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风情38-仇村

深海小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2022年去的仇村。而且,还去了好多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是听说那里有我们仇氏的集居地,所以,在编写一村一故事的时候,我选择了仇村,这样才多次去仇村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我却有好几次,是另外的活动,一是骑行,一是扫墓。我路过仇村,去罗源水库的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在那里长眠着先烈仇光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仇村不一样,我们寿昌的仇氏,是在大约100年前来这里定居谋生的,人口很少,大约50人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仇村,离我寿昌挺远的,所以,也算是异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所以,今天 才有兴致写一写仇村,是因为最近,在和全国的仇氏宗亲有联系,发现,我们仇氏先祖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发现,仇氏在全国来说,人口不算少。许多的仇氏宗亲都有过深入的研究,还有大量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作为建德方面的仇氏后人,把仇村迁徙的脉络搞清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有关专家研究: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仇牧,为报仇而讨伐宋万,被宋万杀害。子孙不忘族仇之恨,遂以仇为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建德仇姓始于元始祖元年,从安徽歙州迁入,始迁祖仇馪,行百九公。公见山环水绕风气悠聚,因卜居于大洋前岸。 在大洋前岸,有里仇、后仇之分。早因仇姓迁入,而称里仇,后一支分迁本乡,居地称后仇村(今大洋镇杨村村)。那里是骑行近郊游玩的好去处,风光幽静,山水迤逦,我路过多次,却没有在那里建立 仇姓宗亲联络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仇馪生子二:长子音远,次子韶成。五世孙永昌、永隆从前岸分支建德北乡胥口源,一居黄山,一居龙田。从此,有了比较 详细的家谱记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昌公次孙仇文政,又从黄山分迁郑村(今乾潭牌楼村,见下图牌楼村照片)。明成化二年(1466),仇文政多次捐输,朝廷为表彰其德,下旨建造木结构牌楼一座,遂改郑村为牌楼村,并敕封仇文政一家为义门仇氏。今乾潭三处仇姓之地,皆归属大洋镇杨村前岸仇氏宗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另有一支仇姓迁入建德,始迁祖仇福,父仇华,世居安徽歙县吴宁乡。仇华明万历年间任余杭典史、主簿,仇福随父从歙县吴宁乡迁徙余杭。仇华任满归故里吴宁,仇福未随,迁居于乾潭胥口。仇福幼子仇贤,分迁浦江十一都下仇,清代其一支分迁兰溪水阁外方坞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村桥镇梓源仇家村仇姓,始迁于明末,从乾潭仇村迁入。建德仇姓,溯其源流,皆为同宗一脉。但往后,通过各地仇氏宗亲的研究深入,会将这一脉络整理得更清楚。那时,我们可以追溯更多先祖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徽州仇氏渊源也存在分支。有一支是女真族汉化改汉姓仇氏的,是大都公后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的官方史料记载大都公为朔庭贵族,担任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代特有的地方长官职称,仅蒙古、色目人可担任,所以大都公必定不是汉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达鲁花赤,是一地行政负责人,类似于现在市委书记。“达鲁花赤”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镇守者”“掌印者”,汉译“宣差”。它是元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是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高监治长官。我们不知道,改汉姓的秘密,这是时代的一种选择。毕竟元朝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处介绍,是竖立在牌楼村边的。那里还有散落一地的旧牌楼石刻料,是毁于文革的。虽然散落,也可以聚集起来,重新竖立起来。22年至今,也三年了,不知道是否已经立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牌楼村里的仇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祠堂是修缮过的,我从旁边的人家的楼上拍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的公路,非常适合骑行。因为这里不是交通要道,道路却很平整,往来的车辆还很少,山的那边还是山,是淳安境内大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骑行运动,等我去了解,已经有11年了。可疫情之后,一直没有得到这里再搞骑行活动的消息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散落着的牌坊。是因为这个牌楼,才有了牌楼村名。实际这里居住的多数是仇姓后裔。仇村也是以仇姓占90%为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牌楼的石刻图案,祥云曲线,一种简单的艺术曲线,其寓意却极具文化含量,也极其深远,渊源流传于古代。近代人看不懂,也不会使用这样的曲线了。这是文化的失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推测,历史有延续性的话,这里一定有个大宅门,然后一代一进,一代一进地,建造他们的房子,把祖屋始终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不会如此各自为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这组照片,是先到牌楼村拍下的。因为进入仇村,是先路过牌楼村的。村里还保留着一组老房子,这是我喜欢去看的。因为,从这个房子里,可以看到旧时的生活,也可以看到今天的变迁,有些东西,我们在书上是翻不到,也学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房子就是仇村的豪宅了。他这里可能分前宅仇,后宅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从《光绪建德县志》上推断,最早关于仇姓的记载,于明朝天顺年间。仇姓分布在建德境内有:后仇、仇家、仇家坞、牌楼村、仇村,以及寿昌的揭家、罗源村。但以仇姓命名为村的,只有乾潭的仇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证,仇村的仇氏始迁祖是仇永昌,在明朝的中叶,从大洋的庄头(今大洋新源村)迁徙而来。仇永昌生有四子,长子文清住在前村,叫前宅仇;次子早逝;三子文政,则住于郑村(即今牌楼),是牌楼村的最大家族;四子文全住在村后,叫后宅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宅仇的仇文清、后宅仇的仇文全,渐渐地连成一个村坊,遂称仇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的义门三仇,就是他们文清、文政、文全三兄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里的风光非常好。这片水域,还是漂流旅游项目,夏天玩的人很多,特别是水,非常干净,可与新安江水相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往山里走,那里就是著名的胥岭。很多关于伍子胥的故事,里面还有子胥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胥岭上的旅游建筑越来越多,好些年没有去看看了。特别是油菜花开的季节,许多摄影爱好者,无人机摄影爱好者,会来这里凑热闹,人多、花多、车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疫情之后,也发生了点点变化,也不知道现在咋样了?关键是远了点,不然,会常常去,这里有那么多的仇氏宗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令我敬仰是,这里有一座万安桥,碑记上有仇万昌,我仔细拍下照片提取了文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万安桥</p><p class="ql-block">胥源杨家桥并万安桥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吾源杨家埠之有石桥也,旧名钱家桥,明万历年间钱家独建。募捐于康熙年间。其旧碣犹存焉。后里仇村仇贤皋妻叶氏重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遂名杨家埠桥。咸丰七年七月(1857年),吾乡蛟水大发坍没。四十余年后,过桥各村好义者,抖资集会,崴深大桥,以便行人,而未复旧观。同治七八年(1868至1869年)间,邵群一明姻叔陈君瑞宝同习木业时,往来其间,常有兴复之意,陈君亦曾有许出五百金之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丙申冬(1896年)冬,西乡永镇桥之告成也,邵甥嗣良谈及是桥,欲超出而首任其事。超以为事间银欸,抖集十大股,各出一百金以为之基,未易举行。后值潭溪祀潮,会酬神群贤重至民甥,即以一股百金之说,告诸庙中之有力者。而何君志先、蔡君有信、仇君万昌、包君光辉及邵君人彥皆欣然而许诺,而不辞乃选请示司道荣李司张喜,商计工程,遂有重建是桥之议。然而,匠工之监督,材料之收储,捐资之敛集众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已亥(1899年)春侄孙宗干,以事䝿力行,不宜再延为言,请仇君万昌、吴君世彥、甥孙婿陈森商任厥职,告诸神而择日兴工,勉出已资以为倡,而远近乐善诸君幸皆闻风兴起,不斩解囊莫不勇跃,慨输遥远相应,以重兴成是举也。经始于已亥年三月,越辛壬秋而告成功,经营凡三载所用不下三年三百金,难莫间无不泄沓间费踌躇,而竭尽图功,不辞劳怨始终无倦志。如仇君万昌、陈森二人者。则固大有造于是桥也,若夫周折干理等书支应则邵甥嗣良吴君世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天下事不易成,而成者必先有人马兴其事,以相待而后群相辐辏为之,以底方成此有天焉降而默相之以主持其间,而非区区人力所论倖致也。从此桥工巩固悠远无疆,千万人来往共乐桥梁安奠之功,亿万年久长永享桥道安平之福,名之曰万安桥。益仿古贤命桥之意而共卜永贞之吉也。爰谨详其始末,既乐善诸君姓氏并勒诸石垂永远为是为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大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岁次辛丑九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日建万安桥首事 汝超谨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助理首事 仇万昌 陈 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助理首事 邵人彥吴世彥邵嗣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石 司 朱道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有好多字,已经 模糊不清,提取时难免有错,不必认真追究,看个大概即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搞清楚,仇氏先祖在建德的足迹,搞清楚他们从南阳郡到山西、陕西、湖南、江西等的迁徙之路,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可能还会去仇村、去牌楼村许多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这里简单一写,以便让全国 各地的仇氏宗亲,能够知道建德仇氏集居地仇村、牌楼村的概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下次专程去一次里仇、后仇,新源村,那里有一座青云桥,也许能说明,我们仇氏造福居住地昔日的繁华,和他们怡情山水的那种独特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