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带着自己思维的拍摄方式:我眼中的那琴半岛

Momo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之前拍过一组那琴半岛的组照,是以游记方式,出片都是风光大片,这次,再次拍那琴半岛,是带有个人风格化和观念的方式拍摄,构建了一个高度凝练的视觉诗学系统——它们并非单纯的海景记录,而是通过影像质询存在与时间性的哲学装置。(图文:Momo)</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每张图像皆呈现海的不同存在模态:巨石如同海的时间化石,在潮汐冲刷中演绎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动"的悖论——看似永恒的岩石实则处于缓慢的消解运动。微小人影,均以存在主义尺度丈量海的无限性,人在浩瀚自然中的偶然性与脆弱性。整体色调系统采用低饱和度蓝灰谱系,近乎蒙克式的情绪着色,使海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心理容器。图像自发形成结构主义叙事:(天-海-滩三重奏)与框架构图(树枝形成的天然画框)共同构建观看的元语言。岩石的纹理肌理与摩托艇的工业线条形成材质对话,矩形平板与礁石群则完成几何形态的变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图像都维持了1/3至1/4的地平线比例,这种高度自律的构图理性令系列产生巴赫式的复调美感。(图文摄影:Momo)</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