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来残梦尚分明,枕里驱车赴远程

红都冰儿

<p class="ql-block">七绝·中元节晨起忆梦</p><p class="ql-block">柳冰</p><p class="ql-block">晓来残梦尚分明,枕里驱车赴远程。</p><p class="ql-block">欲向外慈寻旧影,又逢伯氏整衣轻。</p> <p class="ql-block">《中元节晨起忆梦》赏析与步韵唱和</p><p class="ql-block">宋景明</p><p class="ql-block"> 柳冰老师原韵:</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晨起忆梦</p><p class="ql-block"> 晓来残梦尚分明,枕里驱车赴远程。</p><p class="ql-block">欲向外慈寻旧影,又逢伯氏整衣轻。</p><p class="ql-block"> 一、原作赏析 柳冰老师这首诗以中元节为背景,捕捉了一个介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微妙时刻。首句“晓来残梦尚分明”立即将读者带入朦胧的晨醒时分,残存的梦境依然清晰可辨,这种体验本身就有一种超现实的诗意。诗人用“分明”二字强调梦境的真实感,为后续的梦境叙事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枕里驱车赴远程”极具创新性,将枕上辗转反侧的动作诗意地转化为“驱车”的意象,既符合半梦半醒时的身体感受,又暗示了梦中追寻的漫长旅途。“远程”不仅指空间距离,更暗示了时间上的跨越——通往过去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第三四句展现梦境的具体内容:“欲向外慈寻旧影,又逢伯氏整衣轻”。这里出现了两位逝去的亲人,“外慈”(外祖母)和“伯氏”(伯父),诗人欲寻外祖母的旧影,却遇</p><p class="ql-block">见伯父整理衣襟的细节。这个场景捕捉了梦境的典型特征——片段化、跳跃性,以及逝者生动如昔的细节(“整衣轻”)。中元节特有的时空通透感在此得到完美体现,生与死的界限在梦境中变得模糊。</p> <p class="ql-block">  2、步韵和诗 步其韵奉和一首:</p><p class="ql-block"> 中元梦觉记清晰,枕上轮声向故程。</p><p class="ql-block">忽见椿庭含笑立,犹抚玄袖露慈轻。</p><p class="ql-block"> 注:椿庭指父亲,玄袖即黑色衣袖。此诗尝试在步韵的同时保持原作的梦境质感,以轮声对应驱车,以含笑立、抚玄袖的细节对应原作的寻旧影、整衣轻。</p><p class="ql-block"> 三、评论文章</p><p class="ql-block">梦的彼岸:浅论柳冰老师《中元节晨起忆梦》中的时空穿越与记忆重构。</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连接生死的特殊时空节点,历来为诗人提供独特的创作灵感。柳冰的《中元节晨起忆梦》以这个节日为背景,通过梦境这一媒介,完成了一次跨越生死界限的诗意旅行,展现了记忆如何重构逝者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诗歌开篇即建立了一个介于睡眠与苏醒、梦境与现实之间的临界空间。“晓来残梦尚分明”中的“分明”二字值得玩味。通常梦境会随着苏醒而快速消退,但这里的梦境却异常清晰,暗示中元节这个特殊时日赋予了梦境不同寻常的“真实性”。诗人似乎暗示,在这个传统的祭奠之日,生与死之间的帷幕变得稀薄,使得与逝者相遇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 “枕里驱车赴远程”是全诗最富创造性的意象。将枕头与驱车联系起来,既捕捉了半梦半醒时身体的感觉(头部在枕上转动如车轮滚动),又将梦境转化为一场具体的旅行。这里的“远程”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是时间距离——通往过去的旅程。车辆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与传统的中元节背景形成有趣对话,暗示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延续与转化。</p><p class="ql-block"> 梦境中出现的两位亲人——“外慈”(外祖母)和“伯氏”(伯父)代表了不同面向的家族记忆。“欲向外慈寻旧影”表达了对模糊的、可能已随时间褪色的外祖母记忆的追寻,而“又逢伯氏整衣轻”则呈现了伯父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细节。这个细节的鲜活程度(“整衣轻”)令人惊叹,仿佛逝者就在眼前整理衣襟。这种细节的清晰与“旧影”的模糊形成对比,展现了记忆的选择性与重构性——某些细节被时间打磨得越发清晰,而整体形象可能逐渐模糊。中元节的文化背景为这首诗提供了深层结构。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中国人通过祭奠仪式与逝者建立联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可的“时空穿越”。柳冰的诗歌将这种文化实践内在化、个人化为梦境体验,表明真正的记忆与联系发生在心灵深处。诗歌中的梦境不妨看作是一种内在化的祭奠仪式,在这个仪式中,逝者通过记忆重现而获得某种形式的再生。</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还探讨了记忆与身份的关系。我们是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记得谁,以及谁记得我们。在中元节这个特殊时刻,通过回忆与逝者的联系,诗人也在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和家族脉络。梦境中与亲人的相遇,既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再确认。</p><p class="ql-block"> 从诗歌技法上看,柳冰运用了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创造丰富的意象和复杂的情感。全诗仅28字,却包含完整的叙事弧线:从醒来到入梦,从驱车远程到与亲人相遇。动词的使用尤其精妙——“驱”、“赴”、“寻”、“逢”、“整”——这些动作词赋予梦境以动态感和真实感。</p><p class="ql-block"> 诗的结尾“又逢伯氏整衣轻”留下悠长余韵。我们不知道伯父整理衣襟后发生了什么,诗人是否与伯父交谈,梦境如何结束。这种开放性正是梦的特质,也是诗的魅力所在。它邀请读者带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与诗人一起完成这个中元节的梦境之旅。</p> <p class="ql-block">  柳冰老师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既根植于传统文化,又有个人的创新表达;既捕捉了普遍的人类经验(对逝者的怀念),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既尊重七绝的传统形式,又注入了现代人的感受和意象。它证明了传统诗歌形式在表达当代人情感方面的持续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日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柳冰老师的诗歌提醒我们暂停脚步,在特定时刻(如中元节)通过记忆与梦境与过去对话。这种对话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通过理解过去来更深刻地理解现在,通过铭记逝者来更充分地认识生命。正如诗中所暗示的,逝者并非完全消失,他们以记忆和梦境的方式继续存在,参与塑造我们的身份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晨起忆梦》最终是一首关于联系的诗——生与死的联系,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个人与家族的联系,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它表明,真正的记忆不是被动保存过去,而是主动重构过去,在这个重构过程中,逝者获得新生,生者获得完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