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腰历时近十年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被誉为 “人工天河” 和 “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条“天河”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千百年的缺水之苦,更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被誉为"人工天河",代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区,历史上极度干旱缺水。据记载,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超百次,大旱绝收30多次,甚至曾因干旱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一首民谣生动描绘了旧林县的面貌:“旧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干河滩,有雨冲的粮不收,没雨旱的籽不见。” 尽管历代都有修渠努力,但始终无法根本解决缺水问题。1959年的特大旱灾成了“引漳入林”工程的直接导火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旗渠惊人的工程量:工程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约2225万立方米。有人计算,若将这些土石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修渠群众自带口粮和工具,住山崖、挖窑洞、搭席棚。粮食不够,就上山挖野菜、采树叶拌着粗粮吃。在悬崖峭壁间作业,81位干部群众为此献出了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无穷的民间智慧:修建红旗渠之时,在资金物资匮乏,林县人民就自己造炸药、烧石灰、生产水泥(自制炸药占总用量44.3%,水泥占77.1%)。他们还发明了“明窑堆石烧灰法”节省煤炭,创新“三角炮位药壶爆破法”提高掘进效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建成红旗渠,彻底改变林县面貌:解决了67万人民的用水问题,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灌溉面积的扩大使林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1964年亩产达410斤,成为河南省首个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黄河以北亩产指标的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了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红旗渠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极端艰难条件下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是宏伟的水利工程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结合体,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所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