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世界上最多彩的地方(13)

张晓平

<p class="ql-block">夜航:摄于上海浦东</p> <p class="ql-block">  云南:世界上最多彩的地方(13)——佛教八仪式成为国家意识行为</p><p class="ql-block"> 冠岭望海</p><p class="ql-block"> 与爨氏集团组织上依靠政治连姻,精神上依赖宗法和大鬼主的统治手段不同,南诏统治集团精神上实更依顿佛教的教义和传播。</p><p class="ql-block"> 南诏佛教仪式最大的特色是“密教+巫祭+王权”三位一体,既有印度—吐蕃密教的灌顶、咒诵,又保留本地祭天、祭祖、祭柱等巫俗,再把国王加冕、出征、祈年等国家典礼统统纳入佛事框架。</p><p class="ql-block"> 佛教南诏化”,采用八类仪式,具体是:</p><p class="ql-block">1. 皇帝灌顶(Abhiṣeka)</p><p class="ql-block"> 隆舜、舜化贞等国王于崇圣寺或龙于图山举行,由阿吒力国师以“阿嵯耶观音”为本尊灌顶,象征“王即佛”。仪式含诵《大日经》、洒金刚水、戴五佛冠,把印度密宗“即身成佛”转写成“即王即佛”。</p><p class="ql-block">2. 观音七化圣迹巡游</p><p class="ql-block"> 每年二月十八日“乞食日”,王遣仪仗队抬《南诏图传》长卷,自苍山麓至洱海边“重现”梵僧观音化现路线,途中设七处圣迹坛场,行“乞食—化犬—复活—降敌”四幕仪式剧,兼具密教行法与民间社火性质。</p><p class="ql-block">3. 铁柱祭天+佛前盟誓</p><p class="ql-block"> 先出巍山圣铁柱(相传观音所立),王率百官绕柱三匝,献三牲血食;随后移席崇圣寺十一面观音殿,改以“佛前献血酒”立誓,将土著“柱祭”嫁接到佛教护法仪式,形成“巫—佛”双轨盟誓。</p><p class="ql-block">4. 阿吒力“白犬咒”</p><p class="ql-block"> 源自“观音化犬”传说:法师带白犬入村,犬被烹后于村民腹中应答,法师诵《大悲咒》令其复活,村民遂皈依。此仪成为南诏阿吒力僧“降服野蛮”的招牌法术,兼具密教咒术与恐吓宣教功能。</p><p class="ql-block">5. 圣僧像“耕—乞—化”田野仪式</p><p class="ql-block"> 春耕前,村民抬小型“梵僧像”(深目高鼻、牵白犬)到田间,先由像“乞食”——村民献麦饭;再“化莲”——把犁头箭镞插入田垄,口诵“莲花增长”咒,象征观音赐丰收。仪式把农耕巫术装进密教“莲花化生”符号。</p><p class="ql-block">6. 王室“铸像散供”</p><p class="ql-block"> 隆舜“用金铸观音一百八像,散诸里巷”,每像高不足尺,背面刻“嵯耶”年号与王家密咒。铸成后举行“眼开”仪式——以朱砂混合国王血点开佛眼,再分送各村落,实质是把王权触角通过佛像植入基层。</p><p class="ql-block">7. 火葬+梵咒“开路”</p><p class="ql-block"> 南诏全民火葬,葬仪由阿吒力僧主持。仪程分三步:①诵《金刚寿命咒》为亡者“续命一炷香”;②火起时投“喃谟伽罗”咒牌入火,象征断轮回;③收灰塑小塔,上刻“阿嵯耶观音”种子字,埋入自家佛堂柱下,形成“家屋即塔婆”的密教祖先崇拜。</p><p class="ql-block">8. 佛王“开光大典”</p><p class="ql-block"> 凡建新寺、新塔,国王亲自主持“千僧开光”:先以“十一面观音”模型覆面,再诵《普庵咒》请本地山神、水神、本主入坛,最后以金粉调油“点千眼”,象征佛、巫、王三重权威同时降临。贞元十年异牟寻为崇圣寺举行之开光,唐、吐蕃、骠国僧皆赴会,成为南诏“佛教外交”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这些仪式共同构成南诏“佛化社会”的齿轮:灌顶保证王权神圣,七化巡游与铁柱祭天把观音信仰嵌进地缘记忆,白犬咒、田野仪式让密教在基层取代巫祭,铸像散供与火葬开路又把国家符号送进每家每户。其混合度与制度化水平,在8—9世纪东亚佛教国家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研究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理解云南的宗教发展史,而且对理解和应用佛教 的东南亚诸国的历史,风俗,民族特性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南诏佛教主要以阿吒力教为核心宗派,属于大乘瑜伽密宗的地方化形态,同时兼容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律宗等汉传显教宗派,并受到藏传密教及印度密教的多重影响,呈现出多源融合、密教为主、显密并存的复杂格局。</p><p class="ql-block"> 阿吒力教(滇密,又作“阿阇梨教”)是南诏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为密宗在云南的地方化形态,与藏传密教(藏密)同源异流,国际上通称“恒特罗佛教”或“真言乘”“金刚乘”。其传入路径呈多元化:</p><p class="ql-block"> 印度传入:天竺僧人经“天竺道”或经吐蕃进入南诏,传播密教真言与仪轨;</p><p class="ql-block"> 吐蕃传入:南诏与吐蕃政治联姻密切,藏传密教(尤其宁玛派早期形态)随之传入,观音信仰与王权神授思想深刻影响南诏;</p><p class="ql-block"> 中原传入:唐廷赐佛像、遣使交流,汉地禅宗、律宗等亦传入,但主要流行于王室贵族阶层。</p><p class="ql-block">阿吒力教的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 僧俗不分,可婚可仕。阿吒力僧为在家密僧,可娶妻生子,父子世袭传承,积极参与政治,常被奉为国师,形成“师僧”制度,又称“释儒”或“儒释”,兼具宗教与文教职能。</p><p class="ql-block"> 重密咒,轻经义。强调密咒、仪轨、法术的实用性,僧人常持咒作法、呼风唤雨,参与战争助阵,带有浓厚巫术色彩,被视为“巫化的佛教”或“佛化的巫教”。</p><p class="ql-block"> 神祇多元,佛本合一。 融合本地原始宗教(如本主信仰),崇拜阿嵯耶观音、大黑天神等密教神祇,形成独特的佛本合一信仰体系,观音被尊为“建国神”与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造像独特,艺术繁荣。佛教艺术兴盛,崇圣寺三塔、剑川石钟山石窟等遗留大量密教造像,如大鹏金翅鸟(迦楼罗)为本地金鸡信仰与佛教融合的产物,造型独特。</p><p class="ql-block"> 开放包容,交流频繁。 南诏佛教与唐宋、吐蕃、东南亚诸国保持频繁交流,僧人赴中原求法,天竺、骠国僧团经南诏入唐,形成跨境佛教文化通道,体现高度开放性。</p><p class="ql-block"> 南诏佛教以阿吒力教(滇密)为核心,属大乘密宗的地方化形态,其最大特点是密教为主、显密并存、僧俗合一、政教结合、巫佛融合、神系多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独特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