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廊古镇坐落于大理市东北端的洱海东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因“双岛双曲”(金梭岛、玉几岛,萝莳曲、莲花曲)的独特地貌得名,素有“苍洱风光第一镇”的美誉,更被《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古镇”之一。这里不仅是历史悠久的白族聚居地,更是融合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心安之所”,吸引着无数追寻“诗与远方”的游客 双廊古镇位于洱海东北岸,西眺苍山十九峰,东靠佛教名山鸡足山,环海旅游公路穿境而过,距大理市府60公里,兼具山水之胜与交通便利性。 双廊古镇的魅力,在于它将千年历史、白族文化与洱海风光熔铸于日常。无论是追寻历史印记、体验民俗风情,还是单纯享受“晒太阳、喝咖啡、听海浪”的慢时光,这里都能让人心安如归,找到属于自己的“风花雪月”,是寻找心灵慰藉港湾。 兴良庙是双廊古镇中一处承载白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古迹,原建筑已毁,其核心文化意义在于殿内曾供奉白族爱情守护神——邓赕诏的柏洁夫人。柏洁夫人作为白族民间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象征着忠贞与勇敢,兴良庙因此成为当地爱情文化与民俗信仰的载体,与双廊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紧密相连。<br><br> 双廊魁星阁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双廊镇双廊村委会双廊村,是双廊古镇内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其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进行过重修,正脊檩枋桁条上至今仍存有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清和月中浣良旦的年款,清晰记录了建筑的修缮历史。<div> 该建筑为三层三开间歇山顶阁式木构建筑,坐南向北,面阔9.75米,进深9.8米,采用36柱落地的结构形式,整体呈现上窄下宽的形态。建筑梁架用材粗硕,斗拱、插头、花板等构件雕饰典雅精美,现存木构多为民国时期重修的原构件,总体保持了民国年间的建筑风貌。其三重檐出角架斗的木构设计在洱海周边较为少见,是大理地方建筑技艺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大理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br></div> 双廊完小建造简介:光绪十七年村民向西填海,将“仓颉宫”扩至一七八六平方米的“仓颉学堂”西方,新建的东出阁飞檐戏台并两侧各三间楼庑,修东方正殿讲堂,东北角建三间楼房,一九一三年向南扩建八间房、殿、楼均毁于一九二五年匪患。一九一六年在北边建至今尚存的五间楼作教室。一九三零年拆移戏台至讲台位置。翌年在原戏台址建“大教室”。一九三五年在南方建至今扔完好的五间楼房。一九七五年拆除西方全部房舍,新建起六大教室的教学楼,并用拆下的旧料在现戏台两侧废墟上共建楼、平房各六间。一九八一年在院南新建六间楼房。<div> 一九三二年在戏台后檐临街西建“八”字形校门,一九四五年门欲倒重修。一九五零年在门顶端朔一五角星。今年全部拆除,安原大样重修。一九八三年三月立。</div> 双廊古镇关圣殿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双廊古镇南诏风情岛对岸的岛依旁半岛之上,在绿树成荫中,岛依旁村民早年修建庙宇称“关圣殿”。庙内供奉武圣人关云长,村人长祭祀。庙宇临海,同南诏风情岛隔虎口峡对峙,加上岛依旁半岛临海临环海种植108棵大榕树,有“绿树村边合”之美称。景物别致,常有人来此观海涛苍雪,是游客必来理想之处。<div> 也是半岛小镇的经典景点之一,与老渔港、大建旁本主行宫、魁星阁等共同构成了双廊古镇的历史文化景观体系。作为古镇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圣殿承载了当地民俗信仰与历史记忆,是游客感受双廊古镇人文底蕴的重要场所。</div> 正觉寺始建于元代大理国时期,后在清光绪年间进行过重修,它不仅是鸡足山古刹之一,还是洱海东岸颇具盛名的佛教名寺。同时,正觉寺也是双廊古镇众多文物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廊镇拥有毗舍战场遗址、正觉寺、玉波阁等1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觉寺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见证了双廊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div> 正觉寺以北片区规划范围以环海东路为界,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地块,共14.71公顷(220.65亩)。<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