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纷呈江山美——走进摄影家汤德胜的艺术世界肖 飞

吴振达【聚荣文化·延陵吴氏家谱】

<p class="ql-block">9月10日上午6点,著名摄影大师汤得胜先生告别仪式在常州殡仪館举行。本人因故未能现场送好友汤德胜先生最后一程,且以一则旧文,权作悼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光影纷呈江山美</p><p class="ql-block">——走进摄影家汤德胜的艺术世界</p><p class="ql-block">肖 飞</p><p class="ql-block">在新世纪第一年的岁末,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汤德胜先生,频接喜讯:在深圳刚刚揭晓的“富士杯”全国摄影十佳评选活动中,他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摄影艺术家;他的力作《秋风熏得游人醉》在法国第十六届国际摄影作品展中荣获银奖。这是对他痴迷摄影艺术40年生涯的再次高度评价,他却坦然地说,我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然而这“幸运”二字涵盖了这位人民摄影家的坦诚、执着和奉献,包含了他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的意志、品格和精神。</p><p class="ql-block"> 1948年,汤德胜生于美丽的扬子江畔、苏南水乡武进县圩塘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环境优美,钟灵毓秀。他童年时便迷恋掩隐村落的茂林修竹、江面的片片白帆,他和勤劳、朴实、善良的乡亲同饮大麦茶、共眠毛竹床,农村的原生美,似流萤彩蝶,不时扑入他的双眼。他希望能亲手将这些美景定格成历史的画面,“摄影世家”的境况给了他良好的条件。他的大叔父汤思泮是著名的摄影家,后赴台湾创办了《摄影天地》杂志社,一直担任总编。二叔父汤影辉、姐姐汤亚珍都是上海和常武地区知名的摄影师。他们选景、拍摄和冲洗照片时,小德胜总是缠着跟前跟后地看,有时也动手,追根究底地问,那神奇的小黑匣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神奇宝匣。终于有一天,姐姐把一只“幸福”牌相机送给了他,于是,他的书包里就比同学们多了一只小黑盒,常常拍摄一些感觉有趣的景物。后来,他又从有关摄影书中学到了冲洗照片的基础知识,学着配制药水。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拍摄、冲洗照片的往事。那时他14岁,一天放学回家,看到一群孩子在村头嬉闹。孩子天真活泼的笑脸使他心头一动,立即掏出书包里的相机,连连按动快门,回家后自己又一手冲洗、扩放。叔父汤影辉看了后,觉得这几幅照片的构图、用光都不错,人物的神态抓得也可以,画面中情景交融,便夸奖小德胜有天赋有灵气,以后搞摄影会有出息。这一下,小德胜的兴趣更大了,常常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外面游转,寻找上镜的场景。叔父和姐姐也经常拿来一些名家的优秀摄影作品和美术作品,与他一同赏析。家庭的艺术启蒙和熏陶,为汤德胜后来从事摄影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坚定了崇尚艺术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1965年夏季,汤德胜应征入伍。部队安排他到宣传部工作,从事军旅生活的摄影报道。后又送他到北京去学习,并留在北京部队,这又给了他创造了极好的锻炼机会。在部队里,他多次参加全军举办的摄影艺术培训班和创作活动,得到了摄影名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勤奋工作,经常深入部队基层,抓拍了一大批反映战士军事训练和生活的镜头,作品屡屡在《解放军报》等报刊上发表。每次见报后,他都小心翼翼地剪贴装订,每年一册,平时翻翻看看,作为一个个新起点,促使自己艺术水平迅速提高。7年军旅生活,使他拥有了作为优秀摄影工作者的基本条件。</p><p class="ql-block"> 1971年,汤德胜复员回到家乡,被分配到县文化馆从事专业摄影创作,为他进一步提高摄影技艺创造了条件。尤其使他感到幸运的是,自1980年起,他先后被推荐至北京大学中原摄影学院和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深造,聆听了摄影名家吴印咸、黄翔大师的“人品和作品的关系”、吕厚民、袁毅平、沈延太、顾东升、丁遵新、袁廉民等大师的“艺术贵在独创、独创在于生活”、“绚丽多姿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等等论述,使他在摄影艺术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艺无止境、艺无定法”的至理名言深深镂刻在他的心中,似明灯般照亮他孜孜追求的艺术生涯。</p> <p class="ql-block">摄影家是用眼睛,用自己的一双具有审美个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通相机将其凝成永恒的瞬间。有时,一些极平常的举动在摄影家的镜头下有了不平常的意味:每个画面都有一个故事,一些哲理,给人一些回味,告诉人们关于快乐、关于爱、关于人生的全新诠释。汤德胜努力去这样做,他做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公社幼儿园》、《晨曦》在美国国际影展中入选。其中,《公社幼儿园》发表在美国《大众摄影》杂志封底。《希望》、《点红》、《姐妹俩》、《竹海深处》等作品在全国摄影展中入选获奖,并有多幅作品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80年代,他在全国摄影展和国际摄影展中入选、获奖的作品有《再来一个》、《家常菜》、《农家喜事多》、《乡村合唱队》、《车站市场》、《龙飞凤舞》、《洋人进村办工厂》、《爆竹声声》等,并有30多幅作品分别在《中国摄影》杂志、《大众摄影》杂志和《中国摄影报&gt;上发表。90年代在全国摄影展和国际摄影展中入选、获奖的作品有《人桥》、《为了人民的安危》、《仙境》、《大地绘彩图》、《太阳与人》、《空中田园》、《月照秋荻思乡情》、《初涉人生》、《大运河畔》、《水乡晨曦》、《学步》、《人间充满爱》、《大地洪荒》、《天外飞仙》等。至今,他已有300多幅作品在全国摄影展和国际摄影展中入选、获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希望》,拍摄年轻的妈妈将自己小宝贝高高托向蓝天,人们自然地联想到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幅作品在新中国五十大庆时,被选为50幅佳作之一,作为向国庆50周年的献礼,代表了当今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1990年,由香港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册《汤德胜摄影作品集》;1995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册《汤德胜摄影作品集》;2000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汤德胜摄影作品集》第三册。《中国摄影》出版社为汤德胜出版发行了《我眼中的外国人》、《留住历史》等专著。同时还出版了《江苏省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乡镇之星——湖塘镇》专集。汤德胜于1993年、1996年和2000年分别应邀赴台湾举办了“汤德胜摄影作品展”,台湾省的4家电视台和多家报刊报道了大陆摄影家汤德胜及其作品。更为有幸的,时年104岁的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老先生和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翁庭华先生,专门为他的摄影展剪彩。郎静山大师为汤德胜题词“影坛菁英”。1986年,他赴日本大阪市举办了“汤德胜摄影作品展”。1997年,他赴罗马尼亚和奥地利举办了“汤德胜摄影作品展”。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分别拍摄播放了《摄影家汤德胜》的专题片;《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文化报&gt;、《光与影》等报刊专题介绍了摄影家汤德胜。</p> <p class="ql-block">从爱美到发现美,到感受美,再到升华和创造艺术美,这不仅是个由感知到思维,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包含着情感和想象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创作的过程。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有厚实的生活基础,具有相当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审美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只有这样,在面对大自然时,他才能“俯仰宇宙, 观照四时”,渐次进入“悦形”、“逸情”和“畅神”这几个审美层次,最后进入领悟大自然深层意蕴的审美境界。也只有这样,创作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才能洞察生活的底蕴,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这些当然并非一日之功。为此,汤德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也曾为遇到的困难而苦恼,也曾饱尝过种种失败的痛苦。但是,汤德胜是个要强的人,他从不灰心,从不退缩,而是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气,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为提高自己的整体艺术修养,不断超越自我。汤德胜花了10年功夫认真攻读世界名著,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广泛学习了构图学、色彩学、光学等知识。他认为,成功的摄影家要借诗、画来丰富和增强自己的艺术视野、艺术底蕴,借作家敏锐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借音乐的魅力框取动人的镜头。因而,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展现出他那缜密的观察方法、严谨的审美角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为了寻美、创美,汤德胜也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1967年,他拍摄的作品《后院的早晨》,图片中几只小鸡在院子里嬉斗,极具生活情趣,然而在“文革”中却被当作“小资产阶级情调”而受到了批判。1987年,汤德胜的母亲身患绝症,这时候萌发了他将太阳和人体有机结合来塑造母亲形象的灵感。他的作品《太阳与人》,对“稳中求变”的创作心态作了一次尝试和探索,其新颖的构思和大胆的创意在摄影界引起了轰动效应,作品获得了第十五届摄影展金奖。然而,之后一场关于《太阳与人》在全国摄影界引起了强烈争议,使他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惶惑之余,汤德胜反而增添了奋勇前进的信念,更加执着地追求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汤德胜深谙“艺术植根于现实,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他说自己是家乡培养的文化工作者,乡情乡音刻骨铭心。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江南水乡情结,使他的图像中充满了浓浓的民风乡情,清新可人。他的一些力作,内容看似信手拈来,然而却包含着他的辛劳与心血。1972年,汤德胜创作的《公社幼儿园》入展当年的全国摄影艺术展。不久,美国很有影响力的《大众摄影》杂志也发表了这一佳作,并给他寄来了900美元的稿费。</p><p class="ql-block">当时担任江苏摄影学会会长的顾东升先生至今对那幅照片还记忆犹新:“幼儿园的那群小朋友对着镜头跑过来,逆光让每个小朋友的轮廓都勾勒出来,这张照片的光影效果特别好!在瞬间表现出新中国的花朵在幸福成长的镜头,因为当时来讲都是‘贴签式’的照片。这件作品在那个年代显得非常独特。”</p> <p class="ql-block">1980年的秋天,他去武进农村创作,住在农家,不料连续几天阴雨,无法寻得满意素材。他一连几天撑着雨伞在村头转悠,伺机创作。一天上午10多点钟,他隔着一条小河看到对面来了两位大嫂,在码头一边洗菜淘米,一边闲聊,不觉灵机一动,便爬上了树杆,选好角度,正巧河中游过来一只水鸭,增添了些许生气。他迅速一按快门,好!一幅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大变化的《家常菜》成功了,此作品在全国摄影作品展中一举获得大奖。《渔舟唱晚》也是他的一幅力作。那次他坐飞机赴太湖航拍,谁知也碰上了阴雨天。但是在傍晚返回时,却雨过天晴,夕阳的余晖抹红了湖面上的渔舟白帆,他忙让飞机在空中盘旋了几圈,终于拍摄了那幅令人心动的一幕,那表现艘艘竞归的单帆独舟的画面,如今成为太湖景观的一个“绝版”。 </p><p class="ql-block">要想在艺术上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超常的艰辛,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汤德胜体会尤深。1991年夏季,江、浙、皖等地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汤德胜自觉地奔波在抗洪第一线,抢拍了20000余个珍贵的抢险镜头。他不会游泳,便随身带着一根粗麻绳,一头系在自己腰间,一头或请人拉住,或系在树上。他跳进齐腰深的水中,不顾倾盆大雨,不顾头晕脚飘,不顾水中的蚂蝗、蛇鼠和污物,拼命地按动快门。一次,500名军民在化工原料仓库抢险,他在齐膝深的污水中东奔西突,忽然脚被硬物戳伤,血流不止,但他仍坚持拍摄。直到领导一再命令他“退下第一线”,他才去医院处理伤口。他的作品编成《抗洪抢险专题摄影集》,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好评。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专为汤德胜影集题词“留住历史”,该摄影集还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重要历史资料。同时,他的这些作品分别在台湾、香港等地报刊发表,进一步促进这些地区赈灾的热潮。</p><p class="ql-block">为了将黄山迎客松拍摄得更加苍劲挺拔,他采用低角度仰摄的方法,在腰间系着绳索,忍着刺骨寒风,冒险蹭荡到山腰里进行拍摄。为反映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他长途跋涉,深入到人迹罕至的高原,并数次历险。有一次,他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拍摄帐篷夜景,竟因缺氧而昏过去,经医生抢救才免遭不测。1998年至2000年,他已年过半百,仍数次赴西藏、新疆创作。在新疆、青海创作时,路上吃方便面,用雪水解渴。零下30度的气温,连快门都难打开,装一卷胶卷要五、六分钟,他的手和脚都冻伤了。有一次在拍摄雅鲁藏布江景色时,脚下疏松的石块塌方,汤德胜随之摔下七八米,幸好被一棵树托住。望着脚下奔腾的江水,他吓出了一身冷汗。在平时,不管工作多忙,他都要利用时间,抓紧机会进行创作,他一连10多个春节,都没有和家人团聚,去拍摄各地的民俗风情,创作更多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汤德胜擅长于水乡风情的拍摄,又善于对人物生活情趣和神韵的撷取。人物摄影着重刻画人性的喜怒哀乐,是作者性格和情趣的写照。面对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情,从平凡中寻求不平凡的影像,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眼明手快的瞬间捕捉能力。汤德胜凭其深厚的艺术功底,驾轻就熟地捕捉到一张张富有思想内涵的纪实影像。</p><p class="ql-block">1982年,汤德胜在全国美展中获一等奖的作品《再来一个》,视角非常独特。当时摄影的机位在后台,粉红的舞台幕布只拉出一条缝儿,等待谢幕后“再来一个”的观众,高涨的热情象要把舞台掀翻了一般。直到今天,汤德胜回忆这次创作经历时,还有些激动:“我当时跟剧团送戏下乡到武进江心洲,在生产队的晒场上,用竹竿一撑就是幕布,幕后演员化妆,我是拉大幕的,不知是哪个演员唱了一段越剧后,‘再来一个’的掌声都快疯了。枯燥了十几年的文化生活,偶然间听了一段锡剧、越剧,老百姓就相当满足啦!我的心灵不仅是感动,而是碰撞出了火花,那火花就是灵感。我一下子拍了一卷,回来一冲,寄给我北京的老师看。他说好啊!你通过一个戏台、一个旧式的话筒,演员未出场,那种画外的悬念、演员的演技、场面、气氛全部包容在内啦。”</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他多次赴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士、西班牙、日本、泰国、马亚西亚等国家进行采风创作。在那些充满梦幻色彩的国家里。汤德胜的激情不断被撞击、被点燃。他在繁华的大都市、安静的小乡村,寻觅他所需要的人,一幅幅构图饱满、画面生动,又饶有情趣的作品,表现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年龄、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的不同精神面貌。在他第三册作品集中,人们可以看到取名为《初涉人生》、《青春闲不住》、《童心虎气》等专辑。影集中,第一幅作品《初涉人生》,画面上是一个天真的荷兰小孩,吸着奶嘴,一身绛紫色连帽风衣,露出小花鞋,煞有介事地走在石板路上,生命之初的清新和纯洁,令人怦然心动。这是汤德胜在荷兰一个小镇的广场上拍摄的,当他把镜头对准小孩时,孩子的妈妈友好地离开了镜头,这时孩子有点紧张,有点羞涩,有点不知所措,这正是汤德胜需要的画面表情和神态,他用大光圈手动相机,把焦点对准抓拍主体,摄取了这一动人的瞬间。</p><p class="ql-block">另一幅作品《秋菊晚香》的拍摄也很有意思。在伊斯坦布尔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他看到一位穿着红衣花裙、白皮鞋的老太太,在小雨中没有撑伞,拄着拐杖正慢慢走过广场,就将镜头对准了她。老太太发现后,冲着镜头一笑,让他把自己拍得更美一些。而这时,一只灰色的鸽子恰到好处地闯进了镜头。得知他是中国摄影家,老太太说:“我已99岁了。我去过中国三次,到过长城,我也是好汉!中国称同志,我也叫你同志吧。”那种没有任何关联的“亲情”溢于言表。汤德胜万分感慨,是摄影让生活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沟通,只有艺术才能真正超越国界,被赋予世界性命题。在海外的日子里,他从早到晚背着两只相机,一只是标准镜头,一只是带望远变焦的。他通过对美的瞬间的领悟,来表达对美的渴望和向往。虽然来去匆匆,言语不通,但他的作品仍是那么传情、传神,留下那永恒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江苏摄影界,汤德胜还有一个雅号叫“汤司令”,因为他是常州、武进摄影界的带头人。凡是举办展览、比赛、讲座、采风等摄影活动,只要“汤司令”一声令下,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年长的、年幼的摄影爱好者都会一呼百应。对初涉影坛的影友,他总是言传身教,悉心辅导;对年长的摄影家,他也是关怀备至。常武地区的摄影活动多年来一直红红火火,涌现出一大批摄影精英和苗子。武进由此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摄影之乡”。他还在郎静山大师、翁庭华先生的提议下,创建了常州市和台中市“两岸摄影家友好协会”,自199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两岸情摄影艺术作品展”。</p><p class="ql-block">汤德胜为中华摄影事业作出了骄人的成绩,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崇高的荣誉。1994年,他被武进市政府记大功一次;从1995年起,他相继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江苏省首届文学艺术政府奖;1998年,他荣获江苏省和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文艺家。他还曾获得全国金像奖提名,全国第二、三届“群星奖”,全国抗洪救灾先进工作者等殊荣。2003年,他又被授予“全国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p><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汤德胜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考察世界动物王国肯尼亚。从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到马赛马拉大草原,从纳库鲁湖到树顶公园。汤德胜用自己携带的中景相机,在高空热气球上摄下了大批动物迁徙中惊心动魄的场面,还近距离地记录下许多珍稀动物和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群自然活动的情态。在非洲考察时,汤德胜白天摄影,晚上请教导游,陪同领事和当地的土著居民,写下了几万字的日记。回国后又马不停蹄地整理编写。半年后,他的第六本摄影作品集《狂野的非洲》,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同时,摄影作品集《狂野的非洲》还应邀到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上,对外展出,深受海内外观众的青睐。</p><p class="ql-block">2004年5月10日,悠悠十载的《“两岸情”常州·台中摄影展》又一次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开幕了。两岸众多的媒体记者,再次把镜头和话筒都对准了儒雅的汤德胜先生。</p><p class="ql-block">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汤德胜几多感慨、几多自豪。他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情系摄影,用满腔的情和爱铸造艺术人生。他认为,人民是创作之母,生活是创作之源。他说:“我虔诚地用摄影来感知生活、再现生活、回报生活。苦与甘、怒与喜、疲惫与振奋、困惑与求索,我的生命,我的人生,莫不与摄影紧紧相连,息息相关。因此,面对自己的摄影作品,我就象审视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汤德胜的这些话,道出了摄影与生活、与人生之间的真谛。因此,他的摄影艺术创作,在不断地追求创意、创新和创优。</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摄影史上的贝多芬”的美国著名摄影家亚当斯说过,只有我们的心灵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出大器、出大作,这些作品才有永恒的魅力。汤德胜正是这样地努力着!衷心祝愿这位被命运垂青的著名摄影艺术家,再攀艺术高峰。</p><p class="ql-block">2004年9月</p><p class="ql-block">(记者采访的次日,汤德胜就退休(内退)了。故而,知情人称此文“为汤德胜的工作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自此,汤德胜也给了本记者一个特权:“我拍的照片,你肖大记者尽管用!”本文分别在《武进日报》《武进奇葩》上发表 。2025年9月9日)</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