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齐庙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莒南县朱芦镇石场村西一里多远,北距原东北军一一一师师部驻地址坊村约三里,系国民革命军五十七军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主持建立,1947年落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陵园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四周是砖砌花墙,大门朝南,大门顶部是常恩多手书“忠烈祠”三个大字。“忠烈祠”主侧有继常恩多师长之后的一一一师师长万毅,副师长郭维成修补“忠烈祠”立下的石碑,碑额为“民族正气”四个大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大门,迎面是三间柱大厦,大厦后面是三间祠堂。祠堂后面五米处矗立着高十三米,底座周长十五米,壁厚零点九米的空心六陵锥形纪念塔,塔的南面有常恩多题写的“烈士公墓”四个大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塔北边是烈士墓地,有冢800座,烈士墓碑102座,安葬着一千三百多位烈士忠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陵园1988年被临沂行署确定由临沂地区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常恩多生平简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常恩多(1895-1942)号获三,辽宁省海城县东三平台人,满族,出生贫农家。少时父母先后辞世,寄读于族伯家。19岁毕业于海城师范学校,回乡任小学教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9年参加奉军,1922年被保送到东北讲战学堂学习,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副等职。1930年秋被张学良任命为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曾声泪俱下地向全团官兵表示“要誓死保卫东北国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奉命随东北军到鄂豫皖地区“进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常恩多对此痛心疾首。曾与东北军总部《军事周刊》记者,中共党员王再天同吟曹植《七步诗》,抒发心中的愤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10月,东北军调往西北,常恩多由六三三团长升任一一一师师长。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合发出东北军全体将士书,常恩多读后十分感动,认为这个文件写得“字字血 声声泪”,它使每一个有良心的东北军人佩服,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华儿女的拥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月他被调到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举办的西安军官训练团任第四大队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他参加了由中共东北军工委领导的进步军官组织,“东北抗日同志会”。在他的要求下,由王再天介绍,红军总参谋长叶剑英接见了他。经过畅谈,他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安事变”后,他拥护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联合抗日八项主张”,并根据张学良的布置,率一一一师开赴渭南县北岸要地,保卫西安,多次击溃来犯的国民党中央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7月23日,常恩多奉命由河南周口镇率部开赴江苏。临行前,他鼓励其幼子常克到陕北当红军。到江苏后任戒严司令,激励将士在100公里的江岸上布防,时刻准备打击敌人。这期间,他曾收到周恩来给他的亲笔慰问信,信中写到:“主动在我,命运自决,光明在前,后会有期”。常恩多感到非常高兴。10月,奉命撤离南通。此后率部参加了扬州保卫战、台儿庄大战、盐城和阜宁阻击战及徐州攻击战等。立下很多战功,被誉为“常胜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初,常恩多率师部直属队和六六二团开赴山东莒县大于家庄一带驻防。他提出“团结友军,亲如兄弟”的口号和八路军互通情报,互相支援、共同打击日伪军。指挥部队攻克枳沟伪军据点,又消灭孟疃据点出扰的一股日军,将缴获的武器送给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不久,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地的要求,接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入夏率部进行反“扫荡”,他巧妙运用游击战术,连续同日、伪军进行了杨家庄、上河、九里坡等大小几十次战斗,皆取得胜利,在十字路附近的王家庄子将敌人一部包围,在八路军的配合下,歼敌200多余人,缴获野炮1门,还有许多战利品,《大众日报》载文称这次战斗是两军配合粉碎敌人扫荡的“极好模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秋,一一一师驻团林乡李桑园村休整,常恩多接到许多村民控告“三害”,泉子四村匪首陈海、宅科村的恶霸徐丁、日照县的汉奸胡浩亭罪行的诉状,他非常气愤,先后将其逮捕,公审后枪决,百姓无不拍手称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9月,国民党五十七军军长缪溦流派副官等去苏北桃林镇与伪兴亚建国军鲁苏地区总司令李亚藩和日军代表等谈判,达成互不侵犯 ,共同防共的协议。常恩多获悉后,与三三三旅长、中共党员万毅于9月21日夜“组织锄奸运动”。他草拟“九·二二”锄奸行动致各界电文,通告全国。提出“忠心爱国,杀敌锄奸,团结抗战,打回老家”的主张。受到广大爱国官兵的拥护。此次行动,除缪溦流因判徒告密逃走外,副军长朴炳珊夫妇,伪北平宣扶班的女间谍徐春圃等皆被扣押。接着,组织部队攻克大店,碑廓,两个伪军据点,歼敌6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2月,一一师顽固派三三一旅旅长孙焕彩等乘常恩多患病之机,密谋策划,将万毅扣押,并逮捕中共地下党数人,常恩多听后义愤填膺,写出“一息尚存天假我,百年事业待羁臣”的诗句,表达对万毅的惦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8月3日,常恩多师长和苏鲁战区总部政务处长郭维城(中共党员)于址坊村决定举义。8月8日,常恩多率一一一师2700多人开赴莒南县王家坊前村八路军控制地区,9日凌晨常恩多病逝。当时,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对常师长逝世秘不发丧。直到1943年1月27日,才在莒南县朱梅村举行追悼会,山东省滨海区与附近各县的党、政、军机关和人民团体以及各区、镇、乡都派代表前来参加吊唁活动,并敬送许多挽联、挽樟,罗荣桓、陈光送的挽联写道“杀敌锄奸,功在国家,不幸仅免议处。留病体复何忍看去英才,还乡复土,义尽东北,尤惜末克竟成,遗余恨,只为付托嘱贤良。”</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是依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欢迎读者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