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去年春节前夕,我特意网购了几株郁金香球茎,期盼它们能以矜贵之姿应节绽放,用秾丽的色彩为家中添上一抹节日气息。不料种下后才知是假货,两年匆匆而过,它始终未曾展露一朵芳华。<br></b><b>今年夏天,病中困守窗牖之际,忽见一抹浅粉破绿而出。用手机一查,才识得它的真身:原是南美遗珠“葱莲”,石蒜科中的精灵,还有一个诗意的别名——“月光之泪”。<br></b><b>这场误打误撞的相遇,竟成了病榻旁一份温柔的馈赠。它冷中送暖,让我在病痛中悟出生命的韧性,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身体的局限。它迫使我将目光从外界收回,投向自身——恢复健康,成了眼前最紧要的事。<br></b><b>此前我虽写过《化险为夷》上下两篇,但那并不代表我已痊愈。实际上,身体恢复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需要学习大量专业知识、调整心理状态,甚至牵动整个家庭的配合与支持。<br></b><b>一、血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因突然被迫换降压药,出现低血压症状。我的身体已在较高的血压水平中运行了三十年,当药物使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降至正常甚至偏低时,大脑供血明显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站立不稳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低血压症状”或“降压过度”。从血流动力学角度看,在我本身血管已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全身血压骤降,导致狭窄血管远端的脑组织无法获得足够灌注,从而引发缺血性头晕,甚至无法行走。<br></b><b>二、颈椎问题 另一方面,颈椎问题也在悄然作祟。颈椎压迫血管或神经,导致“后循环缺血”。人脑供血分为前循环与后循环,一旦血流中断,便会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后循环主要负责供应脑干、小脑、丘脑等关键部位,若缺血,便会步态不稳。后循环缺血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一个多因素叠加的过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导致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窄、粗糙、易形成血栓。<br></b><b>前两篇《化险为夷》更多记录的是住院时的经历,而如今在恢复过程中,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因此想作一番总结与回顾,若朋友能从我的经历中得到些许借鉴,便是它多一重意义。<br></b><b>第一次出院时,我心中存疑:为什么神经内科医生会给我开半个月的抗焦虑、抗抑郁及助眠药物?后来我才明白,脑血管问题本就属于神经疾病范畴。入院之初,我一心只想弄清颈椎对血压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也正是血压与颈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意识到,“神内科”或许比“心内科”更合适我。<br></b><b>第二次入院,是由于“后循环缺血”引发了交感神经紊乱。交感神经常在紧张应激状态下激活,调动身体资源:加速心跳、升高血压、收缩血管、促进出汗等。当身体突发状况,焦虑往往来自对治疗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失控的无力;抑郁则源于持续疲惫、生活改变与疾病带来的无助。这些情绪,其实是心灵面对重压时最自然的回应。<br></b><b>恢复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失眠。直到后来,我才真正理解医生开具那些药物的用心。原来在医生看来,慢性病患者中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极为常见——约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经历类似状况。</b></h1> <h1><b>这不是我的错。某些药物确实会影响情绪,而这些生理性引发的负面情绪,又常常导致意外频发,如:<br></b><b>1. 因侧身拉窗帘,导致胸肌或肋间肌过度拉伸甚至撕裂。疼痛尖锐,在特定动作、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因靠近心脏,每躺下时我总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心脏在疼?焦虑缠绕难眠,夜里甚至出现幻视,抢救室的画面也屡屡入梦;<br></b><b>2. 脑血液循环不佳,左眼视力下降,“飞蚊症”加重,情绪更是雪上加霜;<br></b><b>3. 头晕导致平衡能力变差,几次碰翻饭碗;<br></b><b>4. 双手难以准确对准键盘,记忆力也呈断崖式下降;<br></b><b>5. 最危险的一夜,未穿拖鞋就去开门,门角瞬间掀翻脚趾甲,鲜血满地。那一刻,我不禁叹息:老天啊,我这是从头坏到脚了吗?放过我吧!</b></h1> <h1><b>这种焦虑心情导致意外病的发生,还牵连着家人的情绪和担忧,这是我之前没预见到的,精神问题慢慢好转不是血压稳定和头不晕了,而是第三次看病,骨科医生诊断,我的颈椎不用手术了。<br></b><b>“艰难的康复期</b><b style="color: inherit;">”艰难的康复期一文让我不禁反思:为何康复之路如此艰难?直到读到《医学的僵与界》这篇文章,我才豁然开朗——原来一个完整的医疗过程应当包括五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预防、保健、诊断、治疗与康复。</b></h1><h1><b>回顾我长达三十年的颈椎病痛,在预防、保健、治疗乃至康复这几个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尽管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自我康复,甚至花费七万余元尝试按摩与理疗,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颈椎与头部的病症复杂特殊,许多调理机构不敢轻易介入。</b></h1> <h1><b>这次突发降压和脑后循环缺血后,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恢复期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为了尽可能加快康复进程,我尝试了多种方法:针灸、拍打经络、贴敷膏药、热敷等。一位朋友甚至特意从外地驱车送来一桶药酒,助我疏通头部气血。我没有剃光头,每天就用图中这个小瓶子,在我那如“丘陵地貌”般的头顶反复涂抹。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方法效果显著,头痛很快得到了缓解。</b></h1> <h1><b>标题“艰难的康复期”,确实很艰难,难在一个“排” 字。吃药调节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毒素排出体外,最初的大便,我的气力不够,借助开赛露,老公还在网上买了辅助工具;除此之外,长期的筋骨疼痛和无菌性的炎症,身内里会产生一种酸,堆积在肌肉里,这段时间经过不停的拍打痛处,许多毒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使尿液很黄很骚,也有尿道感染;排气也是很重要的环节不能放松;还有夏季汗液排出,皮肤上会有红疙瘩。总之,拍、刮、灸、敷、涂、理疗、脉冲电流、红外线光灸等,康复阶段不是一个舒服的日子。<br></b><b>我想许多人和我一样,在经历疾病和心理挑战后,才意识到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在这里我特别想提醒大家,如果有想换血压药和其它药的人,一定要首选专科大医院,因为那里最先掌握国际最前沿的科技,信息量大,专业性强、新药的临床不会先到社区医院。我不懂医学,但是通过我这几次看病,能看出差别,社区医院科技含量很低。待到大医院开的药稳定了,社区医院再照方抓药。例如:新型高血压药,具有较长的半衰期,无需调整剂量;新降血脂药伤肝小不会引起升血糖,新型胰岛素发展也很快。</b></h1> <h1><b>昨天9月8日,我第六次看医生,拍了片子大血管没有问题,就是颈椎每天要反向倒勾训练。<br></b><b>2025年,我七十二岁了。今天,我终于有勇气在疾病的裂缝中悄然生根,静下心来写下这些文字。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先生老孙。这段日子,我每天蓬头垢面、满身药味,甚至神思恍惚、举止失措,他却始终没有半分嫌弃。我能回报他的,或许只是穿上他特意送到医院的那双,一样一只的袜子,在屋中慢慢踱步时,从中踏出一种相依为命的亲近,一份属于“糟糠夫妻”的温暖。<br></b><b>感谢王、戴夫妇,不远千里雪中送炭。那桶药酒,承载的不仅是药材,更是你们沉甸甸的关怀与爱护。<br></b><b>感谢王、丘夫妇,不仅送来急需的医疗器械,还亲自来到病床前看望,让我倍感温暖。<br></b><b>感谢邵杰一直以来无私的帮助,那些糖芯大苹果、红宝石大石榴,甜在口中,更暖在心里。<br></b><b>感谢我心中的“120”小丽——总是在我最需要时迅速出现,给予支持和安心。<br></b><b>也感谢那一万两千位曾阅读《化险为夷》的朋友们,你们的关注与陪伴,是我书写的重要力量。<br></b><b>仅以此文,回报每一份深情。谢谢你们,陪我走过这段艰难却充满光亮的时光。</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