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镇江同城”的一年:伴成长,赴热爱。

明月霞光

<p class="ql-block">文/图/明月霞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083125</p> <p class="ql-block">时光在悠忽之间就走过了一年。猛然发现,我来到镇江同城已经一年了。回望走过的每一步,发现里面都盛满了故事,心里的欢喜自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6日是我与“镇江同城”相遇的日子。犹记得那天晚上十点多,我怀着一份好奇与期待点下了主持人卢老师发来的“加入”邀请,未曾想,这一天会成为我往后一段温暖旅程的起点——这里既有对镇江本土的深情凝望,有来自四海八方的风情汇聚,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伴,让“同城”二字,有了更鲜活、更温暖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初入圈子时,我只是三百名普通圈友中的一员,看着大家围绕“宣传镇江”的核心分享城市点滴,心中虽有表达渴望,却总带着几分生疏与犹豫。是主持人卢老师给予了无尽的指引,从稿件选题、内容打磨到观点提炼,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地指导。每一次写关于镇江的情感文章,卢老师也总是给予点评和鼓励,帮我分析“如何让文字贴近城市烟火”;再后来转型评论员,更是他鼓励我要“立足镇江底蕴”。卢老师这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连同圈友们源源不断的积极投稿,深深感染了我——看着他为了优化每一篇稿件反复和作者沟通,看着大家自发分享镇江的晨雾、巷弄与江景,我那份想表达的心意,从此渐渐从犹豫变成了坚定。</p> <p class="ql-block">在卢老师的陪伴和这份感染力的推动下,我慢慢褪去青涩,小心而又认真的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情感随笔,同样也是在卢老师的鼓励指导下,我终于成长为“镇江同城第一个情感领域优质创作者”,“镇江同城评论员”。从不敢轻易发表评论,到能从容输出关于镇江文化、城市变迁的观点。这一路的成长,都藏在修改稿件的痕迹里,藏在卢老师的鼓励中,更藏在与圈友们的交流里——在一次次讨论镇江美景、分享创作心得的过程中。</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年里,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应该是最难能可贵的。我们因热爱镇江而相聚,因喜欢记录与分享而投缘,常常为一篇描绘金山寺的文章互相点赞,为一段展现镇江风情的视频交流拍摄技巧,也会在有人困惑创作方向时,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一年里,“镇江同城”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不断成长。当初三百人的小圈子,如今已汇聚近570人(9.6.统计圈友为567位伙伴)。这份热闹不仅来自镇江本地人的热忱,更有来自外地朋友的真诚参与——“镇江同城”从不局限于“本土圈子”,她始终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位热爱镇江、关心镇江的外地朋友分享本地或异地风情与心中情怀。</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镇江同城”圈子里,我们不仅可以读到本地圈友的作品,也能看见外地朋友带来的“远方风景”:有人用文字勾勒西津渡的晨雾黄昏,有人用镜头定格金山湖的四季流转,有人以诗词抒发对镇江的深情,有人用视频记录街巷的烟火气;江南水乡的朋友对比镇江与故乡的“水韵差异”,北方的朋友写下对镇江“江南风骨”的向往,更有曾来镇江旅行的朋友记录下了北固山听三国故事的难忘回忆。</p> <p class="ql-block">在我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中,既有土生土长的镇江人,也有因向往这座城而加入的外地人,我们常常一起讨论这些跨地域的分享,在交流中既加深了对镇江的了解,也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翻看今日的“镇江同城”,仿佛在翻阅一本“连接镇江与世界”的立体日记,每一份分享都藏着对城市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如今回望这一年,心中满是感激:感激卢老师认真负责的指导,让我在创作路上不断进步;感激圈友们积极投稿传递的热情,让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激志同道合的朋友,用陪伴与交流给了我温暖与支撑;更感激每一位伙伴的坚守与分享,让“镇江同城”成为充满温度与活力的集体。</p> <p class="ql-block">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被感染的热忱,和大家一起:既用心讲好镇江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这座城的古与今;也认真倾听远方的声音,让异地风情与情怀成为“同城”的别样风景。</p><p class="ql-block">期待着与“镇江同城”、与我的这群伙伴们,在这份双向奔赴中,续写更多的温暖与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