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山采风观日出小记

雨露春风

2025年9月4日,是“东线张家界,慈利好山川”——第六届“美丽中国·文化风采”全国摄影活动采风的第一天,紧张、充实又快乐,收获满满。 <p class="ql-block">  清晨3点半,40多位摄友便从睡梦中醒来,4点整,在慈利钟主席等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带领下,大家分乘两台面包车准时出发,约一小时后抵达五雷山景区。五雷山作为中国知名道教圣地,向来以深厚的宗教底蕴与灵秀的自然风光闻名,不仅是信徒祈福的好去处,更是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们观赏日出、日落的绝佳地点。换乘电瓶车后,天色依旧漆黑,我们借助几位摄友手电筒的光,开始攀登那1500余级的台阶。杨勤团长背着装着几台相机的沉甸甸的包,却步履轻快,率先向上;其他摄友则各自拿着相机、无人机、三脚架,紧紧跟上。</p> <p class="ql-block">集体照为同行摄友老师记录</p> 台阶一级级延伸向上,在黑暗中显得有些漫长,每一步都需要集中注意力,避免踩空。上山有两条道,钟馆长特意让我们选择了相对平坦的左边道路。我长时间没进行这样的攀登,加上原本膝盖就有些不适,走了一会儿,膝盖便逐渐传来酸涩感;身后几位女摄友的呼吸,也慢慢变得急促起来。可抬头看见两位比我年纪还大的老师,一个一个台阶的攀登,丝毫没有松懈,让我受到极大的鼓舞,脚步不自觉的加快了些,紧紧跟着队伍。特别是想到山顶可能出现的壮美日出,大家都咬牙坚持,一路勇往直前。 快到山顶时,眼前突然云雾缭绕——那云雾如轻纱般在山峦间缓缓飘动,将山间的树木半遮半掩,晕出一种朦胧又梦幻的氛围,漂亮极了。我们当即万分激动,纷纷停下脚步拍照。82岁的杨老师有着丰富的拍摄经验,见状便热心指导我们:“拍照怎么找好前景,再结合光线,拍出来层次感,把这云雾的美更好地呈现出来。”周老师(香水百合)特别虚心,靠得近,问得细,还一边听一边对着取景框试拍调整,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拍了几张好照片,我们也纷纷请教学习,心里满是欢喜。终于,在攀登了约20多分钟后,我们顺利抵达山顶。 当我上到山顶时,发现郑主席、彭老师夫妇、另外几位老师,已各自取出无人机,熟练地展开机臂、安装电池,快速完成设备开机自检与信号连接,并将无人机平稳放置在开阔的平台上,指尖在遥控器上轻触调试参数;郑主席更是忙个不停,刚把无人机调试妥当,又转身从背包里拿出相机检查镜头,就怕错过任何一个好画面。他们随时准备切换设备,只待日出的壮美时刻,这就是摄影人对镜头的执着,让人佩服。我打心底里受触动,觉得自己和他们比,差距还是挺大的,这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摄友们个个兴致勃勃,有人登上阁楼,有人站在二级台阶,还有人在附近来回跑着找角度,纷纷举着相机、手机对准眼前景致。山间云雾翻涌变幻,与植被、红墙黛瓦的建筑相映成趣,时而有云雾裹着山尖飘来,谁见了都忍不住挪步追着拍,有的刚在阁楼架好相机,见下方石阶旁云雾更柔,又赶紧往下赶;有的蹲在原地等着,见云雾忽然散开露出山尖,立刻调整镜头。不少摄友都抓拍到了满意的大片,有的定格了云雾漫过山峦的朦胧,有的记录了晨光中建筑的剪影,连路上随手拍的登山片段,都满是鲜活气息。大家凑在一起翻看照片时,眼里满是对彼此作品的认可,连聊天的语气里都带着欢喜。太阳虽出来得晚,最后我们终究还是见到了,只觉得这一路攀登的辛苦,都化作了满腔的美好。 从五雷山下来,我们在景区门口的餐馆用了早餐,尝到了粽子、米粉等当地美食。下山后,我们接着参观了杜心武展览馆和博物馆,连午饭时间都没休息,便马不停蹄前往张家界地缝,去感受大自然亿万年雕琢出的秘境之美。<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25年8月16日 此照片为摄友老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