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充满趣味与挑战的平衡木板游戏中,幼儿们兴趣高涨,对脚下的木板充满探索欲。他们小心翼翼地踏上木板,或张开双臂保持平衡,或尝试缓慢移动脚步,在一次次调整与尝试中,感受身体与木板的互动,沉浸在“挑战自我”的快乐里。但游戏过程中也存在明显安全隐患:部分幼儿急于求成,在木板上快速奔跑;有的幼儿未留意周围同伴,出现碰撞风险;还有幼儿在木板倾斜时慌乱摔倒,缺乏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p><p class="ql-block"> 基于这些问题,本次针对平衡木板游戏的生命安全教育研讨,重点洞察幼儿对“空间安全”“身体平衡安全”的理解。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慢走与快跑”“单人与多人”在木板上的不同感受,总结出“不推挤、不奔跑、保持间距、摔倒时双手撑地”等规范操作要点。同时,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探索出“平衡小卫士闯关”“安全口令儿歌”“同伴互助提醒”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切实帮助幼儿增强游戏中的生命安全意识,养成规范的游戏行为习惯。</p> 从游戏到观察:平衡木板安全隐患初探寻 <p class="ql-block"> 视频播放结束后,孩子们迅速化身为“安全小侦探”,围绕平衡木板游戏展开热烈讨论。王梓涵率先皱着眉头说:“我看到有人在木板上跑,万一滑倒摔下来怎么办?”紧接着,陈沐妍结合自己的游戏经历补充:“上次我和朵朵在木板上面对面走,差点撞到一起,我差点掉下去,腿都有点软了。”这些真实的感受瞬间引发了同伴们的共鸣,安全问题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随后,孩子们的观察愈发细致。张语桐指着视频里的画面说:“有人站在木板边边,脚都快伸出去了,特别危险。”李泽宇则注意到,有小朋友没等前面的人走下木板就往上冲,还伸手去拽同伴的衣服。尽管孩子们对“保持间距”“正确站姿”等规范的表述还不够准确,但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安全风险的态度,为后续的安全教育打下了扎实基础。</p> 深度对话:共探平衡木板“站不稳”的原因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围绕平衡木板上“为什么会站不稳、会摔下来”各抒己见,从身体姿势、移动速度到木板状态展开热烈分析。周明宇率先举手说:“我觉得是走得太快了!上次我跑着走,木板晃得特别厉害,差点就掉下去了。”紧接着,苏雨桐边比划边分享自己的经验:“我走的时候会把胳膊张开,像小鸟翅膀一样,这样就不会晃,上次朵朵胳膊垂着走,没走两步就歪了。”她还细心指出视频里同伴的问题:“你看他脚踩在木板边边,身体还往前倾,肯定容易摔!”</p><p class="ql-block"> 随着讨论深入,孩子们意识到木板本身的状态和周围环境也很关键。赵翊辰指着视频里的木板说:“这个木板好像有点歪,下面的支撑没放好,走上去肯定不稳!”苏雨桐进一步补充:“我们还得和前面的小朋友隔开一点,不然他晃的时候会撞到我,两个人都容易摔!”</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分析身体姿势、移动速度、木板状态,本质是在探索如何避免失衡摔倒,这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主动关注。苏雨桐分享平衡技巧并指出他人问题,体现出对安全细节的敏锐洞察;赵翊辰和苏雨桐对木板支撑、同伴间距的建议,更是从环境和互动角度思考安全保障。此过程中,幼儿通过深度对话,不仅提升了平衡游戏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学会从“自身行为-物品状态-同伴互动”多维度审视安全风险,逐步构建起更全面的生命安全认知体系,是生命教育在游戏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助力他们养成重视安全、守护生命的良好习惯。</p> 聚焦平衡木板:关于垫子分配的集体对话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平衡木板游戏中垫子的使用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张沐阳拿了好多垫子围在自己的木板旁边,我们这边都没垫子了,摔下来会疼的!”“我和林一诺要走‘木板小桥’,得在下面铺垫子才安全,没有垫子根本不敢走!”面对同伴的“小委屈”,张沐阳小声解释:“我怕从木板上掉下来,多放垫子才不疼。”</p><p class="ql-block"> 老师顺势引导:“看来每个小朋友都需要垫子保护自己,那怎么才能让大家都有垫子用,又能保证安全呢?”孩子们立刻围在一起积极思考,有的说:“张沐阳少拿一点,分给没有垫子的小朋友,每个人的木板旁边都放两块。”有的提议:“我们先看看哪些地方最容易摔下来,就把垫子放在那些地方,不用每个地方都堆很多。”还有孩子补充:“玩的时候如果别人需要,我们可以一起共用垫子,这样大家都能安全玩游戏。”</p><p class="ql-block">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孩子们不仅找到了合理分配垫子的办法,更学会了站在同伴的角度考虑问题,懂得了资源共享的意义,合作意识和安全责任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增强。</p> 活动亮眼表现与优化实施建议 <p class="ql-block">一、活动亮点</p><p class="ql-block">1. 幼儿主体地位凸显:从“安全小侦探”发现隐患,到深度探究失衡原因,再到共议垫子分配,全程以幼儿的观察、体验和表达为核心。幼儿主动分享真实经历、提出解决办法,而非被动接受安全知识,真正成为安全教育的参与者和主导者。</p><p class="ql-block">2. 教育场景真实且鲜活:依托平衡木板游戏中的真实问题(如失衡摔倒、垫子争抢)展开教育,而非脱离实际的理论讲解。幼儿在熟悉的游戏场景中感知安全风险,理解安全规范,教育效果更易落地,也能自然将安全意识迁移到其他活动中。</p><p class="ql-block">3. 多维度能力协同发展:活动不仅强化了幼儿的生命安全意识,还同步提升了多方面能力。如观察分析能力(发现木板倾斜、同伴不当姿势)、语言表达能力(清晰描述安全问题与解决办法)、合作与共情能力(协商垫子分配、体谅同伴需求),实现了“安全+能力”的融合培养。</p><p class="ql-block">二、活动建议</p><p class="ql-block">1. 延伸安全实践场景:可将平衡木板游戏中的安全经验延伸到其他户外游戏(如滑梯、攀爬架)中,引导幼儿对比不同场景的安全风险(如滑梯需排队、攀爬架需抓稳),帮助幼儿构建更系统的安全认知,避免“场景局限式”安全意识。</p><p class="ql-block">2. 加入具象化安全工具:针对幼儿具象思维特点,可制作“平衡安全小手册”(如用图画展示“张开手臂走”“不跑不推挤”等规范),或设计“安全小勋章”(如“平衡小卫士”“合作小能手”),通过可视化工具强化幼儿对安全规范的记忆,提升参与积极性。</p><p class="ql-block">3. 联动家庭强化教育:可通过家长群分享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表现(如发现隐患、提出分配办法的视频或图片),并建议家长在家中延伸安全教育(如和孩子讨论“上下楼梯如何保持平衡”“玩具如何安全摆放”),形成“园所+家庭”的安全共育合力,让安全意识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