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玉树之行早在今年四月已完成了,按惯例这一系列的美篇早该完成了,只是这匆匆之行中让我失去与我的大哥相别的最后一面,所以一直提不起神來去做这批作业。</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是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去世的祭日。我选择其中的一个素材整理一下來纪念老人家在藏民中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藏区有四大神山,这座叫尕朵觉悟。知道的人很少,我常跑藏区也记不住它的名字。原因就是这里很难到达,虽然前几年已打通了雪山一号隧道,但交通设施至今仍赶不上阿里地区。玉树地区和阿里地区地理环境相似,是国内最难到达的前二位地方。</p><p class="ql-block"> 就是抵达这座神山的山脚下我收到了南京传來的噩耗,整个人麻木了,不知怎么去拍摄了。在此只能网摘了一图。</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叫玉树州称多县尕多乡科玛村,从西宁向西经果洛州、玉树州再到县到乡到村再快的四驱车也得开上两天一夜。</p><p class="ql-block"> 向西南方向就是昌都,向西方向就是那曲。那只是一个空间概念,目前还没有交通设施可直达。</p> <p class="ql-block"> 地广人少、高寒缺氧,植被稀缺。全乡八个自然村总人口才8000多人,藏族妹子紥熙倬玛告诉我全村人口是1377个。</p> <p class="ql-block"> 藏区的特点之一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庙宇和佛堂。</p> <p class="ql-block"> 惊奇的是这里竟然有一座擦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擦擦(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为“复制”)是一种用凹型模具压制而成的泥佛、泥塔或经咒,最早源于10世纪古印度的佛教圣物装藏风俗,后随藏传佛教发展形成独特艺术形式。其材质包括素泥、设色泥及藏药混合的“药擦”,尤以含有活佛法体血水的“布擦”最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经幡、唐卡、玛尼石和擦擦共同组合了藏传佛教的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 与室外的荒凉形成具大反差的是室内装饰极为考就并规范,可见村里人的虔诚之心。</p> <p class="ql-block"> 擦擦有避邪驱恶之能,主人让我们随意挑选一具带走,我好想为女儿以及女儿的女儿各请上一座带去,但下不去手虽无人看管。在藏区实诚的氛围太浓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落是我的最爱,无人的村落让高原上的小村子更是宁静。习惯了独自前行的我又一次陶醉在这高原之光下,仿佛能听到那亘古之声。</p> <p class="ql-block"> 终于我见到有人了。</p> <p class="ql-block"> 见有客人來访,女主人热情相邀。我说能进去看看吗?她连忙说可以、可以!原来她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p>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太热情了,带着我左看右看仿佛要让我看遍所有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 我不忍心让她忙碌,更担心她会端上食品倒下酥油茶。这简陋的室施可见其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为了不让她再站起来去张罗,我努力地用简单的语言和她沟通,以了解她的家境。</p> <p class="ql-block"> 女主人一人在家,我不方便长时间在此。起身告辞时她竟然拉着我看毛主席。原來她家并没有佛堂,家中显著位置上供奉的毛主席的塑像,这是一面六十年代盛行的印铁画,如今很少见了。可在这遥远的高原上神山之下的小村里,一位藏族老人用她的虔诚之心珍藏并供奉着我们共和国的共同先驱之身影。</p><p class="ql-block"> 她双手合十不停的作揖,并高喊“毛主席,毛主席”!并不停的鼓掌。让我心潮澎湃,双眼湿润。不知为了什么我竟然提前关了机。</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毛主席!您的丰功伟绩但凡是中国人永远的铭记心中。</p>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叫西吉,今年七十岁了。她丈夫叫多尕,可惜拜访时他不在家。平时就两位老人相依相伴在这离我二千多公里的小村里。</p><p class="ql-block"> 临行之时我实在找不出身边有什么礼物可相送,忽然想到我随身的手机夾中还有一张百元面值的人民币,赶紧掏出相送。西吉想不到我有这个动作,再三推让。我说这不是钱,是毛主席的肖像。她才收下。</p><p class="ql-block"> 相见总有相别时,为了下一个行程我无法在此继续停留。但我记住了你,西吉。一位善良、纯朴、心中有主的藏族老大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