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中旬,恰逢出差北京,我于5月20日专程前往北京历史文化核心景区﹣什刹海游览。作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什刹海汇聚了皇家园林、名人故居与市井风情,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银锭桥等景点尤为值得探访。</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是必游景点之一,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门前水天相映、碧波涟漪,堤岸杨柳轻扬,院内曲径回廊,楼堂亭榭;湖水环绕,山石嶙峋;绿树浓荫,花香四溢。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园。故居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原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也称西花园。</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与东侧的建筑群同为醇亲王府,后称摄政王府。早在康熙年间初建明珠府第,乾隆年间易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改为成亲王府,光绪十四年改为醇亲王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六一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籍此旧王府花园,葺旧更新,修建一座仿古式两层小楼。宋庆龄一九六三年乔迁于此,一直工作、生活到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同年十月,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翌年五月二十九日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故居导游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故居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个历史胜地…就是溥仪出生的那个府邸。屋子周围有一条小溪、几座假山,还有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草地,这在北京是很少的。</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 始建久远</p><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位于北京什刹海后海北岸。在古代,什刹海曾是高梁河的故道,因河身宽阔,辽代(907一1125)成湖,金代(1115-1234)称白莲潭,元代(1271-1368)改称积水潭,为通惠河的漕运码头,舟车辐,商贾云集。明朝(1368-1644)初年,通惠河一段圈入皇城之内,什刹三海便与漕运无关。据明《帝京景物略》记载:"沿水而刹者、墅者、亭者,因水也,水亦因之。"明末清初之际,故居所在的具体归属已不可考,大体应为王公贵族宅院。园内凤凰国槐栽植于明朝,已有500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为加强军事防御,清廷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驻防,大规模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下令住在内城的汉人一律迁往外城,什刹海一带成为正黄旗的地盘。正黄旗人纳兰明珠于康熙三年(1664年)擢升清廷内务府总管,大体在此之后迁入这座宅院,掀开了这里清朝百年权相、百年皇亲,两代潜龙、一朝摄政,荣辱浮沉、数度易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明珠府邸</p><p class="ql-block"> "畅襟斋"后罩楼</p> <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这里是纳兰明珠府邸的西花园。纳兰明珠(1635-1708),满州正黄旗人。12岁丧父,由其兄郑库抚养成人。明珠自幼聪颖好学,"辩若悬河,兼通满、汉语言文字",富于权谋胆识。17岁就任銮仪卫云麾使;康熙十六年(1677年)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与索额图同为宰相。1684年,索额图失宠去职,明珠独为首辅,于是他卖官篱爵,贪污受贿,1688年被弹劾罢宰相职务,但经济上未受损失。明珠购置这所宅院后,传到四世孙成(承)安,历经六代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园内有康熙帝亲笔御题"五峰挺秀"匾额,悬挂于畅襟斋后罩楼北侧,为明珠府第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海棠春</p><p class="ql-block">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p><p class="ql-block">香径晚风寒,月在花飞处。</p><p class="ql-block">蔷薇影暗空凝伫,任碧毡轻衫萦住。</p><p class="ql-block">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p> <p class="ql-block">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他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有349首纳兰词传世,在当朝就享有盛誉。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在这座府邸中,他留下许多精彩诗篇。《海棠春》中有:"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认为海棠盛开的场景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要令人向往。康熙二十四年,30岁的容若在此举办宴集,写下《夜合花》,后因病不起,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 夜合花</p><p class="ql-block"> 阶前双夜合,</p><p class="ql-block"> 枝叶敷华荣。</p><p class="ql-block"> 疏密共晴雨,</p><p class="ql-block"> 巻舒因晦明。</p><p class="ql-block"> 影随筠箔乱,</p><p class="ql-block"> 香杂水沉生。</p><p class="ql-block"> 对此能銷念,</p><p class="ql-block"> 旋移迎小楹。</p> <p class="ql-block"> 成亲王府</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明珠的四世孙成(承)安,因抵触权臣和坤(1750-1799)而被罗织罪名,抄没府邸和家产。这里被和珅霸占为别院。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令和珅自尽,抄没他的家产,并将这所宅邸赐给其兄成亲王永理(1752-1823),按王府建制改建为成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 "恩波亭"匾额</p><p class="ql-block">成亲王永理是乾隆帝的第十一子,自幼聪明过人,读书用功,诗文精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成亲王。嘉庆四年,他在朝中任领班军机大臣。有清一代,亲王无领军机者,领军机自永理始。嘉庆帝还破例允许成亲王府引玉河水入园,永理为此修建"恩波亭"以谢皇思。</p> <p class="ql-block">成亲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当朝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他题写的"岁岁平安"刻在太湖石上,位于花园西侧。由于成亲王永理不是铁帽子王,不能世袭罔替,按照清代的建制,后代要因袭降爵,传至第五代毓繡,袭贝子爵。光绪十四年(1888年),这座宅院被内务府收回。</p> <p class="ql-block"> 醇亲王府</p><p class="ql-block"> "畅襟斋"匾额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题写</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代醇亲王奕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篷亭</span></p><p class="ql-block">1888年,光绪皇帝已经亲政,原太平湖的醇王府因是光绪皇帝的出生地而成为"潜龙邸",不能再作府邸使用。慈禧太后下令将这所宅院交与内务府,遂赐给光绪皇帝的父亲、第一代醇亲王奕譞(1840-1891),成为新的醇王府,称为北府。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后拨银16万两以资修缮。奕譞将王府花园中东南角的亭子修建为扇子的形状,并题写"篷亭"匾额。"畅襟斋"匾额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题写,奕譞在这里亲栽西府海棠,甚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醇郡王。咸丰帝死后,奕譞与恭亲王奕诉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接掌政权,是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次年总理海军衙门,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p><p class="ql-block"> 奕譞与其子载沣</p><p class="ql-block"> 奕譞与其妻叶赫那拉氏</p> <p class="ql-block"> 摄政王府</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代醇亲王载沣</p><p class="ql-block">醇亲王奕譞死后,他的第五子载沣(1883-1951)袭封醇亲王爵位,成为第二代醇亲王,继续住在醇亲王府。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他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20小时内先后死去,溥仪即位称帝,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任上曾罢黜袁世凯,重申预备立宪。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这里又称为摄政王府。园内今天保存着载沣的老师缪嘉玉题写的"濠梁乐趣"匾额,"听雨屋""南楼"匾额为载沣的弟弟载洵题字。</p> <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是皇帝溥仪的出生地而又成了"潜龙邸",于是朝廷决定在今中南海西北部建造新的摄政王府,但工程还未竣工,清朝就覆亡了。1911年12月6日,载沣被迫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闭门家居。1912年9月,孙中山来北京时,曾到醇亲王府"宝翰堂"会见载沣,对其选择皇帝"逊位"表示赞许。日后溥仪潜往东北,载沣再三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不到伪满洲国任职。1939年载沣携全家回到北京,住在西花园内。</p> <p class="ql-block">载沣与其子溥仪</p><p class="ql-block">溥仪在王府花园长廊处留影(右一)和薄杰</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载沣下决心把王府出售,搬至利溥营11号居住,1951年病故。这座王府的西路和花园建起"国立北京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北方工业大学),同时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航空工业局)征用王府的一部分作为办公地点。</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宋庆龄同志北上出席新政协,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党和国家一直考虑在北京给宋庆龄修建一处住所,但是都被她谢绝了。她先是住在崇文门附近的方巾巷寓所,后搬到前海西沿寓所(今郭沫若故居),但是环境仍然嘈杂。1961年,周总理亲自筹划、选址,藉此王府花园迤西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小楼。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18年直至逝世。她在这座寓所进行国务活动,会见中外嘉宾,可谓"一十八载,岁月如梦,其中多少,风云人物"。1981年9月,中央书记处决定将这里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1982年5月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1963年6月14日,宋庆龄在寓所举行酒会庆祝中福会成立25周年,周恩来在会上祝酒。</p><p class="ql-block">1961年,中央通过王光美向宋庆龄转达了为其在北京修建住宅的意见。宋庆龄谢绝了这一建议。这是她就此写给王光美的回函。</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这座花园历史悠久,见证着千年古都北京城的地理变迁,留存着有清一代至今三百余年的人文印记,与中国近现代特别是百年来许多关键历史人物紧密相连。从权相纳兰明珠到贪官和珅,从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到著名书法家永理,从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到摄政王载沣,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到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最后到新中国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背景中,这些历史人物向我们走来,讲述着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走进故居,让我们学习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宋庆龄先生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p> <p class="ql-block">走进故居游览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