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生姜还是老的辣

九阁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九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77390721</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生姜还是老的辣。初读此话时并没完全理解其含义,直到调入机关通过一件小事,方理解了其深刻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1982年底,喜欢写写画画的我调入厂组宣科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 调入厂部机关,我既高兴又兴奋,最初的几天仿佛在梦中一般,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除专心写好新闻稿件外,还想找机会展示一下其他方面的才能。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春,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荣获“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两个称号。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厂团委召开青工大会,号召全厂青年学习张海迪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动员会上党委书记的讲话材料由我们科室提供。</p><p class="ql-block"> 这原本不是我的工作,但年轻躁动的虚荣心令我主动请缨,把写材料的任务揽了下来。 见我工作积极主动,科长十分高兴,笑眯眯地说:年轻人自我加压是好事,多锻炼锻炼,日后进步成长的快。我的恩师王师傅坐在对面,对我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两日,我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写材料,什么流行的句子,时髦的话语,但凡与讲话材料有关的文字能用的尽量写进材料中,自己读后也觉得朗朗上口,便信心满满地交给了书记。谁知,没一会儿书记便电话叫我去一趟。</p><p class="ql-block"> 敲门走进书记的办公室,书记沉着脸正在等我。见我来到,他指着材料没好气地说:写得不行,脱离厂里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说得全是大话、空话、废话。回去重写。</p><p class="ql-block"> 拿着材料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办公室。说实话,书记对材料的不满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又不得不承认书记的批评是对的。材料中漂亮的文字大多是从报纸上摘录下来的,词藻华丽,但空洞无物。重写又从哪里入笔呢?一时间我也茫然,两指间香烟冒出的青烟像一个个问号朝我袭来,我束手无策一筹莫展。</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办公桌对面的王师傅何时进屋坐在那里,我竟一点也没有察觉。他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关切地问清了缘由后语重心长地说:写材料忌讳的就是空洞无物。你刚到机关,对厂里的生产经营情况可能不熟悉,下笔前如何联系生产实际缺乏考虑。再说,你也应该征求一下书记的意见,问问他会上想说点什么?这样材料才能写得条理清晰,有针对性。同时,他还建议我做个备忘录,将厂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为日后写汇报总结或材料收集素材。</p><p class="ql-block"> 恩师的点拨,我茅塞顿开,先请示书记,请他对讲话材料提个纲领性的要求,然后又去厂团委征求意见,并从秘书科借来职代会报告仔细研读。之后,再通盘考虑材料的谋篇布局。说来也怪,当这些工作做完后发现,此时讲话材料的框架已在头脑里初见雏形。随后便围绕着这次活动的特点按层次展开材料。写好后又请王师傅修改润色。然后再将重写的材料送到书记那里审核。书记看后很满意,夸我进步很快。签字后让我送秘书科打印。</p><p class="ql-block"> 生姜还是老的辣。在恩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渐渐地成熟起来,除业务水平提升外,人也沉稳老练,不再心高气傲。特别是他传授的建备忘录那招更是终身受益。1986年,通过市里的招干考试,我调入报社工作,但凡采访路过厂里我都抽时间回厂看看,说是汇报工作,其实是向恩师讨教技能。2005年,报社与电视台整合为新闻中心,我从报社调到办公室负责行政管理工作。那时办公基本上实现无纸化,我在电脑里建立备忘录,将平日里看见或听到的一些重大事件随手记录下来,建好目录归档,以方便日后的查找。年底写总结或写汇报材料时调出来使用,直接在电脑上操作,裁剪、修改、复制、粘贴、发送,鼠标轻点几下就全部搞掂。便捷、准确、无遗漏,成为我工作上得心应手的一位“好帮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