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岁月在指尖刻下第十道科普年轮时,我曾以为,穿梭于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校园课堂的脚步,注定只能丈量有限的受众版图。2013年,中国科学家协会与乐山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的身份,为我的科普人生按下启动键;2014年接过乐山老科协科普宣传员的聘书时,我便抱着“把科技火种播撒到每个角落”的初心,开启了面对面宣讲的十年征程。</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我在机床轰鸣的工厂里讲解科技创新,在绿浪翻滚的茶垄山坡上普及种植科学,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启迪青少年探索未知。每一次站在讲台前,看到听众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都让我觉得所有奔波都值得。可现实也时常给我泼来冷水——一年最多2000多人次的授课量,十年累计仅2万左右的受众,像一道无形的墙,困住了科技知识传播的脚步。我无数次在深夜思索:如何才能让更多人听见科普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我踏上了AI智能与新媒体融合的科普创新征程。最初面对陌生的AI工具时,我也曾手足无措,从学习用AI平台捕捉热点,到反复调整1200字文案的逻辑框架,再到逐字逐句修改缩短为800字适配短视频的内容,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当看到度加剪辑平台将文字一键生成为“标准配音+字幕+画面”的科普视频时,我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新大门。</p> <p class="ql-block"> 从抖音“智力科普”的247条原创视频收获232万观看量,到微视“开智科普”的229条内容触达157万受众;从快手69万次的流量认可,到好看视频54万次的目光停留;哪怕是百度网盘12万次、小红书11万次的浏览数据,都在不断刷新我对科普传播的认知。今年以来,257篇科普文章、291条科普视频,15%的文章因篇幅拆分为双视频呈现,最终汇聚成536万人次的总阅看流量——这个数字,是过去十年累计受众的258倍,是我曾不敢奢望的“天文数字”。</p> <p class="ql-block"> 当看到后台不断弹出的留言,有农民朋友说“终于看懂了新农机的使用技巧”,有学生留言“原来科学这么有趣”,有上班族感叹“每天几分钟就能学到科技新知识”,我真切感受到:AI不仅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更让科普从“小众课堂”走进了“大众生活”。这不再是一个人的奔波,而是科技与智能携手,让科学精神在亿万屏幕前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我深知,科普之路没有终点。国务院的AI智能应用文件,不仅是政策指引,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如今,AI已成为我科普路上的“最佳搭档”,它让知识传播更高效、更生动,也让我们这些“银发科普人”焕发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仍会坚守初心,在AI赋能的科普新赛道上继续前行,用科技的力量点亮更多人对未知的向往,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这既是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更是我们对这个智能时代最真挚的回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