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再聚首:同窗情谊与岁月回响

一代虞夫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光阴流转,半世纪岁月如歌,昨日(2025年9月8日)我们通过一方屏幕跨越山海,在线上相聚,共同纪念入学五十周年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屏幕那端,是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屏幕这边,是五十年来未曾改变的真挚与热情。</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得以圆满举行,首先要感谢新生同学的倾力付出,他搭建的微信平台,不仅技术流畅,更充满了人情温度,将散落各地的我们更紧密相连,与此同时,还有好多热心的同学:陈雨、守玉、玉芬、建忠、学龙、卫东、龙英、孙刚等同学的积极参与,惠林同学(大师级)以一篇融贯文理、深情与智慧并存的回顾文章,将我们带回到那段充满理想的青春岁月。文中“量子跃迁”“概率云”“相干光源”等物理概念,被巧妙喻指我们人生的跃迁,既新颖又深刻,令人叹服,国平同学抑扬顿挫的管弦乐演奏,旋律中流淌着岁月的厚重与深情,月英同学精心制作的视频,一幕幕旧照片与今颜的交叠,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张珍贵的照片由沈宗海同学从苏州大学档案馆悉心查找并提供,真实记录了当年我们求学时的场景,是那段青春岁月最生动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这一届是1975年9月11至12日完成报到注册,从此,我们的人生轨迹从那一刻交汇,开启了共同的青春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更值的感怀的是,回首五十年,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当年的理想,卫东同学电工班培训的学生,个个都是行业的骨干,学龙同学至今仍坚守讲台传递知识与信念,志清同学退休后仍在做慈善服务工作,而我本人也曾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十三载,见证了许多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他们当中有的考入大学继续深造,更多的则在不同岗位扎根成长,甚至创办企业,服务社会一一这一切,莫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欣慰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只搪瓷茶缸,由薛玉芬同学精心保荐并提供,缸身印有“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字样依然清晰,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它釉面如新,沉默地封存着一段滚烫的青春,成为我们共同记忆的永恒注脚。</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足以让青丝成霜,却从未褪去我们彼此之间的情谊与共鸣,这次相聚,不仅重温旧梦,更是一段共同岁月的致敬,它提醒我们,有些价值历久弥新,有些纽带可抵时间。</p><p class="ql-block"> 聚散总有时,情谊永相连,虽然我们都已年逾古稀,难再奢望一次现实中的齐聚,但这次的云端相会,已为我们留下了最温暖的纪念,愿这一份珍贵的情谊,如夜空中彼此遥望的星辰,虽远隔万里,却始终熠熠生辉,互相映照,诸事顺遂,愿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永远温暖我们的余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张照片是笔者经过AI优化了的一段视频,我独自站在江苏师范学院校门前,手中提着一只旧包,定格的是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青春岁月的回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还有同学珍藏着当年的校徽,“江苏师范学院”几个字清晰如昨,这小小的徽章,曾别于你我胸前,如今虽已泛旧,却依然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我们共同的青春印记和那份历经岁月不曾褪色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枚徽章上的字,据知情人士透露,是仿照鲁迅先生的笔迹写的,那一笔一画风骨与力度,仿佛也在提醒每一位佩戴它的人,“要做一个清醒的人,一个敢于发问的人,一个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读书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