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阎锡山故居。

其修远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阎家大院)2013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定襄县河边镇,始建于1913年,停工于1937年,耗资140万两白银,整个建筑群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800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1间房屋,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本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本人</p>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在阎锡山故居留念。</p> <p class="ql-block">今又踏进阎锡山故居。</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写有“博爱”二字的影壁前留念,看到落款“孙文”突想,孙文为阎锡山题词。</p><p class="ql-block">怎么可能?那个时候想孙文怎么就给阎锡山提“博爱”一词了呢?一个地方军阀头子,杀人不眨眼睛的刽子手,哪配得上“博爱”这两个字呢?</p><p class="ql-block">经过多方查资料,官方给的说法,首先需要纠正一个重要史实:孙中山(孙文)并未给阎锡山题写过“博爱”。“博爱”是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的重要思想,是其民生主义的重要精神内涵,他本人的书法作品中常出现“博爱”二字,但并无史料记载他将这一题词赠予阎锡山。</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作为近代中国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其历史角色具有复杂性,需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客观分析,不能简单以“军阀头子”“刽子手”等标签一概而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唯物史观,结合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行为,全面、客观地看待,避免陷入片面化、情绪化的认知误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核心是追求民族平等、人民幸福,反对压迫与剥削,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不应与特定历史人物的不当关联混淆。了解历史时,建议参考权威的史料典籍或学术研究成果,以确保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准确无误</p><p class="ql-block">看了官网对“博爱”含义的诠释,并非是给阎锡山题词,本人学书浅薄,理解有误。</p><p class="ql-block">看来,历史人物却有他的特定性,不在同一个时代,理解不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物思想的跌宕起伏或波澜壮阔。其实,老百姓了解那么透彻干嘛?</p> <p class="ql-block">细看阎锡山本人照片,浓眉、大眼,高鼻梁、留有浓密的八字胡,是民国时期标准的男人形象,尤其,细看他的眼神,平淡如水,有一副波澜不惊的淡定和儒雅,给人的感觉,离刽子手,大军阀距十万八千里。</p><p class="ql-block">再看他胸前的奖章,那里边包含了许多东西,不可言表。历史人物让研究历史的人去评说,充其量咱就是去玩玩而已。</p> <p class="ql-block">游览中,导游的讲解提到了阎锡山虽然是个大军阀,但对周边的百姓非常好,三里五乡的乡亲们,过不去年关的,只要开口,就能从账房哪里领取一两块大洋。再就是那个小伙结婚不及费用,就从账房哪里领取一定数量的银元,把心爱的女人取回家。如果说“博爱”不是孙文所赐,那他对乡亲们的善举也有“博爱”大度之含义了吧,特定时期,非凡年代,有褒有贬,正常。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都是人,这句话应该使用于任何人吧。</p> <p class="ql-block">上一次,游玩阎锡山故居,还没有单反,所以,让人家给拍了两张纪念照,年代十载之久,随模糊 ,但有沧桑岁月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有备而来,把阎锡山故居所有我认为构图合适,取景赋有美感的地方,通通装进了相机里,不说拍到了全部,但也能表现故居的方方面面了,就当是走马观花吧。</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阎锡山家里已经用上了地暖,比起皇宫里烧木炭奢靡至极。本图片就是烧地暖柴房里的烟囱。</p> <p class="ql-block">本照片是水塔,可见他家有先见之明,开自来水之先河,让一般老百姓佩服,惊叹!当然,都是银子堆积起来的,望尘莫及也很正常。毕竟是山西王,北京有钱庄,山西跟不在话下,统治一方的王,哪有不把财揣进自己的腰包里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