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之根的断裂与时代之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题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以后,受多重因素影响,农村学校在校生人数逐年锐减。有些农村小学因几乎没有生源,不得不被迫关闭。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农村小学因为没有学生而撤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2024年秋,农村小学被迫关闭的速度又进一步加快。教育专家预估,到2030年,大部分乡镇只能保留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和一所初中。曾经书声琅琅的乡村校园,如今只剩下一所所在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国家投巨资改造后却被废弃的校舍,以及一群富余的乡村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学校的消失速度令人震惊。在中国西部某省,2023年一年内就有近200所农村小学关闭。东部某农业大县,过去三年间农村教学点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乡村文化中心的消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32年,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兴衰。“最高峰时,我们学校有600多名学生,差不多20个班级,每天上下学时校门口人山人海。”说到这里,他的眼中闪着光,“而现在,只剩下17个学生,最少的班级只有3个孩子。”这些被关闭的学校中,不少是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下刚刚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崭新的教学楼、配备齐全的实验室、标准化运动场,这些投入巨资建成的教育设施,在使用不久后就被迫闲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某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坦言:“这些投入都是为了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但现在没有学生了,设施也只能闲置,确实造成了资源浪费。”农村学校的大量关闭和撤并,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影响是乡村更留不住年轻人。村子里没有了学校,孩子们读书都在城镇,一方面增大了农村家长的支出,另一方面似乎断了乡村的文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庄村民大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孩子在村里上学,走路十分钟就到。现在要去镇上读书,每年来回车费就要2000多,还要在学校附近租房,一年下来得多花一万多块钱。”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一人陪同孩子去城镇读书,另一人留在农村务农,导致家庭分离现象加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深远的影响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中断。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场所,更是乡村文化传播的中心。家长们熙来攘往,在校门前和校园内相互交流,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生态。那一个个充满了活力的身影,那飘荡出校园的琅琅书声,那回荡在校园上空中的嘹亮歌声,那溢满乡村校园的欢笑声,如一曲曲流淌的音乐旋律,更似一缕缕乡村文化之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绝大多数乡村没有了学校,乡村文化断了档。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原本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它的消失意味着乡村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俗学者王教授指出:“乡村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地方文化传承的基地。许多地方戏曲、民间艺术、传统手艺都是通过学校得以传承。现在这个链条断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江南某村,原本每年春节都会举办的传统戏曲表演已经停办三年。老艺人摇头叹息:“以前都是学校老师带着孩子们排练,现在学校没了,孩子们都去城里了,这门手艺恐怕要失传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村文化的消失还表现在乡村公共生活的贫乏。过去,学校运动会、文艺汇演、家长会等都是村民聚集交流的重要场合。现在这些活动消失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村里安静得可怕。”一位老人感叹,“除了偶尔的狗叫声,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过去孩子们放学时的喧闹声是最动听的乡村音乐。”乡村没有了学校,促使大部分农村人选择进城,很多乡村已变成了空心村。据统计,我国一部分自然村落每年都在消失,现在的乡村可谓是后继无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华北某县,全县365个行政村中,有127个村常住人口不足1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八成以上。村干部苦笑着说:“我们村都快成养老院了。”这些空心村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许多农田被抛荒,传统村落建筑因无人维护而破败,乡村基础设施也因使用人数过少而难以维持运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出生的年轻人,对生养自己的乡村感情正一点点地变淡。他们宁愿在城市里受累受委屈,也不愿意回到挣不到钱的乡村。26岁的小磊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省城当外卖骑手,也不愿回老家。“村里连个学校都没有,将来结婚生子,孩子教育怎么办?虽然城里压力大,但至少教育资源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学校的大量关闭,也引发了关于教育公平的担忧。虽然集中教育资源可以提高办学效率,但也可能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专家刘教授指出:“对于那些因经济原因无法陪读的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机会实际上被压缩了。寄宿制学校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低龄寄宿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也需要关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某寄宿制小学的生活老师告诉记者:“最小的寄宿生只有6岁,晚上经常哭着找妈妈。这些孩子虽然生活上有人照顾,但情感上的缺失是难以弥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镇学校,导致城镇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教育资源再度紧张。某县城小学校长表示:“现在每个班都有60多个学生,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教育质量反而受到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那袅袅炊烟,那缕缕乡情、那浓浓的乡音是乡村人不能忘却的文化之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浙江某村尝试将废弃校舍改造成乡村文化中心取得了良好效果。村支书介绍:“我们保留了学校的原貌,把教室改成了村民书屋、非遗展示馆和活动室。现在这里又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小规模学校的创新发展路径。如云南某地创建的“微小学”模式,通过跨年级教学、数字化教育等手段,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学者建议:“与其简单地撤并学校,不如创新办学模式,让学校继续发挥乡村文化堡垒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城乡教育交流,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乡村学校消失带来的挑战,需要多方合力寻找解决方案。政府、学校、村委和社会组织都需要参与进来,共同重建乡村文化生态。首先是要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避免“一刀切”式的撤并。对确有保留价值的学校,应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予以保留。其次要充分利用废弃校舍,将其改造为乡村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要增强乡村吸引力,让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就业。只有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学校才能再次响起朗朗书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某返乡创业青年表示:“我选择回村发展电商就是希望为家乡做点贡献。现在最担心的是将来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村里能有好的学校,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村学校的消失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它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困境。在追求教育效率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教育公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袅袅炊烟中蕴含的乡愁,那缕缕乡情中包裹的文化记忆,那浓浓乡音中传承的文化基因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好这些文化之根,乡村振兴才有真正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来,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平衡点,让乡村既能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又能保留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学校继续作为乡村文化的中心,传承文明,培育希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图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p>