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一条幽静的街区里,伫立着一栋沧桑的小楼。它的红砖外墙在阳光下散发出酱红的古旧色泽,仿佛在默默诉说百年历史的悠悠岁月。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书页与旧木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温润的时光感。这里,便是林微因百年前留学时的故居- -如今,一家小小的二手书店安静地栖身其中。</p><p class="ql-block">书店的名字叫“House of our own”,直译过来就叫“我们自己的房子”。就像名字透露的那样,这是一间独立书店,经营者是一对和蔼的老夫妇,虽然顾客不多,但书店仍被打理的井井有条。在这个书店里,历史似乎永远存在着。那吱吱作响的古旧地板、泛黄的书页、红酒箱子制成的书架,都透露着浓厚的怀旧氛围。店里光线柔和,阳光透过玻璃窗斑驳地落在书堆上,连空气都弥漫着岁月的香气。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拥挤的书屋,目光所及尽是书,各个房间都摆满了各种书籍,就连楼梯两侧也不例外。所有的路只够一人通行,就似岁月般,只能是单行道。</p> <p class="ql-block">女店主黛比. 桑福德,已在此守候半个多世纪。她温柔的目光仿佛能看透每一本书的来路与归宿。自1971年宾大音乐系毕业接手书店起,她与这座小楼结下不解之缘。最初,她并不知道这里曾是林微因的寓所。直到二十年前偶然得知这段尘封的往事,她便深深地被那位远渡重洋、才情横溢的中国女建筑师打动。</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书店的櫉窗里,林微因的诗集《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书店的玄关处,一幅幅林微因不同时期的照片被精心摆放在展板上。她青春洋溢的笑颜,沉思时的神情,都让人仿佛能看见百年前那个意气𡘊发的身影在此徘徊、阅读、写作。</p><p class="ql-block">对很多华人来说,这间书店不仅是二手书的天堂,更像是一处心灵的驿站。那挂在进门处的林微因照片,凝视着来往的人们,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凝望。思绪悄然翻越百年光阴,回到那个旧时光里的春日午后:一位年轻的东方女子在窗前展卷,她的笔尖轻触纸面,写下了温柔而坚定的诗句,给自己,也给后世留下恒久的光芒。</p><p class="ql-block">书店外的世界日新月异,而这里,却始终保持着不紧不慢的步调。就像黛比所说:“书和回忆一样,不需要追赶,只需要细细珍藏”。在这座小楼里,历史和当下交叠生辉,每一声木地板的咯吱声都像在提醒:在时光深处,有些美丽永远不会老去。</p> <p class="ql-block">《一段跨越五代的建筑情缘》</p><p class="ql-block">仲夏时节,我们一家陪着外孙Darren驱车南下,踏入了历史悠久的费城,走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所百年来孕育无数英才的学府。此行的目的,考察宾大建筑设计专业,顺便带他瞻仰一位故人林微因- -这位我们的福州同乡、民国才女、华人建筑界的先驱,百年前正是在这片校园中,与夫君梁思成并肩求学,播下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种子。</p><p class="ql-block">走在宾大设计学院古朴典雅的街区间,Darren静静地听着林微因的故事: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是诗人,是作家,更是中国古建文化的守护人。在那个战火纷飞、女性受限的时代,她以超越常人的才情与坚韧,赢得了属于她的位置。我们伫立在林微因曾经的居所前,一幢掩映在绿荫之中的老宅,红砖黑瓦,沉静而有神韵,仿佛依旧藏着她当年窗下阅读、写作、绘图的身影。我不禁感慨,若以岁月计,这位才女巳是我祖母那一辈,与Darren相隔整整五代人。然而命运的丝线却悄然牵引,跨越百年,将我们与这位民国先贤连接在了同一个建筑梦中。</p> <p class="ql-block">Darren正值青春年少,聪敏勤学。对空间、形体与光影色彩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他对自己的未来学习有着明确的规划,本科的志愿是申请藤校的建筑系,心仪宾大、康奈尔这些百年名校里的当代建筑学专业,理想是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把人文、艺术、科学融入每一座建筑之中。</p><p class="ql-block">望着他眼中那份清澈而坚定的憧憬,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延续的脉络,在我们这一家人身上的流动,从知青一代辗转故土建设的坚韧,到移民北美创业的艰辛,再到这一代少年拼搏走向国际化舞台,这不仅是一段家庭的成长史,更是一段文化与理想的接力。</p><p class="ql-block">是的,林微因的故居不只是历史的见证,它更像是一盏灯,照亮着后来者的方向。百年之前,她在这片校园中种下了梦想,百年之后</p><p class="ql-block">Darren将在同样的校园里,追逐那梦想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