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轨迹 第55章我的电工生涯(8)

世华

封面设计<br>书名题字:万 丽 55岁(作者外甥女)<br>封面人物:刘世华 70岁(作者本人)<br>背影拍照:高怀瑾 8岁(作者外孙女)<br>封面制作:刘世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55章 我的电工生涯(8)</b></p><p class="ql-block">一场大火,电工班化为灰烬,迫使我们提前搬到没建完的变电所,在建的变电所在厂区最里边,与市油库一墙之隔。电工班专有一栋房,一切都是新的,各组有各组的休息室,安装组的休息室最大,挤一挤可以容纳5、60人,车间大会都在这召开。安装组休息室中间有一个大铁炉子,炉子两侧焊的铁架,我们带的饭盒都放在铁架上面保温,炉子一次可以装3、4锹煤,但是没有好煤,我们离油库近,搞来一些原油,生火点炉子用。有一天,师傅吕兴高嫌炉子火不够热,想添锹原油放炉子里面,被班长周文忠拦住,说是会冒大烟,何师傅倔强地抢过锹甩到炉里,“砰”的一声,火从炉门窜出来,满屋黑烟人都看不着了。</p><p class="ql-block">安装组屋里还有一个小仓库,不长时间配备了库保员,是供销副科长王振武爱人栗井贤,从食品厂调转来的,家就住厂后山职工宿舍。栗景贤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与学员、师傅们都混的挺熟,总和我们开玩笑,因为她儿子叫王斌,说她大儿子叫王才,栗景贤还给王才介绍过对象,王才放弃了,后来介绍给供应科的林森成了,林森也是我们一期入厂的。</p><p class="ql-block">1977年4月15日,毛主席选集第五卷全国出版发行,车间初书记一早到新华书店排队,一个车间限购一本,车间工人都等候开会。初书记回来了,满面笑容,激动地捧着红宝书,会场跟着庄重起来,发言一个跟一个,师傅庄瑞玺在外屋,初书记给他一个机会,庄师傅是最后一个发言的,初书记和庄师傅都是炼铁车间出来的,他俩有一定交情,不久庄瑞玺发展成党员。</p><p class="ql-block">钢铁厂标志性建筑“红旗1号”大烟囱,高高耸立,上面还没有避雷针,雷季到来之前必须安装焊好,烟囱高30多米,高空作业厂部很重视,安全科、卫生所、厂领导、车间领导都到现场。经过筛选决定由焊工杨晓东,电工师傅姜天顺和朱兴属上烟囱作业。朱兴属是退伍兵,比我们早入厂2个月,由于岁数比我们大,也算师傅级的,他是电工班唯一的党员,这是他表现的好时候,党员要冲在第一线。上高之前,三个人测量的血压,喝的白糖水,扎好安全绳。杨晓东带着传递绳第一个上去,紧接着姜师傅爬上去,库保员栗井贤在下面特别佩服,夸奖姜师傅能说也能干。爬高的人,胆越小心越虚,手抓不牢脚踩不实,整不好容易掉下来,朱兴树还没爬一半就吓得下来了,就是党员当过兵没练过也不顶用,师傅刘珠楠没量血压,也没喝白糖水,接过安全带就上去了,是刘师傅和姜师傅辅助杨晓东把避雷针焊完。</p><p class="ql-block">轧钢车间要生产了,有台苏联产的3千3百伏高压电机,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就是送上380伏电压,因为低电压带不动高压电机而导致电机发热,用自身温度提高绝缘等级。干燥时,要有人24时观察温升,用高压摇表检测绝缘值填写记录。我被安排零点班,后半夜独自一个人每隔1小时去一次,这个车间死过两个人,人掉到轧机里碎成肉块,特别是这台高压电机,钳工乔八级就崩死在旁边,大半夜车间空空荡荡,又黑又静,我一个人进去看温度还要摇阻值,快吓死人了,那也没办法硬往里闯,头皮发麻心快跳出来,越害怕越出事,因为吓的发抖,温度计碰碎了,摇完阻值就往外跑。那天晚上电工维护是师傅刘世荣,看到我吓的样子,他说我天天看书,还是嫩啊!他讲电机干燥1小时温升也就是1度半度的,阻值也没有大的变化,出不了大事,天亮再去,把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中间值估算出来后补便是,这个书本没有。</p><p class="ql-block">刚入厂时,岁数大一点的女工,学员们都叫什么老王婆子,老李婆子的,再大一点就叫什么老太太了,其实她们也就是50左右岁,二泵房班长是老郭婆子,三名看泵工都是女的,跟我们同期入厂,其中有个女工姓朱,她托姜师傅的门子,姜师傅找关厂长安排的工种,后来姜师傅结婚小朱跟车去接媳妇。</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干完活回电工班吃午饭,远处看见老h婆子走过来,当时副班长刘佳祥正和机修车间铆工刘家生在一起,两人打赌,刘佳生亲老h婆子脸蛋儿一边一下,刘佳祥输2元钱,刘佳生和老h 婆子是老邻居很熟的,老h 婆子还不知咋回事呢,刘佳生上去就亲了两下,说:“没你事,可以走了!”认赌服输,刘佳祥给了刘佳生2块钱。刘佳生赢着钱,占着便宜,大家跟着捡乐。回到配电室还讲这个笑话,刘佳祥老伴就是配电室运转员刘福荣,听了有点心疼钱,刘佳祥说2块上哪买这笑话。</p><p class="ql-block">新建变电所电工班后院住着两户人家,西面一户人家是物资局病保姓陈,大儿子陈德国,钢管厂木型工(当时钢铁、钢管两厂没合并),陈德国孩子不大,有一次夫妻俩出门就吵起来,孩子扔路边谁也不管,各走各的,是库保员栗井贤把孩子抱到电工班,后来送给孩子的奶奶。还有一次,陈家小女儿突然晕倒在院里,大家发现后,马上给她的哥哥打电话,哥哥陈德国骑着全链盒自行车,几分钟赶回来,带着妹妹去医院,有我们这样邻居他们也借光,我们也借他们家的光,中午带饭盒,少个油盐酱醋的缺啥就去要,要啥给啥。</p><p class="ql-block">电工班后院东面一户是我们动力车间的职工老轩家,老轩退伍军人,河南人,妻子部队驻地生产妇女队长 ,小两口两个孩子,从老轩家往东不远是个防空洞,正在三班倒施工,宋师傅跟大家说,孟XX。上夜班,半夜敲老轩窗户,向里面问:“玩没?”老轩气得骂道:“滚犊子!”老轩家两儿子都不大也就6、7岁,没事就到电工班院里玩,电工班房盖烫沥青掉下来小碎片,哥俩放嘴里嚼,说是皮糖,顺嘴淌黑水,电工班有个煤堆,小哥俩没玩的,脑袋往煤里钻。夏天小哥俩光着腚,小袁把螺帽套在他小鸡子上,我们出去干活他们也跟在后面。有天晚上我值夜班,带土豆在炉上煮,放了两个辣椒,辣椒是向老轩媳妇要的,吃饭时两个儿子也在我屋里玩,我给老二一块土豆,老二用舌头舔一下不要,又给老大一块,老大张口就放嘴里,老大辣哭了,老轩媳妇听孩子哭声找来,知道儿子被椒辣辣哭的,笑着气我:“真不够意思,给你辣椒,辣我儿子……!”我正吃着她给的辣椒,农村老娘们学会巧用语法了,骂的我干瞪眼没脾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未完待续,感谢以往所有师友留评、点赞和鲜花!</b></h1> 封面人物(本人)取材照片,摄影外孙女,本人PS提取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