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南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原因自选散文集《听雨》,收录了作者百余篇精美散文。写散文需要真情和灵性,写好它,很不容易。好的散文,字里行间应该找不到丝毫的虚情假意,《听雨》就是这样的一本散文集子。读着它,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自然山水的一呼一吸,触摸到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情爱,尤其是云南山水风光和边疆少数民族的精魄和灵魂会在不知不觉中攫住你,让你进入一个真与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作者从小生活在白族文化的氛围中,对不是故乡胜似故乡的剑川一直情有独钟,他写少年生活的那些篇章,无不流露一种浓浓的乡情。对春天,数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写过,但对剑川的春天,原因把感知的触角伸到民族风情中。古人有春天郊游踏青的雅兴,剑川人有春天赏花的习俗,每到四野春光绽放,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就是少男少女们结伴赏花的日子。在《忆念春天》里,作者忆起了少年时在剑川赏花的情景,从小蝴蝶一样的蚕豆花写到万树银装的梨花,笔触继而转到了为防霜冻而插满了菜地的沙竹和五颜六色的野杜鹃。作者避开感时伤春的常见情调,通过对大自然的传神摹写和对相关民族风情的绘画似描记,耐人寻味地表达了对回归自然、回归淳朴的生活方式的憧憬。</p><p class="ql-block">作者把有关大理风土的散文写得那么感染人,一方面得益于实地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对汉语言文字的颖悟。在《汉字之妙》一篇文章中,他引用了前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的“没有比描述河流的气息或田野的岑寂更困难的事了”这句话,然后自信地说,巴乌托夫斯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不了解中国的汉字。是的,凭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钟情;凭着他对汉语言文字得心应手的驾驭,他不但发现和捕捉到了当地风土中的特殊美韵,而且把它成功地融入到了字里行间。这种禀赋是一种诗人的禀赋。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咏赞西湖的名诗时曾经说过:“一个地方要找到它的代表诗人并不容易,此人必须发掘当地的生活、变迁、复杂的个性……”我们要说,就是作者的诗人情怀使得《听雨》传达出了云南风土的神韵,营造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特殊情境。</p><p class="ql-block">每每能抒写出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是《听雨》的又一引人入胜之处。在《鸡足山登临》中,那些黎明前就离开山腰的祝圣寺赶往山顶的人,图的就是能观赏一轮红日喷薄欲出的壮美。然而作者却这样写道:“踏上睹光台,我没让自己的目光在东方之巅过久的滞留。我知道,太阳是每天都要升起的,而且都一样庄严,一样鲜丽。满腔热情地迎接它,不仅在山顶需要如此,应该如此,更重要的是在平日,在城市或村庄也能如此。”他把眼光投放到了山脚:“在那里,有一块平坦的、一直向东山脚延伸的土地,有一排排鸽笼一样的房屋,一缕缕似有似无的炊烟,有层层叠叠的或翠绿、或青黄的田畴。那么飘渺,又那么实在,无不散发着人的气息,生命的气息,青春的气息;无不闪烁着一种人的灵光,智慧的灵光,创造的灵光……呵,我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呼吸在这种气息里,都生活在这种灵光中,但我觉得还很不够,很不够。”这样的别开生面,特别地让人叫绝。在《沉睡的大怒江》里,从同屋客人让人心惊肉跳的鼾声写到了大怒江的鼾声,然后说大怒江的鼾声是月光、是蝉鸣以及自己沉思的目光。审美的独特性再加上通感手法的运用,让文章散发出迷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很多评述原因散文的人都说到了他具有诗人的灵性,实际上,作者还经常在自己的散文中灌注深邃的理性思考。使得他的散文总体上呈现一种沉思的色调。在《石林絮语》中,哲思和对世界人生的颖悟在字里行间不断闪现,强化了文章的沧桑感,使之厚重甚至大气磅礴。在《土林纪游》、《感谢艰险》及《在缅甸蒲甘看塔》等诸多篇章中,都有着这样的特点。</p><p class="ql-block">让哲思照亮诗情,以妙悟烘托画意,逼真传神地表现一方风土的神韵。可不可以这样来概括原因的有关散文创作呢?</p><p class="ql-block"> 原载《云南日报》2002.04.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