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微笑

好自在

<p class="ql-block">  昨夜在七塔寺听佛学研修课,刘振博士提到一件趣事:十年前他去山东青州做学术交流的时,偶然在龙兴寺见到一尊北齐思惟菩萨像,居然跟青州当地的朋友长得极其神似,一看就是同一个地方的人,这份跨越时空的巧合令人惊喜。 </p><p class="ql-block"> 此菩萨造像面部表情极为生动,弯弯如弦月的眉毛,细细似柳叶的眼睛,挺拨笔直的鼻梁,嘴角上扬内敛,天庭饱满,下巴圆润,舒颜平视,含笑为先。经过一千六七百年漫长岁月的淹没,或有残缺破损,但佛像要传达的精神依然完整。 </p><p class="ql-block"> 蒋勋老师在《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去旅行》一书中写到一则故事:他造访泰国清迈的无梦寺时,见到“一尊佛头,仿佛低头沉思,垂眉敛目,微笑宛然,却又如此忧愁悲悯。四方信众,常有人偶然来此徘徊,捡拾落花,供养在微笑佛像的四周。”,“……成、住、坏、空,都在时间之中,无梦寺残毁的微笑,被阳光照亮,被雨水淋湿,青苔滋漫,虫蚁寄生,落叶覆盖,随时间腐蚀风化,也在参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p> <p class="ql-block">  蒋勋老师在日本京都永观堂礼佛后写道: “……阿弥陀佛像唯一特殊的是头部不做正面,而是向左肩身后转头探望。以佛教教义而言,菩萨于世间有情,牵连挂念众生,因此常回世间……然而永观堂的阿弥陀佛意外回头了,成为传世唯一一尊回头的佛像。‘永观,你迟了’,佛的声音如此督促鼓励。在漫长的修行路上,或快或慢,或早或迟,其实都是修行,也都可以被包容顾念吧。”</p><p class="ql-block"> 无梦寺的佛头、永观堂的回头阿弥陀佛,连同昨晚看到的北齐思惟菩萨像,这些造像,历经了千百年岁月磨砺,经过无数次的战乱、饥荒、天灾人祸,透过泥塑木雕,虽多有残破,仍绽开温暖信心的一笑,穿越了山川大海、种族、语言的阻隔,展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看到的依然是舒颜平视,含笑为先,依然是完满自足的。《大智度论》言:“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复次一切毛孔皆开故名为笑。”《瑜伽师地论》(卷48)所说:“具足悲愍无掉无动。戒见轨则正命圆满。舒颜平视。远离颦蹙。柔和美语。先言问讯。含笑为先。于诸善品恒常修习。不行放逸离诸懈怠。即以是事教习徒众。”</p> <p class="ql-block">  《庄子·德充符》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飢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郄,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山东青州龙兴寺的雕像,让我们观看时“忘掉”其形体之残缺,以人之面,表佛之神,感受到佛菩萨对人的激励!这种激励,坚定了人们的信仰,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信念,勇猛精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