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肖晓阳</p><p class="ql-block">晓阳钟艺</p><p class="ql-block">头条</p><p class="ql-block">百度</p> <p class="ql-block">按:观九三大阅兵,感慨尤多,作七绝四首并解读创意,聊博一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一:佛教意象的圆融假借</p><p class="ql-block">如来佛掌驭东风,调御妖魔仗大雄。</p><p class="ql-block">他日南洲歌泰世,天王宝剑有奇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意解读:</p><p class="ql-block"> “如来佛掌驭东风”:起句便将宗教的至高法力与国之重器相结合,想象奇崛。</p><p class="ql-block"> “如来佛掌”喻指强大、精准、不可抗拒的守护力量,带有慈悲镇邪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东风”一语双关,既是自然之风,更是闻名世界的“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东风系列战略导弹,象征着维护和平的终极力量。</p><p class="ql-block"> 此句将尖端国防科技赋予了“慈悲护生,惩恶扬善”的佛法精神,立意超凡。</p><p class="ql-block"> “调御妖魔仗大雄”:“调御”一词源自佛教“调御丈夫”(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意为调伏制御;“妖魔”指代邪恶势力;“大雄”亦是佛的德号,代表无比强大的力量与无畏精神。</p><p class="ql-block"> 此句意为:凭借“大雄”般的力量,来调伏震慑世间妖魔。诠释了“止戈为武”的战略思想,即强大军力是为了威慑和制止战争。</p><p class="ql-block"> “他日南洲歌泰世”:描绘力量守护下的美好愿景。“南洲”是佛教概念中的“南瞻部洲”,即我们所处的世界。“泰世”即太平盛世。</p><p class="ql-block"> 此句勾勒出一幅未来世界在强大力量守护下歌唱太平的和谐图景,指明了军事力量的最终目的是捍卫和平。“天王宝剑有奇功”:收束全诗,点明功勋所在。 </p><p class="ql-block"> “天王”指佛教中护持佛法的四大天王,他们手持宝剑(增长天王)、琵琶(持国天王)、宝伞(多闻天王)、灵蛇(广目天王),守护四方安宁。</p><p class="ql-block"> 持宝剑的正是保护地球人的南方增长天王。“宝剑”喻指中国军队及其新锐武器,是达成“泰世”的坚强保障。“奇功”二字,饱含赞誉与崇敬。 ′</p><p class="ql-block"> 此诗将佛教意象、中华古典意象与强国强军的时代主题熔铸一炉,展现庄严威武、护佑和平的独特气象。其特色表现为:</p><p class="ql-block"> 一、佛教意象的现代化表达:全诗以“如来”“调御”“大雄”“南洲”“天王”等一套完整的佛教意象为外壳,内里包裹的却是“东风导弹”“战略威慑”“军队建功”“世界和平”等现代内核。这种结合圆融而毫无违和感,因为两者在“守护”与“慈悲”的核心精神上是高度共通的。</p><p class="ql-block"> 二、重新定义“强大”:诗中的强大(佛掌、东风、大雄、宝剑)并非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调御”(控制、驾驭)和“歌泰世”(实现和平)。这完美体现了“准备打赢战争是为了遏制战争”的深刻军事哲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二:一语双关的丰富内涵 </p><p class="ql-block">器弱当年唾面干,银河有泪不轻弹。</p><p class="ql-block">卅年磨剑今堪祭,鬼胆犹惊紫电寒。</p><p class="ql-block">创意解读:</p><p class="ql-block"> “器弱当年唾面干”:“器弱”指武备孱弱,并有确切的指向——1993年,因为国力、军力尤其是远洋力量的薄弱,我们在“银河号”事件中承受了巨大的屈辱。</p><p class="ql-block"> “唾面干”即“唾面自干”,指被人口水吐脸,任其自干,喻指极度忍辱。在那次事件中,我们不得不做出让无数国人扼腕悲愤的艰难抉择。三个字,承载了千斤之重。</p><p class="ql-block"> “银河有泪不轻弹”:此句为全诗之诗眼。“银河”一词双关,明指银河(喻国人的眼泪如银河之水), 暗指“银河号”事件。</p><p class="ql-block"> 这是整首诗的情感基石。“有泪不轻弹”因此有了更具体、更悲壮的含义:不是无泪,而是因为“银河号”之耻,我们流下了屈辱的泪水。但这泪水没有让我们沉沦,反而化作了“不轻弹”的坚韧与“莫忘国耻”的励精图治。</p><p class="ql-block"> 这句将一次具体的历史伤痛,升华为了整个民族知耻后勇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动力。“卅年磨剑今堪祭”:“卅年”是个约数,指1993年到2025年。“卅年磨剑”的过程,正是我国海军从“黄水”走向“深蓝”,综合国力迅猛发展的过程。“今堪祭”的“祭”字,情感无比复杂:既是祭奠报国图强的英雄,也是祭剑(祭,拿出、亮出之义),宣告历经卅年磨砺的国之利剑,今日已然锋利,可以亮剑出鞘!</p><p class="ql-block"> “鬼胆当惊紫电寒”:紫电”既是古剑名,也指剑之寒光。一个“寒”字,既写出了今日尖端武器的凛冽锋芒,更写出了足以令一切不轨之徒胆寒的威慑力,这是卅年磨剑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不仅是对阅兵的感怀,更是对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的高声回应。其创作特点是利用“银河”“祭”“紫电”的双关语意,丰富了诗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三:跨越千年的历史自信</p><p class="ql-block">东方破夜焕龙光,韬晦难防锥出囊。</p><p class="ql-block">砥柱曾骄几千载,不唯今日显金刚。</p><p class="ql-block"> 创意解读:“东方破夜泄龙光”:“东方”兼指中国。“夜”象征被压抑的黑暗岁月。“龙光”原指龙身散发的光辉,后泛指非凡的光泽或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光芒,这里既喻指阅兵式上新锐武器的震撼亮相,也暗喻民族复兴不可阻挡。</p><p class="ql-block"> “韬晦难防锥出囊”:化用“锥处囊中”的典故。“韬晦”一词精准概括了特定时期韬光养晦的发展策略,而“锥出囊”则生动形象地表明,国家的实力与发展必然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砥柱曾骄几千载”:将笔触延展至悠久的文明史。“砥柱”一词,赞颂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作为中流砥柱的辉煌过往与定力,为尾句的“今日”张本。</p><p class="ql-block"> “不唯今日显金刚”: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金刚”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也指“金刚杵”,这里喻指阅兵中展示的“大国重器”,也喻指民族坚不可摧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一个“不唯”,将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强盛巧妙勾连,表明今日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深厚积淀的勃发。本诗通过“龙光”“金刚”等意象和“锥出囊”等典故的化用,融入了历史感、时代感和民族自豪感,展现了跨越千年的民族自豪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四:强而不霸的文明宣言</p><p class="ql-block">丛林犹是现獠牙,静好焉能只爱花?</p><p class="ql-block">闻道西夷惧狮醒,而今狮醒亦无邪。</p><p class="ql-block"> 创意解读:</p><p class="ql-block"> “丛林犹是现獠牙”:为全诗设定了现实主义的基调。指出世界虽然进入文明时代,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未消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现獠牙”,告诉我们不能天真地幻想和平。</p><p class="ql-block"> “静好焉能只爱花?”:这是一个有力的反问,是对“不要枪炮要玫瑰”论调的间接回应。岁月静好有赖于强大的国防,岂能沉湎于“鲜花”的美好而轻视利剑的锻造? </p><p class="ql-block"> “闻道西夷惧狮醒”:这里用西方典故。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为之震动。”“闻道”是“我听说你们很害怕”的从容甚至调侃。“西夷”精准地指向了西方“睡狮论”的后继者。“惧狮醒”则对应了“醒狮论”的心态:深知狮子的威力,因而恐惧它的觉醒。</p><p class="ql-block"> “不知狮醒亦无邪”:这是全诗的灵魂,是对历史误读最有力的匡正!西方世界基于他们的“丛林”逻辑,认为中国强大后必会像他们一样恃强凌弱、对外扩张(即“有邪”)。“不知”二字,斩钉截铁地指出了他们的思维误区和文化偏见。</p><p class="ql-block"> 再用“亦无邪”三个字,庄严地宣告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战略选择:我们的觉醒与强大,不是为了霸权,而是守护自身的“静好”与世界的和平。 </p><p class="ql-block"> 此诗借用西方典故(睡狮论),却最终用中国的哲学(无邪)超越了它,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话语权的构建:此狮非彼兽,其性本善,其行亦无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