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清晨阳光爬过埃塞俄比亚南部的红土山坡,远处就传来了清脆的铜铃声——那是哈默族牧民赶着牛羊往集市走,牛脖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唇盘族女性裹着彩色麻布,下唇托着陶土唇盘,手里挎着装满野蜂蜜的兽皮袋;Karo族汉子扛着刚编好的竹篮,脚步匆匆却难掩兴奋。每周一次的部落集市,像一块磁石,把周边十几个部落的人都吸引过来,让原本寂静的红土空地,瞬间变成了满是烟火气的“热闹海洋”。</p><p class="ql-block">集市的摊位没有规整的划分,却透着一股自然的热闹。最显眼的是“食物区”,陶土罐里装着金黄的玉米粉、颗粒饱满的高粱,旁边的竹筐里堆着刚摘的野芒果、酸橙,果皮上还挂着晨露;有位哈默族阿姨蹲在炭炉旁,铁锅里的英吉拉正冒着热气,酸香顺着风飘得老远,她一边翻动饼皮,一边用阿姆哈拉语招呼客人,手速快得像在跳一支小舞。不远处的“手工区”更有意思,Karo族工匠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刻刀,正给木矛柄雕花纹,旁边摆着刚做好的牛皮腰带、彩色珠串——那些珠子是用河里的贝壳磨的,红的像火焰,蓝的像河水,引得姑娘们围在摊位前,你一言我一语地挑选,偶尔还会用牛羊毛跟工匠交换。</p> <p class="ql-block">最热闹的要数“牲畜交易区”,这里简直是一场“部落版拍卖会”。壮实的公牛被拴在木桩上,牛角被擦得锃亮,牧民们围着牛转圈,时不时拍一下牛的脊背,用部落语言讨价还价——“这头牛能耕三亩地,最少要五只羊!”“四只!我再加一袋蜂蜜!”声音越来越高,引得围观的人都跟着起哄。有次一头黑白相间的小牛突然挣脱绳子,在人群里跑了起来,牧民们笑着追过去,孩子们也跟着跑,整个交易区都充满了笑声,连空气都变得欢快起来。</p><p class="ql-block">集市上的“交换”比“买卖”更常见。唇盘族女性用野蜂蜜换哈默族的玉米粉,Karo族用竹篮换牧民的羊奶,没有货币,全靠彼此认可的“等价交换”,却格外公平。我曾看见一位老人用一块祖传的铜饰,换了一把新磨的木矛,两人双手交握,笑着说了半天话,像完成了一场重要的约定。集市快散时,人们的袋子都鼓了起来:有的扛着新换的粮食,有的提着刚买的珠串,有的牵着换来的小羊,脚步慢悠悠的,却满是满足——对他们来说,集市不只是换东西的地方,更是跟邻部落朋友见面、分享生活的盛会。</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时,集市慢慢安静下来,只剩下零星的摊位还在收拾。牧民赶着牛羊往回走,铜铃声渐渐远去;姑娘们提着袋子,一边走一边聊着刚才挑的珠串;孩子们趴在大人的背上,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野芒果。红土空地上,还留着食物的香气、牲畜的脚印,以及满是烟火气的热闹回忆。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部落里,这场每周一次的集市,早已不是简单的交易场所,而是藏在红土间的“生活派对”,用最朴素的热闹,串联起部落间的情谊,也映照着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日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