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壳纹路里的西湖梦

潇潇暮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最初知晓西湖,源于《白蛇传》里的法海;而认识法海,源于一次吃螃蟹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彼时,大概十岁,因家境贫寒,我们从未吃过所谓的海鲜,最多只是虾皮拌酱油而已。当然,那还得在奢侈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天,勤俭的父亲却破天荒地买来几只螃蟹,它们装在一个苇草编成的篓子里,每个足有手掌那么大,青褐色的壳上闪着微光。因为当时还不流行皮筋捆缚,这些骄傲自大的家伙在篓子里你推我搡,互不相让。</p><p class="ql-block"> 母亲好不容易把张牙舞爪的它们收拢在锅子里。我舍不得离去,就眼巴巴地站在锅台边,听它们在热锅里窸窸窣窣地挣扎,再慢慢地安静下来。灶膛里的火焰熊熊燃烧着,直到浓郁的鲜香随着白气从锅缝中飘散而出。母亲揭开锅盖,只见青壳螃蟹已披上红袍,静静地散发着诱人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我不记得如何剥开的螃蟹,甚至忘了滋味如何,却独独记得那火红的蟹壳。当我翻来覆去地端详时,惊奇地发现壳上有凹凸不平的纹路,眯眼细看,竟似一张“鬼脸”。母亲告诉我:“这鬼脸就是法海老和尚。”</p><p class="ql-block"> “法海和尚”,我有些迷惑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笑着给我讲了《白蛇传》的故事。可能故事太长,主要内容没怎么吸引我,结尾却让我记忆犹新:白娘子被压在西湖的雷峰塔下,法海与小青大战百余回合。小青见其招招狠辣,便掏出火葫芦喷出神火,法海瞬间变成火球,哇哇怪叫着逃入海中。无处藏身之际,他见石缝中有个螃蟹窝便钻了进去。窝里老螃蟹精也痛恨法海,顺势张开蟹壳将他收困其中,永世不得出。</p><p class="ql-block"> 知晓这传说后,我对蟹壳更是爱不释手。想象法海如孙悟空般缩身钻入蟹壳,永困其中,这结局多有趣。母亲把那些蟹壳碾碎了喂鸡,我却偷偷藏了一只,闲来便取出看蟹壳上的“法海”。直至壳上的腥味变得若有若无,蟹壳也变得又脆又薄。某一日,我一拿,便捅出了窟窿,蟹壳碎了,“法海”就此从我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人生的因果或许就是如此:法海离去,白娘子和雷峰塔却留在了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母亲故事中的蟹壳“法海”!)</i></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 ,村里在学校的操场开设了露天电影院。夏季的傍晚,我们早早吃完饭,搬着板凳或草墩,到操场上抢占有利地形。有一次,村里播放了京剧版的《白蛇传》,剧中的白蛇很美,穿着雪白的衣衫,巨大的头饰上缀满了白球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对这个故事也有了更多的熟悉感。 虽然仍不懂白娘子与许仙生死不渝的爱情,偏就觉得法海有些多管闲事,让人讨厌。</p><p class="ql-block"> 等到上了中学,学习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作者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越发觉得法海讨厌了。虽然,先生在文中说,那倒塌后的雷峰塔,破破烂烂,在夕阳的照耀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丽。可是,那断桥上的千年之恋,白娘子与许仙,雨中共乘的一把纸伞,仍然深深刻画在我的脑海里。西湖,因为有了白蛇的痴情,因为多了许仙的眷恋,在自然的美景之外,衍生出一种爱情的韵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长大后,知晓的蟹壳中的“法海”,这个造型更像,或许母亲的认知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i></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有一年的暑假,我终于有机会飞来杭州,乘船于西湖之上。犹记得古老的画舫缓缓离开了堤岸,微风吹拂着湖面,泛起层层的碧波。我看着“苍翠欲滴”中屹立的雷峰塔,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破烂的样子,可能重修的缘故吧,看不到一点沧桑的痕迹,也失去了岁月沉积下来的美丽。虽然是下午,却小雨淅沥,终无缘一睹雷峰夕照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船继续前行,离雷峰塔越来越近了,几乎可以看到塔中的寺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白娘子被镇在塔下,许仙声嘶力竭地拍打着紧闭的寺门,两个相爱的人,近在咫尺,却阻隔着一堵冰冷的墙面,无法穿越,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与我,雷峰塔近在眼前,也只能望穿秋水,亦如那白蛇许仙,这也成了一种遗憾。</p><p class="ql-block"> 船渐行渐远,雷峰塔被慢慢抛在了后面。湖面波光粼粼,几艘快艇瞬间飞驰而过,留下几条白浪翻滚的波痕。悠闲的木船也荡漾其中,那缓慢的节奏,竟然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恍然间,好像古代的生活又展现在了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导游指向右前方,说那就是断桥。明知无法踏上,我仍举着相机频拍。可惜画舫的窗户无法打开,隔着模糊的玻璃,照片显得满是污点。近在咫尺的断桥,也成了一种遗憾。</p><p class="ql-block"> 至于三潭印月呢?因为是白天,我们只看到水面上露出的三个不起眼的小塔,没有带给我们惊喜。于是,我凭空想象,在美丽皎洁的月光下,三个小塔中的烛影摇曳在湖水中,好似又多了三个弯弯的月亮,那种宁静深远,就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思绪中,雷峰塔逐渐隐于蒙蒙烟雨之中,遥望那模糊的塔影,我忽然明白:有些风景,注定要隔着一定的距离去眺望;有些故事,总要带着些许遗憾去回味。就像那蟹壳上的“法海”终会破碎,鲁迅笔下的雷峰塔也已倒掉,但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却穿越时空,在人们的心里重生。</p><p class="ql-block"> 西湖,不仅美在了它的湖光山色,更在于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由与爱情的永恒向往。或许这才是西湖留给我们最美的礼物,一个可以不断追寻和永远期待的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