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人间: 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文/田原

春暖花开

<p class="ql-block">  平陵城,济南国的故地。这里至今仍保存着平陵古城的遗址。走近这段残存的古城墙,那灰黄色的夯土被千年风雨蚀刻出一道道深深的裂痕。每一道裂缝里仿佛都藏着一段久远的往事。断壁之上荆棘丛生,轻轻抚过粗糙的土层,指尖所触是时间的质感——东汉的风、魏晋的雨、唐宋的月光,都凝固在这沉默的土石之中。</p> <p class="ql-block">  此时秋风正掠过百亩谷田,掀起一片金色的波浪。曹操塑像屹立于天地之间,右手挥袖,左手执剑。那双石刻的眼睛望向东方,越过平陵的谷田,穿过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直望见渤海湾的惊涛拍岸。建安十二年的秋风仿佛仍在身边呼啸,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金戈铁马之气!</p><p class="ql-block"> 每次从塑像身旁走过,我便想起那首诞生于大海深处的诗篇。公元207年,四十三岁的曹操在班师回朝途中登临碣石山。彼时北方初定,烽烟暂歇,当他看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苍茫景象时,手中的剑忽然变得很轻,而笔,却变得很重。那个一生征战的男子,在波涛声中第一次将胸怀向整个宇宙敞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何等气魄!仿佛要将整条星河纳入胸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海浪拍打了一千七百四十七个秋天。直至1954年另一个秋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北戴河。那时的新中国百业待兴,第一个五年计划初展宏图,伟人矗立当年魏王远观沧海的地方,望向那片千年不变的大洋,在同样的秋风中听出了不同的韵律。“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他在浪花声中与那个遥远的灵魂对话,而后郑重写下时代的判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一个“换了人间”!四字如惊涛裂岸,击穿千年时光。曹操眼中的沧海,是待征的疆土;而毛主席所见的,是已苏醒的神州。同样的秋风,拂过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大汉王朝的暮色苍茫,一个是新中国的晨光灿灿。</p> <p class="ql-block">  今日的平陵城下,孩子们在曹操塑像旁放飞纸鸢。细长的风筝线划破湛蓝的天空,仿佛将东汉的云与今天的云连缀在一起。古老城墙处,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从抗美援朝的硝烟,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港澳回归的盛景,聊到北京奥运的辉煌。话题在时空中穿梭,掠过直播带货的新潮、高铁飞驰的便捷,又悠悠转回一千八百年前——曹操任济南相时治水安民的轶事。而今,新时代的画卷正从容铺展,“一带一路”联接四海,中国梦的曙光映照在每个人脸上。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地底尘封的化石,而是奔涌于人间烟火的长河,承载着昨日的记忆、今天的奋斗与明天的梦想,从未断流。</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我再次触摸古城墙。掌心里感受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土石,而是一种温暖的搏动——那是从曹操心跳传到我心跳的律动,是从《观沧海》传到《浪淘沙 北戴河》的韵脚,更是从古至今始终未变的、中华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沧海终会成桑田,但永远有人,正在沧海中搏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