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看到"童年虫趣"这个话题,我觉得很有回味感,这让我又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们这些奔六的人们,那时多数家庭的生活只能说满足温饱,父母的工资主要用于生活支出,没有多余的钱来买孩子的玩具,家里除了必须的用具外,就连衣服都只能够换穿,一年一套新衣服,穿破了缝缝补补,新三年,旧三年,是常有的家事,而对于正长的孩子来说,大的穿过,小的接着穿。</p><p class="ql-block"> 虽说日子过得清贫些,在我的记忆中,没有饿过饭。至于说没有玩具,那是小小事,我们那时也有自己的玩具,买不起就自己做,纸飞机,泥娃娃,弹弓叉,各种果核,各种石头,还有各种多样的昆虫。</p><p class="ql-block"> 说起玩昆虫,那就多了,天牛,屎壳郎,蜻蜓,蝴蝶,蚂蚱,大金虫,是玩得最多的种类,有时也会去看蚂蚁搬家,夏天夜里约几个小伙伴去捉萤火虫,用一个小玻璃瓶装在里面,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微弱的萤光,有趣的还有去山上牛屎堆里找又大长角的那种屎壳郎,可以用一根竹管,弃掉一片后,将两个屎壳郎从两头同时放入,观看它们互相顶撞的场景,也可以用一个火柴盒做成车箱的样子,让屎壳郎拉着走,很是有趣,几个孩童在一起互相比拼各自的屎壳郎,不服气又去山上再找更雄壮的来比,玩昆虫也分季节,大多是夏天多,过了秋天就只能玩其它的自制玩具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去粘蜻蜓,因在沟边,竹棍不够长,用手伸去粘,结果不小心,掉到了沟里,左脚踩在一个鹅卵石上,脚关节脱位,回家后就不能走路了,被家人臭批一顿,领去医院治疗,过了半个月才总算恢复,读书也只能请假。从此我对玩昆虫的兴趣开始降温,逐步将爱玩的个性转变为看书写字,学习成绩也有了长足进步,到读初中后,就再也没有玩过昆虫。</p><p class="ql-block"> 爱玩昆虫的童年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今回想起,仿佛如昨天一样,一晃眼就是奔六的人了,看看现在的孩童们,所玩的玩具大多是买来的,家里堆得老多,想丢又不舍,于是用纸箱满满装上,留给孙子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