宫门;文臣武将包括外国使节,形象厚重,轮廓线条简练明确,或手持笏板,或手捧贡品,或身披大袍,或衣褶垂至脚边,形神兼备;瑞兽或威武雄健,或恬静清秀,各具情态,惟妙惟肖。特别是有一尊朱雀雕刻尤为精美,通身层叠多变的群山云雾,烘托出展翅欲飞的朱雀。朱雀,那是吉祥与生命力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神道尽头是进入宫城即内城的正门——南神门。神门前有两尊石兽——镇陵将军。作为石像生的一部分,对称排列于神道两侧,是北宋皇陵仪卫制度的象征。此兽融合了狮子的形态特征,既威严又庄重。作为守护神,既显示皇权威严,也寓意镇守陵寝安宁。两尊石兽之后是一对石人,看上去似一对内监,一人持笏板,一人持宝剑,一文一武,不管怎么着,他们所象征的是帝王生前的仪仗,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侍从从属地位。石兽、石人旁是对称的两座附属建筑——阙庭。阙庭单檐歇山顶,红墙黛瓦,螭吻相望,脊兽追随,红色悬鱼和博风板甚是醒目,额枋彩绘,看上去甚是庄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神门正中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出廊的二层双坡悬山式门楼,中间辟门,红色门柱,再配以彩色琉璃瓦,连同两旁的三出阙台,既雄宏壮观古色古香,又威严庄重瑰丽典雅。此神门内称献殿,供举行大型朝拜或祭典之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四个神门及围墙所围绕着的就是宫城,也称内城,其核心部分就是帝王陵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北边廊下望对面的陵台,一对石人仪仗侍从于前,陵台宽阔浩大,甚是雄宏,不愧是帝王之陵。陵台为陵寝的核心建筑。呈覆斗形,高22米,底边东西宽55米,南北长57米,顶部南北长19米,东西宽15—18米。陵台位于宫城中心,称上宫,由青石砌筑而成,底部为夯土结构,顶部盖石板,形成金字塔形,而后覆土。陵台下边称下宫,置皇帝棺椁墓室——皇堂。这里还是供奉帝王遗容、遗物和守陵祭祀之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陵台西北角还有一座慈圣光献曹皇后陵。曹皇后,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开国功臣枢密使曹彬孙女,明道二年(1033)奉诏入宫,景祐元年(1034)继立为后。‌虽因政治联姻不受仁宗宠爱,但以贤明干练著称,曾平定宫廷叛乱,后辅佐英宗、神宗两朝垂帘听政。‌以治宫严谨、政治才能突出闻名。英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元丰二年(1079)崩逝,终年64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廊下环顾四周。除此神门外见东西两处也似有门楼模样,且均以红灰色墙壁围之,唯正北陵台所挡,目之不及。回望之南,以神道为中轴线,石兽、石人、乳台、鹊台分列两旁,渐次升高,尽收眼底,既高低错落又井然有序。诸多石刻及建筑在阳光映照下,更显得情态备至,仪态万方,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或高大挺拔雄宏壮丽,或古朴典雅威严庄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进一步了解神门、神墙,我沿步道去西边一探究竟。原来西边也有一个进入陵区的园门——西园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悬山顶,飞檐翘角,螭吻相向,脊刹居中,斗拱叠加,甚是粲然,开三门,园门两旁设廊。由此推断,北、东均有此门。进园门,大道两旁是关于宋陵的相关介绍:宋陵、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宋英宗赵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赵琐的永裕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面就是西神门,除无有石人、阙庭只有一对石狮外,其他与正神门并无二致。不用再去北神门、东神门了,定然与此相同。还有,宫城的四角处均建有角楼,并且是三出阙台的角楼,很是气派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简介印证了我的推断,永昭陵大体坐北朝南,南高北低,南北长达980米,东西宽260米,其宫城呈正方形,边长为242米,有四个神门,且以红灰墙围之,甚是威严庄重,尽显帝王志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事越千年,让人尽喟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石像生旁便道上出园,不禁让人喟叹不已,千百年了,永昭陵依然保持着皇家陵园的磅礴气势,它不仅是一座帝王寝陵,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从中了解历史进程,了解大宋的辉煌,了解仁宗的励精图治,了解他的仁治天下。行走于千年古道上,如同触抚历史,仿佛能听见时光深处的回响,能听到那段深邃历史的回响,能听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