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捉蝈蝈

文田

<p class="ql-block"> 童年趣事:捉蝈蝈</p><p class="ql-block"> 有时走在城市街头,偶尔会见到从乡下进城卖蝈蝈的小贩,听到那一声声清脆的蝈蝈叫,童年的记忆便会在脑海里浮现。蝈蝈,在我老家的方言里叫“guai子”。我不知道这个“guai”(发平声音)对应的是哪个汉字,干脆就用拼音字母代替吧!</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夏天,麦收过后,生产队地里种的大麻已经长得比人还高。烈日炎炎,guai子开始在麻地里鸣叫。后来我才知道,和蝉一样,那是雄性guai子发出的求偶信号。那种带着金石之音的叫声,清脆悦耳,甚是好听,于是有人便想办法把它捉回家,养在笼子里,像欣赏音乐一样听它的鸣叫。于是,夏天去麻地里捉guai子,便成了我童年的一大乐趣。</p><p class="ql-block"> 捉guai子的最佳时间,是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那时guai子叫得最欢,最容易找到它的踪迹。中午放学回家,匆匆吃过午饭,趁学校规定在家午睡的时间,溜出家门,一头扎进野外的麻地里。听到哪里有guai子的叫声,便顺着麻垄悄悄靠近。guai子非常警觉,一旦听到有人靠近的窸窣声,便会立刻停止鸣叫。这时就不能再动,得蹲下来静静等待。哪怕在闷热的麻地里热得汗流浃背,也得耐着性子等它再次开口。它一叫,就继续慢慢靠近。等接近到一定距离,就要蹲下来仔细观察它的位置。guai子通常停在麻棵的顶端。由于麻棵太高,直接伸手够不到它,只能轻轻地把麻棵扳弯,直到能伸手捉到它。有时在扳麻的过程中,机警的guai子会跳到另一棵麻上,就得重新开始。有时它会跳到地上,在密密麻麻的麻棵间跳来跳去。这时就得全神贯注地盯着它,跟踪它,等它跳累了,再趁机捉住。也有时候,追着追着就跟丢了,前功便尽弃。捉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能让它受伤,它头上那两根长长的触须,那两条象征着力量的后腿,那两片薄薄的羽翅,最容易受伤。尤其是不能伤到它那两片羽翅,那是它赖以发声的“乐器”,一旦羽翅受损,它就不会再鸣叫,捉它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捉的时候动作要轻柔,最好捏住它的颈部。它有两颗像钳子一样锋利的牙齿,那是它进食的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有时不小心被它咬住手指,甚至被咬出血印,疼痛难忍,也不舍得松手,因为一旦松手,辛苦得来的“战利品”就会逃走。guai子以绿色居多,如果能捉到一只古铜色的guai子,便如获至宝,因为这种颜色的guai子叫声格外圆润,金石声特别浓。</p><p class="ql-block"> 捉到guai子后,拔几棵麻,编个小笼子,把它放进去,带回家,挂在门口,给它喂点葱白、南瓜花、辣椒什么的。等它适应了新环境,就会不时地叫起来。中午乘凉或晚上纳凉时,听着它的叫声,似乎在炎热的夏天感到了些许清凉。</p><p class="ql-block"> 到了秋天,天气转凉,它的叫声渐渐变得微弱,最终会有气无力地沉寂下去。当陪伴了一个夏天的guai子慢慢老去,结束它短暂的一生时,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淡淡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如今,老家的田野里已经听不到guai子的叫声了。这是否意味着某种自然的消逝?是否是生物多样性弱化抑或环境恶化的一个标志?</p><p class="ql-block"> 文田于乙巳夏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