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林大坝 镜鉴价值

田立

<p class="ql-block">  纳林大坝并非单一的水利设施符号,而是承载着不同时代使命的工程群像之一。纳林大坝作为鄂尔多斯东麓水利史上的里程碑,自诞生那天起,便以土为笔,以水为墨,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人与自然、集体与时代,个体与生存关照和谐共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冬,纳林区公所调集数百名民工,在纳林沟门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高潮。那时国家财政困难,每个民工每天仅获1毛钱补助,却凭着满腔热血,用8个多月时间完成4万立方米土方量,建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第一座水库。这座最初只能灌溉400亩农田的大坝,在1959年又迎来扩建,500多名民工再次集结,将坝体加高至19米、加长至270米,总库容达94.6万立方米,让700多亩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的基本田。</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泥沙淤积逐渐改变了大坝的用途。到1985年,水库库容被泥沙填满,却意外孕育出400多亩肥沃良田,每年产出粮食不下五十万斤;而坝体本身则成为沙纳公路的必经之路,化身连接南北的“桥梁”,继续服务着当地百姓。从拦截洪水、滋养农田,到承载车流、孕育沃土,纳林大坝的功能变迁,恰似人生中那些意料之外的转型。不必固守最初的设定,顺应变化便能开辟新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纳林大坝的建设史,是一部镌刻着集体力量的史诗,建设者用最原始的劳动方式,筑起抵御干旱的屏障。许多数据背后,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是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用汗水诠释责任的生动写照。那些曾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在起承转合不经意间,仿佛都有了解决的办法,就像大坝总能让水流找到方向,人们也总能在困境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p> <p class="ql-block">  大坝的维护史更显韧性。1966年、1970年、1980年,国家三次拨款对坝体进行加高加厚,每一次修补都是对“久久为功”的诠释。这种持续守护的态度,恰如人生路上的自我完善——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福报,只有不断调整、持续精进,才能在岁月变迁中站稳脚跟。如今,尽管纳林大坝已不再承担灌溉功能,但它留存的是一代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遗产。如果没有当初的蓄水为坝,也许现在映入眼帘的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另一番景象。</p> <p class="ql-block">  纳林大坝的前世今生,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隐喻。它曾因泥沙淤积失去库容,却在沉淀中孕育出新的良田;曾是拦截水流的屏障,如今成为连通道路的纽带;曾是波光潋滟的水库胜地,如今变身旱涝保收的沃野田畴。这种“接纳失去、涅槃新生”的智慧,正是许多人在人生转折中需要确立的心态,不必为失去的功能惋惜,只需顺应变迁在新的境遇里寻找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四十七年前,笔者调到纳林毛制品厂工作,次年,一张录取通知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即将告别厂里,惜别工友,离开纳林前一天的黄昏,我来到纳林大坝,清粼粼的大坝水面晶莹如镜。彼时,厂里正在建设二层楼,我们的男工宿舍搬至前街口的车马大店内,往前走几十米就是大坝。忘不了啊,徜徉于纳林水库边沿,在经常性的加班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心无旁骛地默念背诵,理想与现实全力以赴倾情投入,向睡眠要空闲与时间赛跑……纳林水库曾见证过我没有虚度最美的青春年华。这儿是我人生的福地,初心可鉴,此情不移。</p>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坝,我们需要时刻关注“结构性健康”,在顺境时做好风险预判,在逆境时及时调整修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今,当车轮驶过纳林大坝的坝体,这个沉默的工程仍在诠释:真正的坚固,从不在于永不改变,而在于能在时代变迁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守住造福一方的初心。纳林大坝的故事,既是一部水利史,也是一面镜子,它已经并将继续关照社会变革众多群体的生存境遇。在几近七十年的岁月嬗变中,昭示集体的力量、坚韧的品格,更洞见人生中“在变化中坚守价值”的永恒命题。</p><p class="ql-block"> 纳林大坝赞</p><p class="ql-block">土坝横空锁碧流</p><p class="ql-block">惠泽一方旱涝收</p><p class="ql-block">喜看波光变良田</p><p class="ql-block">山河永固沃平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