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家风 艺彩人生

遥远

<p class="ql-block">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收获与浪漫独有的秋日里,内蒙古女子书画院迎来了2025年度秋季的首个活动日,9月10日恰逢我国第41个教师节,我们也祝福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女子书画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内蒙古女子书画院面向广大会员开展了“树立家风,艺彩人生“征集活动。活动采取自荐和其她姐妹推荐的方法,经院领导班子研究推出7个有代表性的家庭。内蒙古女子书画院和内蒙古妇女儿童中心联合举办“树立家风 艺彩人生”主题展示会,向大家充分展示这7个家庭创作的书画作品并畅谈她们夫妻、姐妹之间树立良好家风,追寻艺术梦想的生动实践及感悟。</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妇联北疆女声也将及时报导和宣传这次活动。</p><p class="ql-block"> 被推荐展示的七个家庭体现出良好的家风是提升艺术修养和技能的重要基础;夫妻、姐妹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激励是提升自身的艺术品质陶冶艺术情操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学习书画艺术过程中收获的开心快乐和成长进步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艺术的传承(张竹梅、张竹青、张竹珍、杜加林家庭)</p><p class="ql-block"> (张竹青文)自我们姐妹竹梅,竹青,竹珍,加林涉足绘画、书法、剪纸等领域以来,持续不懈的学习与精进,不但重塑了我们自身,也深远地影响了伴侣、子女乃至后世子孙的生活轨迹。</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代,父亲的雅趣和艺术行为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大家庭成员在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下,姐弟几个包括后代都喜欢各种艺术,同时也影响着各自对生活的热情,遗憾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姐妹当时没有接受专业学习。</p><p class="ql-block">2001年,我进入了内蒙及呼市老年大学学习写意山水。之后大姐、三妹、姨妹,先后也进入,学写意花鸟、书法、工笔人物、工笔花鸟画、剪纸。</p><p class="ql-block"> 四姐妹性格迥异,偏好的绘画领域有所不同,但只要有精力有时间就画,就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交流。经过不懈的努力,两三年后,我们开始陆续参加各级画展、甚至入选高水平的省级画展,多次获得各种奖励,载入画集,画册。我们的作品被各级机构、个人收藏约大几十幅。其中大姐到台湾,参与了台湾教育慈善画展并捐赠,我参与了九三学社中央组织全国政协礼堂现场绘画画展并留存捐赠三幅入册。参加九三学社安徽建立书画院各地巡迴展并入册。</p><p class="ql-block"> 姐妹三人都是“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内蒙古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大姐是“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姐妹都是“内蒙古女子书画院”会员;竹青曾任“女子书画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不光姐妹爱好绘画,家庭成员们也都全力支持女子书画院和我们的书画艺术活动。我们下一代孩子们许多都进入了绘画专业并获得优异成绩。我父亲诞辰百年之际我们一家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共同编写了一本厚重的回忆录全册二百三十七页,其中整一百二十多页都用来展示我们全家老少几代人的绘画书法和摄影作品,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他老人家一生奋斗历程的一个简短概括同时也是对其身后所传承的良好家风的延续。正像赵岩外甥所说“书法与我远非技艺的炫耀,它是一方宁静的自留地,是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磨砺心性、涵养,从容的日常修行,在墨香的方寸之间,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和与专注,绘画也是如此“他的感悟也是我们共同的感悟。</p><p class="ql-block">(本文有删节)</p> <p class="ql-block">竹青、姨妹加林、大姐竹梅、三妹竹珍(四姐妹)在大姐家品评画</p> <p class="ql-block">父亲自我摸索画的碳粉画</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我小学教我的示范</p> <p class="ql-block">大姐张竹梅《硕果》获全区第九届松鹤杯书画联展二等奖,被台湾省教育协会收藏</p> <p class="ql-block">张竹青《云台情韵》获内蒙古书画家协会举办第四届中国书画展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张竹珍入选呼市大自然杯美术摄影作品展获得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姨妹加林临摹入选“翰墨写初心礼赞新时代”书画摄影展</p> <p class="ql-block">大姐儿子姜海宏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女儿李雅娟临摹油画画家之妻</p> <p class="ql-block">女婿巴特尔给孩子记日记画的画.</p> <p class="ql-block">大姐外孙张田浩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马舍洛夫国立大学美术系读本科硕士期间写生</p> <p class="ql-block">大姐孙子姜亦奇画的爷爷奶奶</p> <p class="ql-block">大姐小外孙女天亦十四岁的获奖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姐的小外孙阿希达刻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书画艺术让我们开心快乐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景芳、蒋焱家庭)</span> </p><p class="ql-block"> 张景芳和爱人蒋焱是从退休后开始学习书法、篆刻和国画艺术的。十几年来,通过参加内蒙古老年大学、内蒙古老年书画协会、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和内蒙古女子书画院的学习、交流、展示,让老两口的退休生活在学习书画,互相切磋和探讨中愉快的渡过。不仅结识了很多的书画艺友,还提升了我们的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收获着满满地开心和快乐,在书画艺术的平台上不断进取提高。</p> <p class="ql-block">蒋焱篆刻作品《二十四节气》</p> <p class="ql-block">蒋焱篆刻印章</p> <p class="ql-block">蒋焱甲骨文作品《中秋赏月团圆节 重九登高望远亲》</p> <p class="ql-block">张景芳作品《富贵花开》</p> <p class="ql-block">张景芳作品《绕篱红遍雁来红 翘立鸡冠也自雄》</p> <p class="ql-block">张景芳作品《盛在繁昌》</p> <p class="ql-block">张景芳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张景芳作品《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p> <p class="ql-block">笔墨丹青伴余生,岁月沉香姐妹情</p><p class="ql-block">(张红生、张红杰、海宁家庭)</p><p class="ql-block"> ( 张红杰文)我们展示的这些画作,或许笔法仍显稚嫩,却凝聚了我们无数心血的画作字稿,我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感动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人问我,晚年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好。爱好把我们姐妹三人又重新紧紧地聚在了一起;更是爱好,赐予了我们共同的水墨丹青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是彼此的打闹玩伴,是共享一件新衣、一个秘密的姐妹。后来,我们像三颗蒲公英的种子,被生活的风吹向了不同的方向,各自成家、立业,为儿女奔波,为琐事操劳。那些年里,见一面都成了需要提前好久约定的奢侈。</p><p class="ql-block">直到岁月染白了我们的双鬓,生活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我们忽然发现,那个曾经吵吵嚷嚷的家,又变得安静了,心里仿佛空出了一块地方。也正是在这时,仿佛是一种命运的召唤,我们先后拿起了毛笔。</p><p class="ql-block"> 两个妹妹最先开始,聚齐在老年大学。跟着老师一笔一画,颇有章法;小妹最是灵秀,她的画里总带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意趣;大妹胆子最大,总想着“胡来”,常常需要姐妹把她从“跑偏”的路上拉回来。</p><p class="ql-block">在探索艺术的路上,感谢老年大学的老师们辛勤耕耘,使我们从“小白”一步步走入水墨丹青的世界,也感谢女子画院这个平台,让我们和众多姐妹们相聚、相知、相互学习和探讨。</p><p class="ql-block"> 于我们而言,每个星期相聚的日子,就成了最期待的节日。这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房间,而是我们的“三姐妹书画工作室”。这里93岁的老妈妈,常常兴致勃勃为我们的书画点评,我们则像三个重回课堂的小学生。我们会为谁调出的颜色更雅致而互相“炫耀”,会为一笔败笔而哈哈大笑,也会为谁临摹得更像而较劲“攀比”。</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步的,何止是笔下的功夫?更是我们彼此扶持、共同走过的心路。当我们围在一起品评一幅字、一幅画时,我们品评的是我们共同度过的艺术人生。笔墨之间,有我们对童年的追忆,有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更有我们三颗心越来越紧密的联结。</p><p class="ql-block">姐姐沉稳耐心,妹妹灵动大胆,我们互相点燃了创意和激情,我们不再是孤身一人面对衰老的迷茫,而是手挽着手,在横竖撇捺、皴擦点染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命的又一份光彩。</p><p class="ql-block"> 所以,能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爱好相聚,是我们此生最大的福气之一。青春虽已渐行渐远,但我们的世界却因为这笔墨而变得更加辽阔和灿烂。</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继续这样,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在下一张宣纸上,写下更洒脱的字,绘出更绚烂的画,也活出更自在、更丰盈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张红生、张红杰、海宁</p> <p class="ql-block">大姐张红生</p> <p class="ql-block">张红生《山花烂漫》</p> <p class="ql-block">张红生《春到高原》</p> <p class="ql-block">二姐张红杰</p> <p class="ql-block">张红杰《秋清泉气香》</p> <p class="ql-block">张红杰《高原之春》</p> <p class="ql-block">小妹海宁</p> <p class="ql-block">海宁《母爱》</p> <p class="ql-block">海宁《春晖》</p> <p class="ql-block">感 悟(赵国英、赵佳英家庭)</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在妹妹佳英的建议和引领下,姐妹俩一起走进书画之旅。所不同的是佳英学习国画,国英选择了书法。为了提高书画技艺,她们先后在内蒙古老年大学、呼市老年、铁路老年大学进行系统学习,结识了各学科最优秀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她们选择的是一书一画,但艺术的根是相通的,有很多时候她们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通过不断学习,明白了,中国艺术永远是在阴阳对立、阴阳相融、阴阳互推中发展的。不论书还是画,在创作过程中都离不开尽可能去制造矛盾,之后用浑身解数去解决矛盾,让阴阳、虚实、疏密,相生相克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 通过深入学习,她们认识到书画也是有基因的,因此学习时必须要根植于传统,努力提高自己审美的眼光,提高了认知程度,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否则,只能做井底之蛙,永远都不会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p><p class="ql-block"> 通过学习,她们还体会到,学习书画的前提并不是一味的勤学苦练,而是要懂得其中的法则,在有法有度的框架下勤学苦练,才能真正从笔墨中走进中国书画。</p><p class="ql-block">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技艺的提高,她们的作品逐渐走向展厅,参加过多次区内展。</p><p class="ql-block"> 回想一路走来的学习历程,有进步时的喜悦,有瓶颈时的沮丧。但不论怎样,一旦爱上就不会放弃。有句话说的好: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p> <p class="ql-block">赵国英《毛泽东词 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赵国英《王维诗》</p> <p class="ql-block">赵国英《邓石如联》</p> <p class="ql-block">赵佳英《云影恋青山》</p> <p class="ql-block">赵佳英《情落云水间》</p> <p class="ql-block">赵国英,赵佳英姐妹俩</p> <p class="ql-block">以笔墨传家风,以相守绘人生</p><p class="ql-block"> (赵兴选、武美家庭)</p><p class="ql-block">(赵兴选文)我们的故事,要从一方砚台、两支毛笔说起。 我俩退休后,有共同爱好,因为“书法”结了“缘”——他写楷书,一笔一画讲究“稳”;我练行书,起承转合藏着“活”,交流很默契,相敬如宾。</p><p class="ql-block"> 起初只是各自喜欢,后来家里添了书桌,便成了“共砚”的日常:茶余饭后,他铺纸研墨,我在旁拿贴递笔,我除了上内蒙古老年大学,回家拜他为师并称呼——武老师……。</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武老师手把手、用心指点帮助下,让我有了进步。</p><p class="ql-block">日常写字、喝茶、打打乒乓球🏓是我俩生活中最大的乐趣……。</p><p class="ql-block">每写作品我俩都要认真准备,相互切磋、一起商量、共同创作、不断创新。偶尔也为一个字的间架、结构、书体笔法有争论,最后他总会笑着说“各有妙处”。慢慢发现,学书法中的道理,竟成了我们家最自然的家风,他常说:“练习书法无捷径,横平竖直才立得住”。这,像极了我们待人做事的态度——不投机、不浮躁,守着诚信与踏实;我总悟——“行书有浓有淡、有重有轻、有大、有小、牵丝引带、贵在留白,有收有放才自在”,也成了家庭相处之道——给彼此空间,懂互相忍让和包容,遇事冷静、不再钻牛角尖……。</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们干脆买了台乒乓球案,摆到了客厅,“一台两用”,孩子们来了,看我俩写字,自然也会凑过来写写画画,我们不去纠正“写得好不好”,只教他们“握笔要正,下笔要诚,运笔要稳”……。潜移默化,书画气息氛围感染了孩子们,老大媳妇儿说:“到我退休了,有目标啦,学书画”;老二只要有空闲,也在练笔写字、学画画;三儿、三媳妇儿常给我们鼓励支持和点赞!孙子、孙女儿也都喜欢上了书法,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家里的墨香浓厚氛围,时常也会影响邻里好友、书法爱好者以及朋友的孩子们上我家练笔写字、无偿辅导,这样我俩感觉很好。</p><p class="ql-block"> 武美老师自撰《武氏家训》凡是武氏子孙后代每个家庭一幅作为“家风”传承。其实,家风从不是说教,是我们把对“正”的坚守、对“和”的珍惜,藏在笔墨里,孩子们看在眼里,自然就会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书法慢,可这份“慢”,恰恰养育了我们家的“暖”与“定”的亲情,也让我们明白,好家风不用轰轰烈烈,就像写字:一笔一画积累,一撇一捺传承,日子便有了底气,人生也因这份笔墨相守,绽放出独有的温润光彩……!</p><p class="ql-block">我俩会永远牵着手继续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武美作品</p><p class="ql-block">武氏家训</p> <p class="ql-block">武美作品</p><p class="ql-block">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p> <p class="ql-block">武美作品</p><p class="ql-block">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 <p class="ql-block">武美作品</p><p class="ql-block">守望北疆</p> <p class="ql-block">赵兴选作品</p><p class="ql-block">宋.朱熹《偶成》</p> <p class="ql-block">赵兴选作品</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p> <p class="ql-block">赵兴选作品:</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卜算字.咏梅》</p> <p class="ql-block">赵兴选作品</p><p class="ql-block">《男女平等基本国策》</p> <p class="ql-block">赵兴选作品</p><p class="ql-block">用小楷书写《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赵兴选作品</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清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善因结善果,宽厚续家风</p><p class="ql-block">(姬文华、姬宝华家庭)</p><p class="ql-block"> 对美的启蒙来源于我小时候母亲买了两张邻居的年画,邻居婶子买了年画丈夫不同意,在那个吃穿用都紧张的年代,我母亲宽厚的解决了她的为难。当母亲打开那两幅年画后扑面而来的气息,对于我小小的心灵,就是一次美育的教化,是美的震憾。年画是王叔晖的西厢记,画中的人物表情、衣着、配饰、背景让我看的着迷,王叔晖先生对美的追求到现在都影响我,她画中的内敛、古雅、谦让、厚重,画中体现的美像一把尺子一样让我的眼睛开始衡量世间的美。</p><p class="ql-block"> 这之后我便从各种糖纸,画报,茶杯贴画不断的找素材,写完作业就拿一张做过作业的纸背面开始了描摩。</p><p class="ql-block"> 真正接触到国画是我们都成年以后了,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国画中的审美如:厚重、古雅、内敛、揖让、岂不是和母亲从小对我们的教诲正相合吗!</p><p class="ql-block"> 我的妹妹姬宝华,从小就动手能力强,会做各种小东西,小玩具,心灵手巧。她喜欢画大写意花鸟,她的花鸟画用笔泼辣肯定,有笔墨有趣味,宝华待人宽厚,做事情总替对方着想,热情谦和爱奉献,现在她的这些优点更突出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位教师,她宽厚待人、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榜样力量,使我们姐妹俩从做人做事到做画,都秉承母亲的教诲,相扶相携,相互激励。我于2021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内蒙古文史研馆研究员、内蒙古政协书画院院士、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呼市书画院院士。宝华于2013年加入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她也是内蒙古政协书画院院士、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会员部部长兼副秘书长,并在内蒙古老年大学教写意花鸟。未来我们更要互相挟持互相激励用画笔描绘出精彩人生。(姬文华文)</p> <p class="ql-block">姬文华</p> <p class="ql-block">姬文华《我的故乡我的城一一大召牌楼》</p> <p class="ql-block">姬文华《筑幸福之路》</p> <p class="ql-block">姬文华《结矛临水石》</p> <p class="ql-block">姬文华《空山落叶深》</p> <p class="ql-block">姬文华《夜月千山静》</p> <p class="ql-block">姬宝华《松雉图》</p> <p class="ql-block">姬宝华《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姬宝华《喜上眉梢》</p> <p class="ql-block">志同道合传家风,书画双楫绘人生</p><p class="ql-block">(齐春玲、樊天家庭)</p><p class="ql-block"> (樊天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志同道合”向来是家风传承的精髓所在。它不仅是血脉相连的默契,更是精神相通的共鸣。而“书画双楫”恰如人生航程中的双桨,一笔一划间勾勒出生命的深度与广度,绘就了家族文化传承的壮阔图景。</p><p class="ql-block"> 初中时,我们虽不同班却因共同加入美术组而相遇。一群热爱绘画的少年中,最终坚持下来的不过十余人,而我们是其中最为痴迷的两个。被同学们称作“大师兄”与“大师姐”的我们,因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在老师和同学看来,我们不仅是画技出众的搭档,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都有着将爱好变为职业的决心,最终也如愿考入心仪的美术院校。这份“志同道合”的魅力,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珍贵。1995年毕业,三年后我们相约携手。婚姻没有让我们放下画笔,反而让艺术更深地融入生活。婚后她主攻山水、人物、花鸟绘画,兼习书法,我主攻钢笔画,书法,装裱字画。</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道路上,向更专业的方向努力着,现如今我是新城区美协副主席,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会员等,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玉泉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青少年书法协会讲师团成员,</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老年大学钢笔画教学老师,钢笔画长卷作品《东胜卫时光大街》被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收藏,多幅钢笔画作品被单位和个人收藏。我爱人齐春玲是内蒙古女子书画院的院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中国当代女子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文联会员、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我们都有了社会责任,也希望今后和大家共同努力在艺术道路上学习交流。</p><p class="ql-block"> 书画同源,人生同道。我们的父母都有喜欢艺术的,从小就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了艺术。如今,我们的孩子,也喜欢了美术。我们这个以艺术为媒,以家庭为准的艺术家庭,正沐浴着艺术的阳光,在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高度精神契合的氛围中,向着艺术之路奋进。这正是家风传承最生动的写照——在以书画双楫共绘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将对艺术的热爱,转化为温暖而坚韧的生活力量,让美好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齐春玲《使命》</p> <p class="ql-block">齐春玲《高原风古》</p> <p class="ql-block">齐春玲《黄河颂》</p> <p class="ql-block">齐春玲《荷花墨韵图》</p> <p class="ql-block">樊天《龙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樊天《守护》</p> <p class="ql-block">樊天《生活晨曲》</p> <p class="ql-block">  若将岁月开成花,人生何处不芳华,心若美好,岁月自当花开。时光匆匆,路过的风景,经历过的往事,回眸只是云淡风轻!让我们继续畅游在翰墨写书香,丹青绘画意的海洋里,描摹我们的艺术人生!</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 刘静怡 张淑华</p><p class="ql-block">审核 齐春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