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     言                                 </p>  <p class="ql-block">  我是沈阳市第六中学六八届一年六班学生徐士军, 按照当时下乡的规定,我们班应该下乡到法库县,当时还有一项政策可以投亲靠友一起走,于是,我和邻居沈阳市九十六中学的徐庆文一起下乡到辽宁省铁岭县晓明公社创业大队。                  从下乡到回城共同的经历让我结识了我的爱人崔敏,我和老伴都是老三届知青,都很关注下乡知青的展览,我们参观了佳木斯市的“知青广场”,又参观了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的“知青馆”。</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知青展览办得都很好,展示了各方面的感人事迹,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知青年代,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可是,我的事业很不成功更没有动人的知青事迹。然而,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下乡知青却怀有深深的知青情怀,无论是下乡前还是下乡中,还是回城后知青情怀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并一直在指导我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我用各个不同时期的实物和照片展示我的知青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一、下乡前我得到各方面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下乡之前我首先得到家中父母的大力支持,把家中最好的被褥给我准备好,把家中用香皂票购买的其中最好的一块芒果牌香皂给我带上。</p>  <p class="ql-block">  老三届知青可能都不记得了,在1968年下乡前是需要向学校革委会递交下乡申请书的,我的下乡申请书草稿留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下乡申请书能够留存至今,得益于我保存了一本杂记,这个大本是文革初期用学校废弃教材装订的,教材是用最普通的纸(现在看来是最低档的纸),在用手工刻蜡纸,再用油滚和油墨刷出字体来(当年没有电脑和打印机),就叫油印。我将废物装订成册用作当杂记,一留就是六十年。</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下乡前夕,许多的亲属、邻居、同学和朋友知道我要走,纷纷前来祝贺,支持我的革命行动,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其中赠送毛主席纪念章的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从小的玩伴赠给我的日记本其中写到:赠给徐士君,遵照毛主席教导,祝你进步。建设祖国新农村,生产积极。任俊生赠念1968年9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日记本第二页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照片。</p>  <p class="ql-block">  日记本第一页印有:伟大的导师  伟大的领袖  伟大的统帅  伟大的舵手  毛主席万岁!</p>  <p class="ql-block">  日记本封皮是红色塑料皮加金粉写有东方红三个字(因年久金粉已经脱落)。</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同学王殿魁保留的下乡前购物的介绍信,当年我国物质比较匮乏,有些东西是凭证或要票的。这是沈阳第六中学给王殿魁同学,向利民商店开的介绍信,联系购买毯子一条。1968年9月25日。</p>  <p class="ql-block">  介绍信它不仅仅反映了商业战线对知识青年下乡的支持,它更是全国各条战线支持上山下乡工作的一个缩影,再加上我家中父母及亲朋好友的支持,就更加坚定了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  二、下乡期间我难忘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这个知识青年证是我老伴的,她下乡到昌图县,是昌图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发给的,省内各县没有统一规定,知青中得到“知识青年证”的人很少。</p>  <p class="ql-block">  我的日记本摘抄:</p><p class="ql-block">  二年的收入:1968年9月16日至年末我挣了42元。1969年全年挣工分1721分,报酬134.21元,预支75.05元,实领59.19元,</p><p class="ql-block">  一年的粮食记实:1970年先后打粮</p><p class="ql-block">大豆15斤、小豆9斤、粘谷15斤、小麦7斤、花生2斤、高粱203斤、玉米223斤,玉米棒180斤才合成品126斤。</p><p class="ql-block">看到收入我有忘不了的情怀,我很感激创业三队和创业大队的全体社员,他们很照顾我,我由于视力和体力的原因干活不如壮劳力,但是,我一直按整劳力计分,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挣钱不容易,我感谢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小日记本它帮助我记载了小学、初中、下乡的许多重要事情。</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从1968年9月16日下乡以后历次回家的时间和原因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  历次回家的火车票。</p>  <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报纸上有人提议“春节不回城,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提前回了一趟家的火车票。</p>  <p class="ql-block">  我每当见到这张火车票就眼含热泪,羞愧与心酸涌上心头,这是1969年7月回沈阳的一张车票,因自己囊中羞涩加之盛行知青逃票风,本应该买一张三家子到沈阳1.90元的票,我却只买到铁岭坐到了沈阳。</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结束知青身份,回沈阳的最后一张火车票,时间是1973年12月2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下乡期间,家中与我的通信。</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1970年获得了铁岭县晓明公社“五好青年”的喜报。</p>  <p class="ql-block">  在下乡期间的1971年2月23日,我接手了创业大队代销店的账目,进货和销售只有我一人完成,这个笔记本里面包括了和前任售货员的交接记录,每日现金和粮票的收入和库存情况。70年代初的笔记本已发霉长斑,本皮正上方印有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  这本是我在创业大队代销店交出</p><p class="ql-block">账时的完整记录。</p>  <p class="ql-block">  这本是记录我在经营期间的其他记录,比如一打三反的查账记录。</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创业大队各小队社员的名单,有了它,让我将全体社员都铭记在心,不分早晚没有节假日,全天候的接触有时还要下去挨家挨户的收鸡蛋,最后我将全体社员全部都认识,熟记在心并且知道了他们的住处,偶有半夜砸门,听声音我便知道是谁家的老几(又有老人故去,来买烧纸),现在重温父老乡亲的名单  ,健在者不足30%。</p><p class="ql-block">    这个名单是因为物质紧缺限量供应采取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其中几个小队的社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  经营代销店用的算盘没有报销,连同发票一起带回,现在成了最好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社员求我给他买一个羊皮桶,准备做一个皮袄,结果买回去社员没有相中,没办法只好皮桶和发票带回沈阳,现在冬天只有我自己才能享受到这皮袄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三、堡垒户</p><p class="ql-block">  在下乡知青口中曾流行“堡垒户”一词,此词原自于晋察冀地区敌后抗日 ,建立了许多堡垒户和堡垒村用来保护我们的抗日人员。知青口中借用的堡垒户是指和当地社员家关系最铁的,在生活上和工作中能给予你最大支持最大照顾的一户社员家。</p>  <p class="ql-block">  到农村后不久,我便和我们小队年龄和我相仿的苗长元成了好朋友 ,经常到他家串门,苗大爷和苗大娘对我体贴入微,在各小队食堂散伙大点食堂没成立之前,我便成了他家的一员,吃住在苗大爷家 ,由苗大娘辛勤照顾。大队青年点建成后统一吃住在大队青年点,但是,每当过年过节苗大爷家做好吃的都不能把我落下,次数太多我也不好意思,于是,有一次苗大爷家包饺子,我有意躲起来了,长元没有找到我,结果那次他家都没有吃好饭。后来我在代销店卖货,没有时间,去他家的次数少了,苗大娘将烀好的芋头咸菜,用面袋子装好,背着给我送到代销店。我的堡垒户对我的恩情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堡垒户的房子和院落,现在房子由苗大爷的老儿子居住。</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回访苗大爷家除多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风扇以外,没有太大变化,苗大爷家的日历牌引起我格外注意,必须照下来,心心相印自由恋爱的日历牌给了我太多的回忆,在苗大爷家我有充足的时间,站在日历牌前一页一页的翻,我从沈阳回来几天了,距离我下次再回沈阳还有多少天 ,如此反复去一次算一次,是它见证了我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无助与惆怅。</p>  <p class="ql-block">  三五牌挂钟和大镜子没有任何变化,苗大爷是一名理发师,下乡知青理发都是一件麻烦事,可我都是由苗大爷按时免费剪完,可是,这一次在大镜子里面再也找不到苗大爷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现在是苗大爷的老儿子和老儿子媳妇居住,亲爱的苗大爷和苗大娘不在了,面对熟悉的家具和房子我仍然有一种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1985年元旦,带上我的老婆和女儿,去晓明公社创业大队看望苗大爷和苗大娘的四张火车票。</p>  <p class="ql-block">  四、知青情怀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创业三队知青点1970年在用期间拍照。</p>  <p class="ql-block">  知青点早已售出,在1993年三队知青回创业,房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2012年8月三队知青点被现房主重新翻盖,远眺拍摄。</p>  <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我与翻盖后的知青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下乡30周年96中学2年15班邀请班主任老师一同庆祝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下乡40周年小范围同学在饭店举行庆祝合影。</p>  <p class="ql-block">  沈阳市96中学2年8班和2年15班一同插队到创业大队。这是2018年9月16日, 在沈阳举办的“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联谊会”。</p>  <p class="ql-block">  欢聚五十年同学情五十年知青情</p>  <p class="ql-block">  抽调到铁岭安家的任刚同学,于2017年8月15日首次回沈阳与下乡创业三队知青聚会。</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16日小规模同学聚会,畅游沈阳丁香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26日创业部分下乡知青到沈阳农业大学参观银杏树美景。</p>  <p class="ql-block">  五、知青情怀既往开来</p>  <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22日我回创业大队(现为创业村)在进入创业村地界前的牌楼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0日拍照的创业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  2012年8月12日在原大队部地址建起的创业村第一卫生所和商店。</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2014年7月12日在下乡当年的创业火车站的留影,坐一次票价2角钱,右下角有一张俗称“小票”的车票,是铁法矿务局运输处内部发行的免票,印有:最高指示,抓革命 促生产 , 职工公用车票,  铁法运输处革命委员会。我一直留存做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堡垒户苗大爷儿子苗长元结婚后盖的三间砖瓦房。</p>  <p class="ql-block">  2023年翻建后的房子又与电业局签订合同,在不影响房屋居住的前提下将房顶安装太阳能板,电业局根据产生的电量返钱,省房盖还挣钱,一举二得。</p>  <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没有手机,电话没有普及,我和苗长元的联系就靠互通信件,这是其中的三封信。</p>  <p class="ql-block">  这是长元在2012年8月12日抱我外孙子在他家菜地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2年8月12日我带着我的亲家还有我女儿全家三口,我和老伴到长元家串门,这是我外孙子和他爸他爷视察菜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5年11月26日长元老伴过六十大寿,我和老伴还有长元的亲家母都前去贺喜祝寿!</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7日长元和创业青年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苗长元一家至始至终没有间断过联系,每年至少我要去创业村看他一次,长元每年来沈一次,到我家串门同时到他儿子家给他孙子过生日。日积月累的朋交不是亲属盛似亲属,双方都感到这是水道渠成的必然结果。</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二家的频繁往来,无形给孩子做出了榜样,长元孩子苗强也是在沈阳买房结婚 ,和我女儿女婿也是互动频繁一起旅游,感情不断加深。</p>  <p class="ql-block">  我女儿徐虹家和长元儿子苗强家经常聚会吃饭。</p>  <p class="ql-block">  徐虹家和苗强家也经常郊游。这是在棋盘山秀湖拍照。</p>  <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19日我的外孙子和苗长元的孙子,小哥俩高兴地见面了,虽然还没有过多的表述,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在我们二家祖祖辈辈建立的深厚感情基础上,在他们这一代一定会越走越亲。</p>  <p class="ql-block">                      结  束  语</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首下乡知青老三届中大的已经超过八十岁,小的知青也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下乡知青整体上开始了夕阳红生活,这一代人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建设祖国新农村贡献了青春年华,虽然,我们全体下乡知青无怨无悔,但是,中央落实政策还是把下乡知青的农龄变成了工龄,每人填写一份审批表。</p>  <p class="ql-block">  填写内容如表格,通过填写审批后知青可以将农龄变成工龄,是下乡知青的一大幸事,由于兴奋要了二份,上交一份留存一份没有公章,自己画一个。此政策的落实给下乡知青极大的鼓舞,各个拍手称快。</p>  <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情怀具体体现在是最听党的话,回城后我努力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啥,中央提出改革开放减员增效的重要举措,我也是积极的践行者,退休后还是响应多做善事献爱心的号召,我参加了“宝贝回家”志愿者团队,发挥我年龄大的优势,地理位置比较熟,在找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情怀也是爱心情怀 ,在我们下乡的知青群体中 ,经常举办的郊游、泡温泉、聚餐等各种活动中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情怀还是感恩情怀,“堡垒户”的传统不能丢,我和长元处成的情亲,徐虹家和苗强家已经接棒,第三代孙子们希望继往开来续写更加亲密的堡垒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