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诗歌接地气

周贵义

<p class="ql-block">  杨万里的许多诗我们都耳熟能详,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等等。每首诗写的都是眼见的生活,十分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出身于南宋江西吉水的一个普通士人家庭,27岁进士及第,历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杨万里早期的诗风深受江西诗派影响,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注重用典、炼字和章法技巧,语言艰深晦涩,题材也多局限于书本典故与传统题材,缺乏个人特色。</p><p class="ql-block"> 40岁左右时,杨万里拜谒一位高僧后“忽有所悟”,意识到诗歌不应拘泥于典故,而应源于生活与自然。他随后焚毁了早年模仿江西诗派的千余首诗,彻底告别旧风格。</p> <p class="ql-block">  他开始尝试用通俗、鲜活的语言描写眼前所见的小景、琐事,追求“活”与“真”的表达,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诚斋体”。</p><p class="ql-block"> “诚斋体”最鲜明时特点就是:题材“小”而“真”;语言“俗”而“活”;</p><p class="ql-block">​ 节奏“轻”而“灵”。</p><p class="ql-block"> “诚斋体”诗歌打破了宋诗的传统窠臼,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师法自然”的新范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南宋的范成大、陆游,以及清代的查慎行等,都借鉴了他“以俗为雅、以小见大”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诚斋体”诗歌的口语化,间接影响了元曲的口语化创作,也为明清时期的民歌体诗歌提供了参考。</p> <p class="ql-block">  杨万里以“诚斋体”为宋诗开辟了新路径,其“师法自然、通俗鲜活”的创作精神,贯穿了后世数百年的诗歌发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生活化”创作流派的重要源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