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窗外是蓝星》如期上映

悟为

<p class="ql-block">9月5日,中国首部采用8K超高清摄影机拍摄的太空纪录片《窗外是蓝星》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span style="font-size:18px;">点亮盛世星河!</span></p><p class="ql-block">影片以航天员的第一视角,真实记录了神舟十三号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长达半年的太空驻留历程,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中国空间站的日常运作。</p><p class="ql-block">影片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向观众呈现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影片在中国空间站舱内以全新的拍摄模式完成,通过在轨航天员团队与地球主创团队的共同协作努力,以航天员的视角让影片呈现出极具细腻情感、视觉震撼与宇宙哲思的独特张力。作为中国首次太空拍摄电影任务,影片太空拍摄采用了全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总台团队协同航天科研团队在短期内采用“8K、50帧、全画幅”高格式专门集成设备,先后攻克火箭震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和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挑战。</p><p class="ql-block">好似天上人,手可摘星辰。当蓝星成为窗外的风景,我们也更懂得“家”的意义。伴着航天员的独白与心跳,让我们走进影院,重逢蓝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题曲《盛世星河》MV</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用一幕幕珍贵的载人航天历史画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勾勒出中国载人航天的璀璨长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影片每一帧都是屏保级惊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每一秒都让人热泪盈眶</p> 各大媒体和自媒体发微推荐 延伸阅读 <p class="ql-block">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特别邀请影片导演朱翌冉,向我们详细揭开这段天地联动、共赴星海的创作之旅。</p> <p class="ql-block">电影《窗外是蓝星》的诞生,源于中国自主建造空间站新时代的到来。2021年,伴随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太空家园”。朱翌冉导演领衔的创作团队意识到,中国空间站为拍摄太空电影,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那么,在太空能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基于目前能够实现的技术和现实条件,最终确定了影片的核心理念——太空旅行。 “我们就是去真实呈现太空,让航天员成为被呈现的对象,同时成为创作的参与者。”他们希望尽可能减少与太空旅行无关的元素,让观众在电影院里能够沉浸式地跟随航天员一起飞向太空,完成长达6个月的太空飞行。</p> <p class="ql-block">太空拍摄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技术设备。影片采用全国产特制的8K摄影机,由总台技术团队打造,先后攻克火箭震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和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挑战,这是中国电影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太空中拍电影,和在地球上完全是两回事。”导演朱翌冉举例说,“拍固定镜头的时候,摄影机是靠尼龙粘扣粘在舱壁上。这在地球上不可想象,在太空中却可行。”</p> <p class="ql-block">可让人意外的是,失重并没有让拍摄变得更轻松。航天员在悬浮状态下操作沉重的摄影机,反而需要耗费更多体力去控制身体的稳定性。“他们完成推拉摇移的动作,其实比在地球上更辛苦。” 考虑到太空环境的特殊性,团队准备了两台8K摄影机,随天舟货运飞船运送至中国空间站。这既是为了重要场景的双机拍摄,也是作为备案,以防其中一台设备故障。太空拍摄的机会非常珍贵,必须确保万无一失。</p> <p class="ql-block">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团队仅有三个小时与三位航天员面对面交流。这三个小时,几乎是整个拍摄计划成败的关键。 在这三小时里,航天员们接受了使用8K摄影机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有技术操作,更要按照太空环境里的特殊标准和要求来学习,将每一步操作分解得像说明书一样清晰,确保航天员能在太空中顺利拍摄。 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沟通。“我必须和三位太空摄影师达成一致,我们要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导演朱翌冉强调。团队找了很多类似的镜头,希望向他们准确传达“太空旅行是真实,有温度,带有情感”的这一核心理念,把“普通人”的身份放在创作的第一位。 事实证明,这种沟通是成功的。航天员在镜头前展现出了他们的温情与内心的柔软,许多情感表达都超过主创原本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在轨拍摄的六个月中,地面团队无法实时查看拍摄进度和画面素材。朱翌冉在首映礼上幽默地说:“我只能通过电视看他们在干什么,甚至在想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拍电影。我应该是唯一一个要通过新闻去看我的剧组什么时候工作的导演。” 实际上,地面团队并没有闲着。他们需要根据航天员的工作日程实时调整、更新拍摄计划,航天员们需严格按照任务清单执行。“因为他们每日的日程不对我们公开,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只能靠猜测去调整。”导演朱翌冉描述了这样特殊的工作方式。</p> <p class="ql-block">双方通过邮件保持有限联系,实时沟通的机会非常少。他袒露,“曾经无数次在惶恐中想象,打电话来说:对不起导演,你的两台设备都拍不了,全失灵了。” 六个月后,当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开启,朱翌冉最关心的就是承载着太空拍摄素材的40张存储卡是否完好。他通过新闻直播紧张地关注着开舱仪式,“后来终于等到我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说,我们的8K摄影素材也带回来了”,这才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拿到素材后,团队的心情非常兴奋,如挖掘宝藏般逐一查看。那些震撼心灵的地球影像、浩瀚宇宙的视觉奇观、航天员的生活细节,以及空间站日常、舱外作业、紧急避险等任务场景画面都一一浮现在他们眼前。 尽管有非常详细、周全的拍摄计划,仍然有不少精彩的画面来自航天员摄影师的细腻捕捉。 导演朱翌冉分享了一个例子:“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的那一段画面,真的是意料之外。我们没有想到他们能拍到一颗特别完美的镜头,飞船慢慢地划过地球上的云海。这颗镜头如此完美,以至于无数人问这是不是CG合成的。”</p> <p class="ql-block">在剪辑阶段,电影紧扣“太空旅行”这一主题概念,突出真实感和沉浸感。“我们不想讲特别多的科学道理,不去刻意渲染和夸大,而是以生活流的方式来呈现,所以采用线性叙事的方法,按照人的心理感受来剪辑。” 从发射时的紧张,到适应日常工作,再到太空行走后的放松,以及航天员在舷窗边对地球的凝视和春节过年对家人的思念,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推动叙述这趟太空旅行,既展现了航天员肩负的宏大使命,也展现了他们身为普通人在太空中最真实的情感轨迹。</p> <p class="ql-block">朱翌冉导演表明,这部电影想让观众感受到:“无论我们飞多远,我们的生活是不会变的,我们的文化是不会变的,我们骨子里作为中国人的处事态度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p><p class="ql-block">王亚平是亚洲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的视角和旁白则为影片注入了更多情感张力。 “由一位女性来讲述雄壮的太空探索,能形成一种特别强烈的反差。”朱翌冉导演说,王亚平并非专业配音演员,只有一天的时间为整部电影配音,但她对这趟亲身参与的太空征途富有深厚的感情,在配音过程中真情流露,所以她的旁白充满感染力,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中国式浪漫。</p> <p class="ql-block">三位乘组航天员在片中的“人设”更超出了导演的预期。他们的身份、性格、地域背景都有十分鲜明的差异,这都不是提前的设计和他们有意识的表演,一切都源自真实,却都恰巧很符合电影的需求。</p><p class="ql-block">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更多跨越天地界限的国产影视作品或将出现。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太空实拍的尝试,电影《窗外是蓝星》注定留下不可替代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如导演所说:“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我们只是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过程。”</p> 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翟志刚 <p class="ql-block">翟志刚,男,汉族,1966年10月10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祖籍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巩营乡翟家村,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曾任中国空军试训中心某团飞行教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中国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在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担任飞船指令长,且圆满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2013年1月,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翟志刚担任指令长执行此次飞行任务。</p><p class="ql-block">200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翟志刚“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18年1月25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2年2月14日,“典赞·2021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翟志刚获“科普中国最高荣誉”奖。 2022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翟志刚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p> 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  王亚平 <p class="ql-block">王亚平,女,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学位。现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校师级正职航天员。</p><p class="ql-block">王亚平于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567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王亚平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一起搭乘神舟十号飞上太空,成为中国“80后”飞向太空第一人。期间,她还在神舟十号飞船上开讲“太空第一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10月16日,王亚平又与翟志刚、叶光富一起,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时隔八年之后再度进入太空,并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在这次飞行任务中,王亚平两次在太空授课,展示各种各样的实验,此外她还造了多项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位“两度出征太空”的女航天员、第一位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p><p class="ql-block">王亚平曾荣获“二级航天功勋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此外她还获得过“英雄航天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太空教师”等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叶光富 <p class="ql-block">叶光富,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学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神舟十八号指令长。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叶光富于1998年8月入伍,200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作战训练股空战射击主任。2010年5月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入选神舟九号载人航天工程,2014年取得载人航天飞行资格。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叶光富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2024年4月24日,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名单公布,叶光富担任航天员乘组指令长。同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本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后叶光富与其他两位飞行员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日,叶光富随该航天员乘组乘坐飞机抵达北京进入隔离恢复期,至此,叶光富在轨飞行超1年,成为中国在轨飞行时间最长航天员。2025年1月8日,叶光富参加了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9月5日,由叶光富、翟志刚、王亚平拍摄的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叶光富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叶光富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还等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电影《窗外是蓝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影院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太空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我们一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受航天员视角下的地球之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征程喝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整理、编辑:悟为(郭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创作地址:甘肃省兰州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注:本文部分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互联网、百度、头条、新浪官博、“中国航天报”、“大漠问天”、“我们的太空”、“中国四维”、“宇宙天文馆”、“星标”、抖音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立删。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