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仓促一周的大同之旅,虽不足以穷尽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却因各个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遍布城区的寺院、道观、文庙、古塔,也在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震撼,直抵灵魂深处 。</p> <p class="ql-block">那些文物、遗址、宗教古建筑并非孤立的古迹,而是大同这一塞上古城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的鲜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地处山西北部,扼晋冀蒙之要冲,自古便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碰撞之地。踏入这座古城,仿佛钻进一部厚重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大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赋予它众多地名:云中/雁门(春秋战国)、平城(秦/汉/魏晋/南北朝)云州(唐)、西京(辽金)。</p> <p class="ql-block">它的诞生,或因王朝一统的恢弘布局,或因民族迁徙的文化碰撞,最终共同铸就了大同“民族融合博物馆”的独特底色,也成为解读中国多民族文化共生史的关键密钥。</p> <p class="ql-block">大同作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其宗教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北魏时期的佛教兴盛,到辽金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再到明清时期的宗教多元化发展,大同的寺院、道观、古塔、文庙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达官贵人、平民活动的场所,更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它们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艺术风格和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市城区西南隅,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它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于金代在圆满和尚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重修重建。</p> <p class="ql-block">寺院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两侧对称分布着普贤阁、文殊阁等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据讲解员介绍:善化寺的木构架结构深植于辽金时期的建筑传统中,呈现出殿堂式结构的典型特征。建筑结构以横梁和立柱为骨架,形成了稳固而灵活的承重体系。斗拱与悬臂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善化寺建筑的另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例如众多的辽金时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栩栩如生</span>佛造像,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物形象展现出金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还有</span>图案精美,色彩鲜明、技法娴熟的梁枋彩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个大殿内墙壁上</span>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清代壁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为明代皇家敕建的佛教寺院,是当时大同城内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法华寺的建造与明代大同的政治、军事地位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作为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大同在防御北方蒙古势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稳定军心、安抚民心,明王朝在大同城内大力兴建佛教寺院,法华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期,法华寺曾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了一座集佛、道、儒三教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寺院。</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的整体布局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华塔等建筑,两侧对称分布着钟鼓楼、配殿等附属建筑。法华寺内还保存有明代铜钟、清代碑刻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的建筑融合了汉式建筑和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藏汉融合风格。这种风格在法华塔上表现得尤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法华塔是一座楼阁式与覆钵式相结合的塔,通高约30米,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汉式八角形,塔身下部为覆钵式,上部为楼阁式,塔刹为藏式相轮 式,体现了明代佛教建筑的多元化风格。</p> <p class="ql-block">法华塔不仅是一座建筑精品,也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塔身内部保存有大量明代佛教文物、壁画,是明代壁画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辽金时期皇家寺院的代表,其初名为“华严寺”,是辽代佛教华严宗的重要道场。</p> <p class="ql-block">据称,华严寺的建造与辽代的政治、宗教政策密切相关。辽代统治者崇信佛教,特别是华严宗,辽道宗耶律洪基对华严学有相当造诣,曾亲自撰写《御制华严经赞》颁行全国。因此,华严寺作为辽代西京 (大同)的重要寺院,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支持和资助。</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薄伽教藏殿内的30余尊辽代彩塑是华严寺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这些塑像包括三世佛、弟子、菩萨、天王等,造型优美,神态逼真 ,衣纹流畅,是辽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一尊合掌露齿菩萨像,婀娜多姿,赤脚露背站于莲台上,好像是领悟了中央佛祖讲经说法之意,会心一笑,露出了洁白的牙齿,被郑振铎先生赞誉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内还保存有许多碑刻、匾额、供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为研究辽金时期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建造于金末元初,是金元时期道教发展的见证,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教建筑艺术的典范。</span>据历史记载,纯阳宫是由西京道宫长刘道宁主持修建, 是山西省三大纯阳宫中的"北宫"(另外两座是太原纯阳宫和芮城永乐宫)。</p> <p class="ql-block">金元时期,道教受到统治者的支持,特别是全真教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大同作为金元时期的重镇,道教活动十分活跃,纯阳宫就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的建筑风格融合道教思想和建筑艺术的特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布局和结构设计都遵循了道教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注重空间的层次和秩序,体现了道教对"道"的追求和对秩序的崇尚。</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始建于元代,元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大力推崇关羽 的"忠、义、仁、勇"精神,在全国各地兴建关帝庙。大同作为元代的重镇,关帝庙的建造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还与明代边防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大同是九边重镇之一,驻扎着大量军队。为了激励将士们的士气,当地官员在关帝庙内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关羽保佑战争 胜利和将士平安。关帝庙因此成为了当时边防将士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中心。</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建筑装饰极为精美,梁枋、斗拱、门楣等构件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彩绘和雕刻,图案包括三国 故事、吉祥图案等。</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内的关羽塑像是关帝庙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这尊塑像高约3米,身着战袍,手持青龙偃月刀,神态威严 ,是明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塑像的衣纹流畅,造型优美,特别是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展现了明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据《三国志 》记载,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曾多次在大同地区活动,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关帝庙就是为了纪念关羽而建的,宫内的关帝殿就是供奉关羽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内的壁画,描绘了关羽的生平事迹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构图严谨, 线条流畅,是明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文庙位于大同古城内东南隅,是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建造于明代,是大同市现存较为完整的文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儒家文化的内涵,体现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的孔子塑像是文庙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这尊塑身着儒服,手持玉圭,神态慈祥。</p> <p class="ql-block">文庙布局和结构设计都遵循了儒家的礼制和规范,注重空间的层次和秩序,体现了儒家对"礼"的追求和对秩序的崇尚。</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楹联也极为精美,如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是明代楹联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帝君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大同的一座道教庙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历代科考仕子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据传,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帝君庙奉祀,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p> <p class="ql-block">据称,大同帝君庙在古代是大同地区乃至晋北一带极具影响力的文教类道教圣地。作为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它是当地官府、文人学士祭祀文昌帝君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每逢科举相关节点(如科考前后)及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官府会牵头举办隆重祭祀仪式,文人学子也会前来焚香祈福,祈求功名顺遂,形成了独特的“文昌会”等文化活动,是地方文教礼仪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同古城墙之上,回望一周所见的出土文物与宗教古迹,我终于读懂这座城市的厚重。从博物馆里不同文化风格交融的器物,到儒释道建筑在街巷间和谐并立,它们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古迹”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作为佛教东传及北方道教发展的重要节点,大同的宗教建筑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宗教思想的演变与本土化过程。</p> <p class="ql-block">那些宗教殿堂的建筑风格与造像艺术融合了中原文化、游牧民族文化及西域文化元素,例如云冈石窟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与中原审美结合,是古代多宗教、多文化交融的直观体现。</p> <p class="ql-block">这些因民族交流而生、因文明互鉴而兴的遗存,是历史留给当下的答案——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如大同的古塔与文庙般,在碰撞中吸收,在共生中升华。</p> <p class="ql-block">当夕阳照射在那些沧桑古朴的殿宇的屋顶,那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仍在诉说着:唯有各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方能成就文明的源远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