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密林深处,隐匿着一座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 。它“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历经千余年风雨,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随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的身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的故事,要从唐代李渤说起。相传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兄长在此隐居读书,养了一头通人性的白鹿,出入相随,人称“神鹿”。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在隐居处修亭台、植花木。这里本无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故称“白鹿洞”。</p> <p class="ql-block"> 胡适在《庐山游记》中曾说,白鹿洞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书院。南唐开元四年(940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讲学,建立庐山国学,与金陵国子监并称江南文脉双璧,这便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只是后来因战乱一度衰落。</p> <p class="ql-block"> 真正让它名垂青史的,是南宋朱熹。淳熙六年(1180年),朱熹任知南康军时重建白鹿洞书院,亲任洞主,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以“为学之序”、“修身之要”立下书院规矩。这份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规章,成了天下书院的办学圭臬,影响中国教育近700年。</p> <p class="ql-block"> 朱熹还广纳贤才,邀陆九渊等不同学派学者讲学,其《白鹿洞书院讲义》开创学术辩论先河,留下“朱陆会讲”的经典范式。他倡导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治学精神,至今仍是教育者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自此,白鹿洞书院跻身宋明理学学术圣地,与岳麓、应天、嵩阳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更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引领近世七百年宋学潮流。</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白鹿洞书院历经六毁七建,却始终弦歌不辍,书声琅琅。然而,命运多舛,在清末新政中,白鹿洞书院被改名为林业学堂,最终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黯然停办,千年育人之路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5日下午,我顶着38℃高温,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好奇,踏上这片书香之地,想探寻它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大门古典雅致,为一座双层飞檐的单门,为典型的明清样式,八字墙向两侧舒展,仿佛在拥抱来访的客人。门额上“白鹿洞书院”5个黑底白字由明朝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笔力苍劲雄厚。</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看到的白鹿洞书院建筑群,多是明清遗存,白墙黛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飞檐翘角里藏着的是时光叠影。其建筑风格完美诠释了“藏于山林”的智慧。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分别是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五大院落。门前古树垂阴,溪水轻吟,与九江城区高温酷暑相比,清凉多了,还能听到几声鸟叫声,给人以清新淡雅,是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些院落中,最值得一游的当数先贤书院。之所以称先贤书院,是因为这里面是纪念朱熹以及那些在白鹿洞书院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先贤们的。里面有朱子祠、丹桂亭、报功祠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进先贤书院,门额上“先贤书院”四字为明代进士李世达所书,笔力浑厚中带着几分洒脱。朱熹是白鹿洞书院复兴的主要人物,在其逝世500多年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白鹿洞书院修建了朱子祠来纪念他。</p> <p class="ql-block"> 祠堂正中立着朱熹自画像的石刻,端庄肃穆。石刻左边是南康知府张象文写的《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边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室内还精心陈列了《朱熹生平事迹》展,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生平与贡献。</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上方悬着“学达性天”匾额,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大帝所赐,既是对朱熹的追崇,也是对书院及朱子理学的褒奖。当年,康熙还向岳麓书院和朱熹创建的武夷精舍赐了同款匾额,我今年5月在岳麓书院见过,此番重逢更觉亲切。</p> <p class="ql-block"> 朱子祠庭院正中是丹桂亭,内有“紫阳手植丹桂”的碑文。亭旁两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相传为朱熹亲手所植。据说他曾许下诺言:谁考中状元,就亲手摘一枝桂花相赠。从此,“摘得桂冠”成了第一名的代称,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白鹿书院的明伦堂也很有看头。进白鹿书院,过御书阁,便到了这里。明伦堂始建于宋,明正统年间重建,如今是砖木混合结构,灰瓦白墙,人字形山顶,四开间。</p> <p class="ql-block"> 走进明伦堂,一股古朴清幽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书院讲堂,正面刻着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全文,左右两侧是他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碑刻。堂内摆着仿古的授课桌椅、讲台和戒尺,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讲学声。</p> <p class="ql-block"> 我找了个座位坐下,不由得想起陆九渊“涕泪讲学”的佳话。当时他围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展开论述,现场气氛热烈,学子们解衣挥卷扇凉,他也越讲越激动,最终泪如雨下,连朱熹都为之动容。想象老先生在台上挥泪、台下学子肃然的情景,我不禁莞尔。当年多少先贤在此讲学谈经,如今我辈能在此追忆古韵,已是幸事。</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后山下便是白鹿洞,洞前两株桂花绿意盎然。洞不大,正中一尊石鹿竖耳昂首,神态悠然,石身虽有些斑驳,但唐宋风骨依存,鹿后石碑字迹已难辨认。</p> <p class="ql-block"> 说来有趣,白鹿洞本无洞。可前任知府硬是凭空挖了个洞,后任知府又凭想象做了只鹿,第三任知府觉得不妥,竟将鹿移出去埋了。直到1982年修缮礼圣殿时,这尊命运多舛的石鹿才重见天日,回到洞中。难怪大文豪胡适都忍不住粗口,在《庐山游记》里骂“这两人真是大笨伯!”</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些翰墨云集的碑刻。据陈再阳《白鹿洞书院石刻考》记载,书院有碑刻154通、摩崖题刻87方,共241通(方)。它们在庭院里错落排列,从朱熹《白鹿洞赋》到康熙御笔,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备。2023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白鹿洞书院书院就有朱熹《白鹿洞书院教规》等7通(方)入选。</p> <p class="ql-block"> 先贤书院、紫阳书院都有碑廊,里面既有修建记文、诗词歌赋,也有游记、洞规教义。其中《游白鹿洞歌》最富传奇——相传明朝万历年间,麻衣草鞋的紫霞真人云游至此,览尽山川美景后采蒲草题诗于墙,学子们赶来时只见龙飞凤舞的字迹,紫霞真人已不见踪影。数百年来,这首长歌广受赞誉。也有人说这位神秘的紫霞真人就是明代状元罗洪先。</p> <p class="ql-block"> 从独对亭向东走数十步,贯道溪中有块横卧的大石,叫枕流石,上面鲜红的“枕流”二字传为朱熹墨宝。石上方有座单拱石桥,形如新月卧波,名枕流桥。</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可见两岸怪石嶙峋,溪水湍急,人称“贯道溪小三峡”。传说朱熹、陆九渊当年常在此散步论学。1980年电影《庐山恋》里,周筠与耿桦初遇的镜头就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 桥畔溪谷岩壁上还有许多摩崖石刻,或雄浑,或秀逸,笔锋遒劲,皆是历代文人墨客的印记,相传“白鹿洞”、“漱石”也是朱熹所题。</p> <p class="ql-block"> 游览时,恰逢一群江西师大的学生来研学。他们在礼圣殿行拜师礼,在明伦堂诵读《白鹿洞书院学规》,在西碑廊临摹碑刻,在御书阁前围坐论道。穿汉服的他们在枕流桥、贯道溪、泮池前吟唱《论语》,夕阳下,还有位女生在棂星门前弹起古筝。红色校服与白色汉服交织,青春活力让静谧的书院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想起“薪火相传”这个成语,这些年轻人就像接力者,接过前人的火把继续前行,追寻文化根脉。而白鹿洞书院,便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任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始终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暮色已浓,回望那片古朴建筑群,它们在夜色中静静矗立,像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默默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脉。白鹿洞书院不只是建筑,更是精神象征:真正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塑造人格;真正的文化不只是历史遗产,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千年弦歌未绝,它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而我,这个匆匆过客,已将这份感动与思考,深深镌刻进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