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年生顺厝:一盏茉莉香,半部闽茶史》</p><p class="ql-block">——福州上下杭欧阳家族的茶事、国事、家事事</p><p class="ql-block"> 9月7日上午,走进海峡会展中心的茶交会表演现场,一盏茉莉茶汤递到唇边,茉莉茶香便顺着茶汤的热气漫开来——一缕缕萦绕鼻尖时,热气未散,我却像被拽进另一条时间巷道——福州上下杭238号,生顺茶庄。那一刻,茶不是茶,是百年前的闽江口,是亚欧商道上的风帆,是欧阳家族从未熄灭的火塘。</p><p class="ql-block"> 欧阳家族始于北宋欧阳修后裔避乱迁闽,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定居长乐桃坑村。家族以“画荻堂”传文脉、设“书田”育人才,“耕读传家”结合产业培育,为茶业储备了多元人才,也为百年后生顺茶庄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明代中后期,欧阳家族借海贸起家,同时在驻地试着种花、种茶、制茶,算是与 “茶” 结下初缘;至高祖欧阳长芝一代,转向“种植-制作-销售”一体化花茶产业。他们研制的茉莉花茶在当地渐渐打响名气,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培育的“芬雨”单瓣茉莉王经改良后跻身皇室贡品,茶业规模渐大。从“画荻堂”到“生顺栈”,欧阳修后人用一株茉莉完成了一次“文脉”到“商脉”的嫁接——他们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魂,悄悄焙进了茶火的微温里。19世纪中叶,第二代传承人欧阳康在上下杭立“生顺茶栈”(生顺茶庄前身),补上了“通江达海”的枢纽缺口。</p><p class="ql-block"> 彼时的上下杭,闽江商船如梭,茶商、钱庄鳞次栉比,是福州通往世界的“门户”。生顺茶栈落子于此,从建筑设计到功能布局,都为“茶”量身定制:2000平米的院落里,前院青石板铺地,防潮又耐踩,茶农挑着满筐茶青来交易时,竹筐磕碰石板的声响,曾是清晨最热闹的旋律;中院3米高的木质窨花仓,空气流通如天然“调香室”,巨大竹匾铺开茶叶与茉莉,香气在梁间缠绕,久不散去;后院烘焙房里,砖砌烤炉的温度经先辈反复摸索,精准到能锁住茉莉的清甜;就连回廊宽度都按运茶竹筐算好——1.2米,刚好容两筐并行不磕碰,这是拿步子量出来的“茶运通道”。这座古厝,从诞生起就是“为茶而生”的贸易中枢。</p><p class="ql-block"> .茶栈的“生顺”二字,更刻着文人与茶的温情。据传同治、光绪帝师翁同龢与欧阳家交好,取福州话“3”“6”的吉祥意题下“生顺”,寄望“生生不息,一帆风顺”。当年门楣上镌刻的二字,笔锋里藏着文脉与商道的交融,如今虽经风雨侵蚀,字迹仍能辨认,站在门下细看,仿佛还能想起翁同龢与欧阳康在此品茗论茶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1885年,生顺茶栈升级为生顺茶庄,正式成为欧阳家族茶业的“旗舰”。依托茶庄的港口优势,家族的“出海”之路也走得更远——白玲珑之女欧阳巧馨远嫁英伦,养女巧云与女婿赴加拿大,早在1850年,白玲珑的二女儿欧阳巧馨便由英国贵族牵线远嫁英国,陪嫁的是长乐茉莉苗;养女欧阳巧云与女婿远赴加拿大开拓市场,行李箱塞着窨花竹匾与手抄《制茶火温手记》,她们不仅将长乐茉莉花茶推向美洲、欧洲,更把种植技术带至海外,成为万里茶道中“茶叶+文化”双向传播的经典案例。</p><p class="ql-block"> 接管茶庄的欧阳康,更在古厝里写下创新篇章:北京鼻烟商委托加工香型时,他受法国“脂吸法”启发,在后院辟出小实验室反复试验,最终成功提取茉莉精油——如今实验室里,当年的玻璃器皿还陈列着,瓶身上的茶渍,像是时光留下的印记。他还依托茶庄构建起覆盖全阶层的品牌矩阵:高端线“第一峰”从茶庄前院精品柜台发往贵族府邸,1915年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的奖状,至今挂在会客厅墙上;亲民线“阜兴春”“一枝春”从侧门批发区流出,成了百姓茶桌上的常客。据《福州工商史》记载,当时福州茶叶年销十余万担,生顺茶庄独占两万多担,古厝里每日人声鼎沸,茶商的算盘声、验货的交谈声、工人的号子声,交织成上下杭最鲜活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生顺茶庄的记忆,从不是只有繁华。抗日战争时期,欧阳家族的故事从“商业传奇” 转向了 “民族大义”的坚守。1937年抗战爆发,欧阳康下令沉没三艘家族茶船封堵闽江口——那些曾从茶庄码头出发、载着花茶驶向欧洲的船,成了保卫家乡的“屏障”;1938年,茶庄悄悄变身为地下党交通站,会客厅的茶箱里藏过革命文件,后院柴房住过秘密党员,古厝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战火中的坚守。1942年,日军以伪职逼欧阳康就范,他留下“凡我子孙宁死不可当汉奸”的遗言,这句话后来被刻在茶庄内的石碑上,字里行间的骨气,比任何雕饰都更动人。</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生顺茶庄,是福建文物保护单位与革命文物。修缮后的古厝,处处是“今昔对话”:前院的老秤杆还能称重,仿佛下一秒就有茶农来交茶;中院的窨花竹匾上,茶艺师正演示传统工艺,翻动茶叶时,茉莉香气穿过木窗,与百年前古厝里的味道重叠;后院实验室里,偶尔会有年轻人来学习精油提取,老器皿旁摆着新仪器,新旧技法在此共生。欧阳家族后人欧阳芬常在此讲先辈故事,让古厝茶香与记忆延续。</p><p class="ql-block"> 上下杭的烟火气里,生顺茶庄的茉莉香始终不断。这座古厝装着欧阳家族的茶史,也载着万里茶道的帆影与民族的骨气。它像一杯陈茶,初品是茉莉的甜,再品是岁月的厚,细品是家国的重,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在砖瓦草木间,读懂一段关于茶、关于厝、也读懂一条根脉如何在盏底悄悄传薪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