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文学的天地里,才华固然是通往写作殿堂的钥匙,但若没有人气儿,再璀璨的文采也如同孤灯一盏,照不远,暖不透人心。真正能打动读者、引发共鸣的作品,往往不仅出自笔锋锐利的才子之手,更诞生于那些与读者心灵相通、广受喜爱的作家笔下。因此,在文学圈中行走,才华是根基,而人气儿,则是让文字飞向更广阔天空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孙便是这样一个曾经站在聚光灯下的文人。他扎根市井,笔耕不辍,凭借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写出的文章字字珠玑、见解独到,一度在本地文学圈掀起波澜。他的名字曾如春风拂面,被频频提及,作品也常被传阅、引用,俨然成了圈内的标杆人物。那时的他,不仅有才,也有人气儿——读者喜爱他,同行尊重他,文学群里的每一次发言都引人注目,仿佛他一开口,便有千言万语随之共鸣。</p><p class="ql-block"> 然而,名气这杯酒,饮之需慎。有些人初尝甘甜,便忘了来路,醉倒在自我膨胀的幻梦中。老孙正是如此。随着声名鹊起,他渐渐从谦逊的写作者,蜕变为高高在上的“文坛判官”。他眼中不再有同行,只有仰望他的人;他笔下不再有交流,只有训诫与批判。他开始以“正统”自居,仿佛文学的疆域由他划定,谁若越界,便是冒犯。</p><p class="ql-block"> 一次,一位年过花甲、热爱写作的业余作者,怀着满腔热忱,写了一篇与老孙相同题材的文章。文章朴实真挚,虽无华丽辞藻,却饱含生活温度。而且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早与老孙发表的时间。可老孙见之,勃然大怒,竟在公开群组中厉声斥责,言辞激烈地指控对方“剽窃创意”“道德败坏”,真是可笑之极,甚至要求其立即删除文章,否则“后果自负”。此举不仅令当事人寒心,更让其他文友愕然——文学本应百花齐放,何来“领地”之说?创作的自由,岂能被一人垄断?</p><p class="ql-block"> 风波未平,又起波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者,出于善意,对老孙某篇文章中的观点提出商榷。本是学术探讨,却被老孙视为挑衅。他非但不虚心接受,反而在群中冷嘲热讽,讥讽对方“不懂装懂”“老而不尊”,甚至口出狂言,让其“滚出文学群”。此言一出,群内鸦雀无声。众人皆知,这个凝聚了无数文学爱好者心血的群组,正是这位老作者与群主共同创办的。老孙的猖狂,已非简单的傲慢,而是对整个文学共同体的践踏。</p><p class="ql-block"> 自此,群友们对老孙的态度悄然转变。表面上,大家依旧沉默如常,发言点赞如旧;可私底下,人心早已如明镜般澄澈。他们看清了老孙那副被虚名包裹的嘴脸——才华仍在,但温度已失;文字尚存,但格局尽毁。曾经的人气儿,如同春雪遇阳,悄然消融。</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老孙的文章不再被主动阅读,他的发言无人回应,群里的热闹仿佛与他无关。他依旧在写,依旧自诩为“文学守门人”,却不知自己早已被读者的心门悄然关闭。人气儿,从来不是靠强权维系,而是由尊重、谦逊与共情一点一滴积累而成。一旦失守,纵有千般才情,也不过是孤芳自赏的独白。</p><p class="ql-block"> 文学的长河奔流不息,真正的光芒,永远属于那些既握得住笔,也握得住人心的人。而老孙的故事,终将成为圈中一则警世寓言:才华是火,人气是风——风助火势,火暖人心;若火焚风,终将自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创作/见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自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音乐/滑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