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季是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季节,为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县疾控中心发布预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小常识。</p><p class="ql-block"> 许多野生蘑菇都含有毒素,不能食用。老百姓很难辨识是否有毒,常因误食而导致中毒。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轻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导致死亡。</p><p class="ql-block"> 这些方法,并不能判断野生菌毒性。</p><p class="ql-block"> 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致命的白毒伞虽然长相纯洁朴实,却有剧毒,而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大红菌等,却是美貌与安全并存的食用菌。</p><p class="ql-block"> 长在潮湿处、粪便上的蘑菇有毒?所有蘑菇都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环境的“脏乱”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p><p class="ql-block"> 虫蚁不食毒蘑菇,有虫蚁的蘑菇无毒?一些对虫蚁、果蝇无害的磨菇,却对人有致命伤害。例如,一些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很容易长虫长蛆。</p><p class="ql-block"> 只有与银器、大蒜、生姜同煮变黑的蘑菇才有毒?</p><p class="ql-block"> 银器验毒的原理只适用于含有硫或硫化物的毒物,而毒蘑菇不一定会让银器变黑,大蒜,生姜等验毒也没有科学低据。</p><p class="ql-block"> 有分泌物、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有汁液分泌,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如多汁乳菇,但它不仅没事,还是美味食用菌。</p><p class="ql-block"> 如何有效防范野生蘑菇中毒风险?</p><p class="ql-block"> 建议一是不采摘。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p><p class="ql-block"> 二是不食用。家庭不要食用野生蘑菇,尤其参加集体聚餐、民俗旅游等活动时。餐饮服务单位、学校食堂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安全。</p><p class="ql-block"> 三是不购买。不要偏听偏信,自觉抵制蘑菇味美食欲,不要在路边摊点购买野生蘑菇。</p><p class="ql-block"> 四是不销售。各类餐饮单位、食堂、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从正规渠道进货,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单位应拒绝加工游客自行采摘带来的野生蘑菇,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p><p class="ql-block"> 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身体不适或中毒症状,要立即到医疗机构就诊,最好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便鉴定毒蘑菇种类,采取精准治疗措施。</p><p class="ql-block"> 不小心食菌中毒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治疗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储吐、导泻(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热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p><p class="ql-block"> 二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反复呕吐导致脱水、休克</p><p class="ql-block"> 三是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灌水,以防止窒息,并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p><p class="ql-block"> 四是保留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菌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p><p class="ql-block"> 五是对于具有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需及时送至大医院进行治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