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10日星期三,晴。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迈锡尼世界的边缘-马格尼西亚</b>。</p><p class="ql-block"> 迈锡尼文明的中心区域形成于阿哥利德、美塞尼亚和维奥蒂亚。渐渐地,迈锡尼世界不断扩张,囊括了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阿提卡、优卑亚岛、希腊中部、克里特岛以及爱琴海诸岛,其影响甚至延伸到了色萨利的马格尼西亚地区——这里正是神话中伊阿宋率领阿尔戈英雄们出征的出发地“伊奥尔科斯”的所在地。阿尔戈英雄的传说或许反映了迈锡尼商人与航海者们为寻找财富和海外市场而展现出的不安分精神。数千年来,伊奥尔科斯一直是希腊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个神话,直到考古学家们开始用铲子探寻它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为了寻找神话中的伊奥尔科斯,考古学家们在迪米尼发掘出了富有的圆顶墓;不久之后,又在沃洛斯的新洛尼亚的卡帕克利发掘出了一座圆顶墓。最近,在沃洛斯的卡扎纳基又发掘出了另一座圆顶墓,里面出土了奢华的随葬品。</p><p class="ql-block"> 新洛尼亚地区的石棺墓墓地和那座圆顶墓表明,在迈锡尼时期初期(公元前15世纪),这里曾存在过一个重要的中心。公元前14世纪早期,坐落在同名新石器时代聚落山坡上的迪米尼逐渐崛起,在经济繁荣时期,其人口也有所增长。大型建筑群以及两座富有的圆顶墓,证实了迪米尼就是荷马笔下“建造精良的”伊奥尔科斯。公元前1200年左右,迈锡尼宫殿体系崩塌,这一中心也随之逐渐被废弃。</p> <p class="ql-block"> 左侧是双柄大口杯(krater)。敞口、鼓腹、高圈足,双柄对称分布,线条硬朗,兼具实用(便于搬运倾倒)与稳定感;右侧为单柄壶(jug)。窄颈、圆腹、小底,单柄连接颈腹,造型优雅,符合盛酒、注酒等功能需求,展现迈锡尼陶器对实用器型的精准把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装饰均以红褐色彩绘为主,左侧陶杯绘有螺旋纹、波折纹组合,螺旋纹富有韵律,似流动的能量符号,波折纹增添古朴张力,图案分布于腹、颈,与器型曲线呼应;右侧壶身是竖条纹与曲线纹交织,线条或直或曲,分割空间又营造动感,简约中藏秩序,体现迈锡尼早期陶器装饰“程式化几何纹样”特点,借重复图案传递神秘庄重氛围。</p> <p class="ql-block">Late Helladic IIA(迈锡尼文明阶段),公元前15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陶器皆为单柄带流壶的造型,这种设计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壶身整体呈圆润的球状,这样的形状能够增大陶器的容量,方便储存液体。弯曲的壶流便于倾倒液体,而一侧安装的把手则方便使用者握持。不过,右侧的陶器壶流部分存在破损,壶身也有明显裂痕,显示出其历经了漫长岁月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陶壶表面装饰有丰富的纹饰,以涡旋纹和曲线纹等几何图案为主。这些纹饰线条流畅,富有动感,仿佛在陶器表面舞动。涡旋纹层层嵌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感觉;曲线纹则灵动飘逸,增添了几分柔和美感。左侧陶壶上的纹饰以橙红色调为主,色彩鲜明,与陶壶的底色形成强烈对比;右侧陶壶的纹饰颜色相对较深,接近棕红色,显得更为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 左侧为矮颈鼓腹的双耳陶罐。陶体以红褐与米白为主色调,纹饰似舒展的叶片、涡旋图案,线条灵动,色彩晕染自然,如在讲述古老的生活美学,尽显迈锡尼陶器的细腻工艺 。</p><p class="ql-block"> 右侧则是带流双把陶壶,虽有裂纹却不失古朴。以黑褐纹饰为主,图案是几何化叶片、线条构成的装饰带,规整且富有层次,彰显迈锡尼文明对秩序与美的追求,承载着历史厚重感。<br></p> <p class="ql-block"> 这组迈锡尼陶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陶器造型多样,涵盖了碗、双耳罐、单柄壶等器型,大小、形态各异,满足不同生活功能需求,体现迈锡尼陶器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设计理念 。</p><p class="ql-block"> 以黑褐、红褐等色彩绘制图案,有涡旋纹、几何纹等,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如中间单柄壶的眼状涡旋纹,神秘又具视觉冲击力,传递出迈锡尼文明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陶器表面可见修复痕迹与斑驳色泽,是时光的印记,见证迈锡尼文明的兴衰,承载着古代工艺信息,静静诉说着古希腊早期的生活与文化故事。</p> <p class="ql-block"> 晚期Helladic IIA时期(公元前 15 世纪上半叶,属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阶段),出自 Prosymna(普罗斯姆纳,迈锡尼文明遗址) 的一批陶器。</p><p class="ql-block"> 饰有常春藤叶和棕榈树图案的香水瓶(alabastra),来自普罗斯姆纳。</p> <p class="ql-block"> 29 花瓶的三脚架底座,腿部有程式化花朵装饰,来自马尔科波洛(编号3761)。</p><p class="ql-block"> 30 鸟嘴形流壶,饰有程式化花朵图案,来自普罗斯姆纳(编号6913)。</p> <p class="ql-block"> 这组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的迈锡尼陶器,尽显古文明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器型丰富多元,有马镫壶、带柄壶、高足杯、双耳罐、提梁壶等。壶类形态饱满,杯具高脚设计精巧,双耳罐古朴敦实,适配不同生活场景,见证迈锡尼人的实用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红褐、黑褐为主色调,绘有几何纹、线条带等 。或规整排列,或自由延展,如高足杯上的图案简约灵动,壶身纹饰古朴厚重,用色与线条勾勒出独特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晚期希腊底ⅢB时期,公元前13世纪。</p><p class="ql-block"> 40 肩部饰有程式化花卉图案的小型马镫壶。来自梯林斯。</p><p class="ql-block"> 41 肩部饰有程式化花卉图案的矮身马镫壶,花卉由添加的白色颜料绘制的链条纹环绕。来自埃伊纳岛。</p><p class="ql-block"> 42 高脚杯,饰有垂直排列的骨螺壳图案和程式化章鱼图案。来自马尔科波洛。</p> <p class="ql-block">晚期希腊底IIIC时期,公元前12世纪。</p><p class="ql-block"> 43高脚杯,饰有垂直排列的骨螺壳图案和程式化章鱼图案。来自马尔科波洛。</p><p class="ql-block"> 49 紧凑风格马镫壶,饰有线形装饰和玫瑰花环纹。来自迈锡尼。</p> 48 章鱼风格马镫壶,饰有章鱼及多种辅助纹样。来自凯拉米克斯,迪皮隆。 <p class="ql-block"><b>迈锡尼陶器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 陶器不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在不断发展演变。这也是为何它成为任何文明分期断代与分类的可靠且实用的标准。聚落遗址的发掘通常会出土陶片,而完整的陶器则多发现于墓葬中。</p><p class="ql-block"> 早期迈锡尼陶器(属于晚期希腊底I期和II期,公元前16至15世纪)以小型陶器为主,融合了早期的中期希腊底风格与米诺斯传统。这种融合要么发生在拉科尼亚,要么发生在阿戈利斯地区。迈锡尼时期的阿戈斯陶器从一开始就以高品质著称,并对希腊大陆的陶器风格产生了强烈影响。晚期希腊底II期的大型“宫殿风格”双耳陶瓶,便带有植物与海洋元素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 剑柄带有角状饰头、剑身刻有螺旋纹的青铜剑。剑柄肩部有雕刻装饰且带有镀金钉的青铜剑。剑柄带有象牙镶嵌的大型青铜刀。青铜矛等。</p> <p class="ql-block"> 大片的金箔。</p> <p class="ql-block"> 迈锡尼A号圆形墓群四号墓出土文物,公元前16世纪。金质死亡面具,由金属片制成,带有锤揲工艺细节。这两件金面具的双眼都是紧闭的。</p> <p class="ql-block"> 神圣绳结3对(sacral knots):作为米诺斯克里特文明的宗教象征,由釉陶制成,带有线纹装饰,出自迈锡尼IV号墓。神圣绳结则反映了当时与米诺斯文明的宗教文化关联,为研究该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宗教信仰提供了线索。</p> <p class="ql-block">仪式花瓶--来自迈锡尼A圈墓地(Grave Circle A)中IV号墓和V号墓的角状杯(rhyta),可追溯至公元前16世纪。</p><p class="ql-block"> 仪式花瓶是迈锡尼王室墓葬中典型的随葬品。这些花瓶在葬礼仪式中可能被用作角状杯(仪式漏斗)。其造型选择明显受到米诺斯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例如牛首造型,而且石制花瓶是从克里特的专业工坊进口的。公牛象征着生命力与繁殖力,狮子则可能代表着自然力量与统治权。</p><p class="ql-block"> 黄金装饰的这件银质牛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对修长且微微弯曲的牛角,它们向上高高扬起,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威严, 牛角表面色泽金黄,虽历经岁月,却依旧闪耀着温润的光泽。牛头的主体部分呈现出古朴的棕褐色,质感厚重,表面的纹理仿佛真实牛皮的褶皱,细腻而逼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尤为特别的是,牛额头中央装饰着一朵精致的金色花朵。这朵花造型优美,花瓣层层舒展,中心微微凹陷,宛如盛开在牛头之上的璀璨星辰,为整个雕塑增添了一抹灵动与华丽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件展品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古希腊文化与艺术的生动见证, 它让人们得以窥见古希腊工匠们精湛绝伦的技艺,以及当时社会对于牛这一形象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和情感。 牛在古希腊文化中象征着力量、丰饶和神圣,而这件雕塑无疑是这种文化内涵的具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海因里希·施里曼致乔治一世国王的电报(1876年11月16日/28日)</p><p class="ql-block"> 陛下,我满怀欣喜地告知您,我已发现了那些陵墓。根据帕萨尼亚斯的记载,这些陵墓属于阿伽门农、卡桑德拉以及他们的同伴们--他们在一场宴会上被克吕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埃癸斯托斯谋害。这些陵墓被一个双层石圈环绕,这种构造只有为尊崇地位显赫之人时才会建造。</p><p class="ql-block"> 在陵墓内部,我发现了令人惊叹的珍宝以及纯金的古代器物。仅这些珍宝就足以填满一座大型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将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并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外国人前往希腊。</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从事这项工作纯粹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我自然对这些珍宝没有任何要求,并热忱地将它们完整地移交予希腊。愿这些珍宝成为希腊不可估量的国家财富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介绍了德国传奇式的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出于一个童年的梦想,他执著地放弃了商业生涯,投身于考古事业,使得荷马史诗中长期被认为是文艺虚构的国度--特洛伊、迈锡尼和梯林斯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斯·聪塔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希腊文明的记载中,真实历史的完整一章得以补充——此前,在这片领域里,只有模糊的神话在诗意的幻想迷雾中游走。这一章虽然几乎完全没有留下名字,却充满了实物佐证。 --摘自其著作《迈锡尼与迈锡尼文明》 雅典,1893年</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的聚落格局与建筑</b>。</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的发掘,新石器时代文明已得到证实,其历史可追溯至无陶时代(公元前6800-6500年)。事实上,当时的住所是由木柱、泥土和稻草搭建的小屋,地面为夯实的泥土,屋内设有用于烹饪、照明和取暖的壁炉。</p><p class="ql-block">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6500-5800年),小村庄是常见的聚落形式,但也出现了一些村落,例如马格尼西亚(色萨利)的塞斯克洛。这一时期的住所类型和建筑材料呈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既有曲线形建筑,也有矩形或方形建筑,墙体由黏土、泥砖和木材建成,底部设有石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800-5300年),新的聚落开始出现,这些聚落已呈现出初步的‘城镇规划’,设有狭窄的街道和广场。其中一些聚落想必已成为该地区其他聚落的‘中心’。塞斯克洛便是这样一个中心,其面积达10公顷。这一时期的住所布局趋于标准化,既有单室的矩形或方形建筑,也有多室的类似‘正厅’的建筑。石基得到普遍使用,木柱支撑着上部结构,黏土涂抹的墙体下部镶有防水石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考古证据表明,到公元前6千年末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300-4500年)和新石器时代末期(公元前4500-3300年),聚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希腊大陆出现了新的聚落,如马格尼西亚(色萨利)的迪米尼,岛屿上也有新聚落建立。同时,大型聚落(如塞斯克洛)周边出现了次级聚落,一些聚落(如迪米尼)还建有石砌围墙,而村庄中央则有一座宏伟的‘正厅’建筑。这种名为‘正厅’的新型建筑包含三个相连的房间--门廊、主厅和后室,在迈锡尼时代成为宫殿的核心建筑。历史时期的古代神庙也普遍采用这种三部分构成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文明</b>。</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文明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其特点是实行混合型农耕经济(农业与畜牧业结合)、定居生活,以及广泛使用磨制石器。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阶段(旧石器时代)进入到生产阶段,成为了自然的主宰。这场新石器时代的‘革命’于公元前7千纪初在希腊展开。新石器时代持续了三千多年(公元前6800-前3300年)。</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遍布希腊各地,但在色萨利平原分布尤为密集,那里坐落着两个最重要的聚落--塞斯克洛和迪米尼。在聚落内部,房屋沿着街道和广场分布,构成了建筑和‘城镇规划’的初始形式。</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大成就是手工业的专业化。为家庭配备工具、陶瓷器皿、纺织品和篮筐等物品的需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工匠们将技艺代代相传。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公元前4500-前3300年)的漫长岁月里,金属加工技艺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 人类社会在保障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后,发展出了广泛的交换网络。希腊大陆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中出现了来自米洛斯岛的黑曜石及其他外来器物,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爱琴海地区的航海业就已有所发展。</p><p class="ql-block"> 定居生活的形成,促使家庭生活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和公共特征得以确立。花瓶、器皿、大型储物罐和牲畜等物资很可能已被视为财产。牲畜围栏、谷仓、储存设施、公用建筑以及护墙或防御工事,想必都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组织的。这些关于个人财产和公共财产的‘不成文’社会制度,自此传承给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几乎仍以未变的形式存在着。</p> <p class="ql-block"><b>色萨利的新石器时代陶器</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末期(公元前6500-前3300年)。</p><p class="ql-block"> 精美的装饰陶器始终与朴素的家用器皿一同使用。彩绘陶器的制作需要在黏土和色料的选择,以及烧制条件的控制方面具备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色萨利地区有多个装饰陶器的生产中心,且与其他地区存在交流。黑色磨光的“拉里萨陶器”既有本地制作的,也有从更北部的生产中心(可能位于巴尔干半岛)进口的。</p><p class="ql-block"> 色萨利地区内部装饰风格的分布,反映出该地区存在交流与互动网络,且这些网络融入了共同的文化传统之中。装饰风格通常以其在色萨利首次被发现的遗址命名。</p> <p class="ql-block"> 迪米尼新石器时代聚落复原图--图中可见标志性的环形围墙,以及位于中心的正厅(水彩画,B. 齐西斯作于1957年)。</p> <p class="ql-block">“古典迪米尼彩陶”是迪米尼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陶器类型,源于希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迪米尼文化,该文化因位于色萨利地区沃洛斯市迪米尼村而得名,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800年。</p><p class="ql-block"> 色彩运用:多用白、黑两色颜料,衬以器壁的淡赭色,形成鲜明而富有变化的色彩组合。</p><p class="ql-block"> 图案设计:常见螺旋纹、回纹、粗细相同的带纹等,这些图案风格奔放,充满活力。典型器物双耳大水罐,往往在回绕器壁的带纹大花之间穿插以螺旋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奥扎基风格“Otzaki style”可能指的是与希腊色萨利地区奥扎基(Otzaki)相关的新石器时代陶器风格。奥扎基的陶器可追溯到公元前6500年至5800年。</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奥扎基陶器通常为手工制作,有单色、刻纹或绘有线性、几何图案的类型。在希腊,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基本陶器类型大致相同,这表明不同聚落的居民之间存在交流。由于陶器在年代测定方面的重要性,学者们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其分为不同的风格,色萨利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构成了研究整个希腊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器残片。陶器表面有通过颜料绘制的图案或纹饰。</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陶器</b>。</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陶工深谙如何挑选合适的黏土,并将其与羼和料(粗砂、细沙、稻草)混合,以赋予陶器理想的特性:抗破损的耐久性、耐高温性、能让液体保持清凉的多孔性。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为手工制作的单色器,造型简约,饰有刻划或彩绘的线性图案,也有造型精巧的器物。</p><p class="ql-block"> 陶器证据在确定年代、重建新石器时代社群的经济状况以及日常与仪式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陶器风格是不同年代时期与阶段的标志。色萨利的陶器组合开创了希腊新石器时代文明研究的先河,也是国家考古博物馆新石器时代展品的主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6500-前5800年),色萨利最早的陶器是单色磨光碗。后来,出现了带有刻纹或彩绘的陶器(属于“原始塞斯克洛”和“前塞斯克洛”风格)。</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800-前5300年),即“塞斯克洛文化”时期,以浅色底红彩或红底色浅彩陶器为特征,纹饰包括锯齿纹带、火焰纹和线性纹。“刮刻”装饰工艺已得到应用,在弗西奥蒂斯的利亚科克拉迪出土了这类装饰的精美标本。</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晚期,即“迪米尼文化”时期,陶器风格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这些风格按不同地点命名,分为前迪米尼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期,公元前5300-前4800年)和迪米尼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二期,公元前4800-前4500年)。这一时期的陶器有灰色陶(“察格利”风格)、黑色磨光陶(“拉里萨”风格)、彩绘陶(“阿拉皮”风格)和多彩陶(“圣索菲亚”“奥扎基”风格)。在“古典迪米尼”风格的刻纹或彩绘陶器上,螺旋纹是主要纹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末期(公元前4500-前3300年),即“拉赫马尼”阶段,其特征是使用镶嵌膏而非颜料进行装饰,且主要在单色陶器上采用角状耳(而非把手)。</p> <p class="ql-block"> 有颈罐,红色器底上有装饰。出土于卡拉达扎格利--一处靠近塞斯克洛的新石器时代聚落。</p> <p class="ql-block"><b>希腊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b>(公元前6千纪)。</p><p class="ql-block"> “希腊南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6500-前5800年)和中期(公元前5800-前5300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实体,其光彩或许不及色萨利的‘塞斯克洛文化’。至少,来自洛克里斯的哈拉伊、阿提卡的新马克里以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科林斯的聚落出土的陶器证据,都表明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当时陶器的造型种类有限,主流是无柄或带穿孔耳的碗。这些陶器以单色为主,其中黑色磨光陶因其卓越品质而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制陶工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单色陶器和彩绘陶器上施加有光泽的陶衣。事实上,所谓的‘乌尔菲尔尼斯’(Urfirnis)类型的光泽彩绘陶器,标志着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开端,也是区分色萨利与希腊南部陶器组合的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 塞斯克洛与迪米尼,色萨利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300-前4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期(公元前5300-前4800年)。陶碗,带有彩绘(黑红两色)装饰。</p> <p class="ql-block"> 古希腊陶器残片。表面留存的红褐彩饰,似蜿蜒涡纹,线条古朴流畅,带着古希腊陶器独特的艺术韵味。外观呈上窄下宽的近似台柱状,表面并不平整,历经岁月的洗礼,留存着破损、斑驳与污渍的痕迹,显示出其年代的久远。色彩以土黄或米白等大地色系为底色,其上绘制的涡纹采用红褐等色彩,色彩对比虽不算强烈,但在古朴的底色衬托下,依然能够彰显出图案的独特与醒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涡纹是其主要装饰元素。这些涡纹造型流畅且富有动感,可能是古希腊工匠通过特定的绘制工具与手法精心描绘而成。在古希腊陶器艺术中,涡纹这类几何纹样的运用较为常见,它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可能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或许与古希腊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或是对生命循环的认知有关。</p> <p class="ql-block"> “古典迪米尼”风格的彩绘碗。装饰纹样及其布局灵感源自编织和篮筐图案。11号碗的内部,大型螺旋纹在线性构图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发展。出土于迪米尼和塞斯克洛。<br></p> <p class="ql-block">球形花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期(公元前5300-前4800年),带有多彩彩绘装饰,出土于色萨利地区马格尼西亚的迪米尼。</p><p class="ql-block"> 这件花瓶由细腻的棕色黏土塑形而成,造型为完美的球形,两侧几乎以相同手法绘有曲线纹饰。这位新石器时代的陶工兼画师实现了他所构想的球形造型,创作出这件极为精美的器物。其造型与装饰至今独一无二,且因出土于卫城的一座中心建筑中,在当时想必也是一件非凡的花瓶。</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末期(公元前4500-前3300年)勺形器(scoop)。这件制作精巧的特殊器皿,可能用于仪式。由三个独立部件拼接而成,经磨光处理,上表面和手柄处有镂空几何图案装饰。其造型可能模仿木制原型。出土于塞斯克洛。</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的小雕像</b>。</p><p class="ql-block"> “黏土或石头制成的人像与动物像小雕像,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具表现力的创作之一。在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艺术中,站姿或坐姿的女性雕像占主导地位。这些女性雕像的性特征被着重刻画,对新石器时代的人们而言,女性想必是与生命和创造相关的神奇象征。</p><p class="ql-block"> 小雕像主要在聚落中被发现,它们的造型并不统一。多样的姿态、对性别或生命阶段(如怀孕)特征的呈现,使每一件都堪称独特的创作。人们通过色彩和刻纹来表现服饰与装饰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6500-前5800年),人像塑造以自然主义风格为主,这种风格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800-前5300年)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小雕像在创意、数量和种类上都激增。女性身体的刻画包含解剖学细节,但往往会夸张其体量。抽象风格的小雕像在数量和种类上与自然主义风格的不相上下。男性雕像无论采用自然主义还是抽象风格,大多以突出的阴茎为显著特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300-前4500年),受社会变革影响,抽象化的简化处理成为主流。“哺育者”与“思考者”雕像以其精湛的造型,凸显了人们对人类形象进行抽象化描绘的刻意选择。板状雕像构成一个独特的类别,它们以扁平的黏土块为身体,用两个凸起代表手臂。肢解式雕像则更为抽象:在矩形或圆柱形的核心(身体)中,插入一根三角形的石头或大理石棒,用以象征头部和颈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末期(公元前4500-前3300年)的环形女性雕像,体现了对人类形象的极致简化。这些雕像常被用作护身符,且多以黄金制成--黄金可能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同一时期,人们开始用白色大理石制作人像,这些雕像被视为青铜时代早期著名的基克拉泽斯雕像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坐姿女性雕像。风格写实,呈现出伸展双腿或交叉双腿的不同姿态。</p> <p class="ql-block">来自希腊塞萨利地区的陶俑,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公元前6500-前5300年)。它们出自克里斯托斯·聪塔斯在塞斯克洛的发掘成果,以及乔治奥斯·措洛齐迪斯的藏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陶俑的刻画质量存在差异,这与工匠的技艺水平有关。它们承载的意义因使用场景而异,可能用于仪式、成人礼、巫术活动或作为玩具。当这些陶俑以不同组合摆放时,能“讲述”无数场景,呈现多样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站姿女性雕像:风格写实,部分带有身体扭转的动态。腹部、臀部和胸部等标志性特征十分明显。坐姿女性雕像:风格写实,呈现出伸展双腿或交叉双腿的不同姿态。</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理石抽象人物雕像。颈部比例过高,其中29号是这类雕像中较大的一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二期,出自塞斯克洛和迪米尼。饰板正面有刻痕,这些刻痕可能代表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晚期女性陶制俑形花瓶(vase)(兼具雕像与容器功能)。为中空结构,带有雕塑特征:左脚突出,身体和肩部也相应地呈现扭转姿态。其可能的出土地点是埃维亚岛。</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宝藏”</b>。</p><p class="ql-block"> 1997年10月,国家考古博物馆新增了53件新石器时代的黄金制品,这些文物被视为希腊境内发现的最重要文物之一。它们是一组风格统一的藏品(“窖藏”),由刑事调查部非法文物交易调查处没收。两年后的1999年5月,第二批17件类似的黄金饰品被没收,并交由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这70件黄金饰品很可能出自墓葬环境。根据考古及考古测量证据,其年代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4500-前3300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饰品造型和尺寸各异。最常见的是环形护身符及其类型变体,其上刻画有女性形象,并有一对隆起的乳房。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护身符、金箔圆盘、菱形饰品、带状饰品以及4颗珠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尽管“新石器时代宝藏”的出土地点仍不明确,但其价值不可估量。它为研究新石器时代饰品的类型学、艺术构思、人物形象刻画,以及希腊大陆、爱琴海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冶金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窖藏”,发现了诸多新石器时代末期(公元前4500-前3300年)采用锤击工艺制作的黄金饰品,带有大量使用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环形人形吊坠,描绘了一个女性形象,圆环上有一对代表乳房的凸起。这是迄今为止在希腊土地上发现的同类吊坠中最大的一个,重80.6克。</p> <p class="ql-block"> 铜制斧/凿。这是在塞斯克洛卫城发现的“窖藏”的一部分,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公元前4500-前3300年)(编号6021)。</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工具</b>(公元前6800-前3300年)。</p><p class="ql-block"> 以定居生活和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生活方式,催生了石、骨、烧制黏土及鹿角等材质工具的技术革新。石器最为常见,常被安装在木质或骨质柄上,用于耕地、收割、研磨谷物、加工木材、皮革与羊毛、纺织、用箭和矛狩猎或作战,以及用斧头砍伐树木。</p><p class="ql-block"> 人们运用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的打制石器技术,用燧石和黑曜石制作锋利的刀片、刮削器、箭镞和矛头。与之不同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创新体现在磨制和抛光石器上,例如用各种彩色岩石制成的锤首、斧头和锛子,以及磨盘、研钵和杵。色彩鲜艳的抛光石制锤首和斧头可能是象征声望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骨器多由家畜的长骨制成,最常见的类型有锥子、针和刮刀,这些工具让我们得以想象新石器时代女性穿孔皮革、缝纫、打磨陶器或调制彩色化妆品的场景。更精巧的骨制品是纺锤轮。黏土制的织机重锤、渔网坠和投石器弹丸,共同构成了新石器时代工具的原料与类型谱系。</p> <p class="ql-block"><b>青铜时代早期与中期</b>。</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末期,金属的使用逐渐普及,冶金术也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爱琴海东北部、基克拉泽斯群岛及希腊大陆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单元。</p><p class="ql-block"> 在爱琴海东北部,莱斯博斯岛的波利奥赫尼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成为重要的原始城市中心。同期还有爱奥尼亚海莱夫卡斯岛的豪华墓葬。在希腊大陆,维奥蒂亚的奥尔霍迈诺斯、阿戈利斯的勒尔纳以及埃伊纳岛都是当时的重要中心。阿提卡地区有许多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的聚落和墓地,如拉菲纳、阿斯基塔里奥和圣科斯马斯。在这些地方发现的外来物品,证明当地与基克拉泽斯群岛存在交流--当时的基克拉泽斯群岛正处于早期基克拉泽斯文明的繁荣期。</p><p class="ql-block"> 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000-前1600年)初期,经济和文化曾一度衰退,传统观点认为这与新的人口迁徙(米诺斯人)有关。但到这一时期中期,发展迹象逐渐显现:人口增长,新聚落建立,其中最重要的聚落还配备了青铜加工工坊。此时的墓葬中开始出现青铜武器、珠宝和轮制陶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希腊大陆出土的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表明,到中希腊时期末期,社会经济已出现分化。米诺斯克里特岛先进文明的影响、奢华精美的器皿与武器的输入,以及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传播,带来了生活各方面的彻底变革。这一时期见证了迈锡尼竖井墓的出现和新武士贵族阶层的兴起,也由此开启了迈锡尼时代。</p> <p class="ql-block"><b>爱琴海东北部文明</b>。</p><p class="ql-block"><b>青铜时代早期</b>(公元前3300/32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在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千纪),所谓的“爱琴海东北部文明”在特罗阿德地区(小亚细亚西部)、莱斯沃斯岛(莱姆诺斯岛的波利奥赫尼、米里娜、库科尼西)、莱斯博斯岛(塞尔米)、萨摩斯岛(赫拉神庙)、希俄斯岛(恩波里奥)以及通往基克拉泽斯群岛航线上的斯基罗斯岛(帕拉马里)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莱姆诺斯岛的波利奥赫尼规模惊人,被认为是欧洲首个有组织的“城市”,其特点是有连续的定居阶段,通常以颜色(黑、蓝、绿、红、黄)标记。在小亚细亚对岸的特洛伊,其连续的定居点(特洛伊I-IV期)也呈现出类似的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千纪中期,黄色阶段的波利奥赫尼和特洛伊IIg期的定居点展现出明显的原始城市特征:完善的城市规划、复杂的建筑结构、手工业专业化、陶轮的使用、先进的冶金术、印章的使用,这些都表明存在强大的中央权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特洛伊和波利奥赫尼出土的金、银、铜制品“窖藏”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珠宝以精巧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著称。特洛伊和波利奥赫尼共有的器物包括陶器造型(双柄杯)和雕像类型。爱琴海东北部文明的器物证明,当时存在从希腊大陆、基克拉泽斯群岛到小亚细亚及高加索地区的交流网络和文化往来。</p> <p class="ql-block">莱斯博斯岛的波利奥赫尼遗址,出土文物丰富。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千纪)。</p><p class="ql-block"> 陶制炊具与餐具。三足罐与水壶。骨制及青铜工具、石斧。陶瓶与黏土模具。印章及封泥,表明存在有组织的贸易活动。陶罐、石锤、渔网坠、青铜匕首。来自基克拉泽斯群岛的石瓶、银质珠宝、铅制镂空狮子像及象牙圆柱形印章(印章上有人物与动物图案,属东方风格)等。</p> 骨制人形雕像,单柄陶壶、陶罐,纺锤轮与石杵,基克拉泽斯式重量度量器,青铜武器及工具:匕首、战斧、刀与凿子等。 <p class="ql-block"> 此器造型独特,像是古希腊陶器“双耳瓶”(amphora)的变体。主体是修长的筒状颈部,顶端开口微撇,颈部两侧延伸出巨大环形把手,如两轮弯月环抱。陶体呈古朴的红褐之色,表面有岁月侵蚀的裂纹,似在诉说历史。置于透明底座,更显其跨越时空的艺术张力,尽显古希腊陶器工艺的奇思与古韵。</p> <p class="ql-block"> 陶猪,整体造型生动逼真,模仿猪的形态塑造。陶猪身形滚圆,有着憨态可掬的猪头,还刻画有耳朵、鼻子等细节 。底部设有四只短小的腿支撑,陶色为浅黄,表面带有一些细微的痕迹与斑驳色块,似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展现出古朴的质感和历史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陶罐。呈经典的红陶质地,色如赤壤。器型为球形腹、细长颈,搭配弯曲把手,颈部顶端似有破损。古朴的色泽与简洁线条,尽显古希腊陶器的质朴韵味,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双联式陶器,由两个相连的容器组成,带三足与耳状装饰,表面呈古朴土黄色,虽有破损仍显历史厚重,见证古代工艺,承载岁月痕迹。</p> <p class="ql-block"> 特洛伊,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千纪),索菲亚·谢里曼捐赠。青铜首饰及工具或武器:包括别针、钉子、锥子、凿子、匕首和小刀。</p> <p class="ql-block"> 这组变形双耳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历史价值。均为红陶质地,经烧制呈现出古朴的橙红、土黄等暖色调,表面因岁月侵蚀与氧化,形成斑驳的色泽变化,有的部位颜色更深,似是时光留下的“包浆”,诉说着漫长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造型设计上,三件变形双耳杯遵循统一范式:修长的颈部笔直向上,顶端开口微微外撇,便于倾倒或注入液体;颈部两侧对称延伸出环形耳,耳的弧度优美,既在实用功能上方便手持、搬运,又在视觉上平衡了修长颈部带来的纤细感,使整体造型和谐稳定,体现古希腊工匠对器型美学与实用功能的融合考量。三件尺寸有别,从左至右依次呈现大小变化,在统一中制造出节奏差异,可能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如盛装不同容量的液体。这种变形双耳的设计,突破常规双耳器型,以夸张、独特的环形耳,展现出古希腊陶器在形制创新上的大胆尝试。</p> <p class="ql-block"> 黏土容器。其中这件双柄杯是特洛伊的标志性杯型。典型的陶土烧制,呈现出古朴的土黄色调,表面因岁月侵蚀与修复,有着明显的拼接痕迹,裂纹如时光刻下的纹路,诉说着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器型上看,它有着短而直的颈部,颈部顶端开口,便于盛装液体;腹部鼓胀,增添了容纳空间,符合古代日常储物或祭祀等用途的功能设计。两侧对称设置环形耳,既在实用上方便搬运,又在视觉上平衡了器型,体现古希腊工匠对造型美学的把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